大报没有那么偏激,却也极其一致地抨击他的不可理喻,质疑他的精神世界,怀疑他有没有能力做个称职的父亲。
……
这样的反应出乎杰克逊的意料,他自然要指责巴希尔的片子误导观众得出结论——杰克逊是恋童癖。杰克逊的愤怒也有道理,因为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有罪。2月12日,杰克逊又抛出录像带,说这是他接受巴希尔采访时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里面的内容绝对能证明他是个好父亲,巴希尔也大力赞扬了他的为父之道。
杰克逊的前妻、他大儿子和女儿的母亲,2月6日接受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我真是感到伤心,没有人相信迈克尔会伤害我们的孩子。孩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没有哪个父亲比他更称职。”
一位英国母亲也为杰克逊辩护,她决定送10岁的儿子去“梦幻岛”游玩,以实际行动支持杰克逊。盖文的母亲委托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向英国电视主管机构提出了投诉。
不可能达到的客观和真实
巴希尔也逃不出舆论。巴希尔今年40岁,父母是巴基斯坦移民。他在BBC做记者时属于让人记不住的角色。后来,他进BBC的政论节目做记者。1995年,不知为什么,戴安娜点名要巴希尔采访她。这个双赢的采访让巴希尔家喻户晓。1999年,独立电视台把他挖了过去,一直到现在,他都在主持一个时事节目《今晚》。
与英国截然不同,美国媒体一致同情杰克逊,批评巴希尔的工作风格不够客观。《纽约时报》认为巴希尔“满脸的同情之下掩藏着冷酷无情和自私自利”;《今日美国》评论巴希尔的采访风格“过分地侵入了受访者”。
实际上,巴希尔就是带着“杰克逊有罪”的观点来制作纪录片的。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拍摄手记中写道:“杰克逊从6岁起就像成年人一样生活。……他从没有按正常人的方式生活过。有多少12岁的孩子一年版税收入20万美元?有多少音乐家财产能达10亿美元?……拍摄期间,我们的关系一直还和睦,但只要提到杰克逊和男孩子们的关系,和睦就变成了紧张。他总是为自己辩解。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杰克逊有罪。可怕的是,他身边围着保镖、保姆、助手,这些人为他营造了一个坚固的虚幻世界。不会有人对他说,你和小男孩们一起过夜容易让别人产生怀疑,你把婴儿抱在阳台外有多么危险,这些举动都对你不利。”
这场嘴皮子官司,现阶段充满了喜剧性。节目播出后的一周内,英国大型音像店公布,杰克逊于20年前录制的专辑《惊悚》销量较前一周上升了5倍,《历史》上升了10倍。美国ABC电视网随即和巴希尔签了超过100万英镑的合约,巴希尔眼看着成了百万富翁。
文化报道也成为主流媒体开拓报道资源、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以新华社为例,文化报道曾是新华社的弱势项目。但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发生显著变化:每天播发的新闻信息中,文化报道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文化报道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越了原来的范畴。在文化娱乐领域全面开花,能为媒体用户提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新闻稿件。
据新华社负责国内外文化报道的编辑室——社会文化专线不完全统计,2007年头11个月,新华社共播发文化新闻通稿、专线稿10000多条,平均每天播发30条左右;新华社目前常设的文化新闻专栏有“文化视点”“文化时讯”“文化生活”“影视天地”“名人明星”“文物考古”“中外读书”等。几乎所有重要文化新闻都能在当天新华社报道中得到体现,而且,重要的文化事件会有多角度、深层次的反映。其报道的时效性、权威性,使之在竞争激烈的文化新闻报道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据随机抽样调查,北京市场上一家以文化娱乐报道为主的都市报纸,仅在2007年12月19日至23日的5天里就采用了新华社文化报道近20篇。新华社在2007年在向用户征询意见时,很多媒体都对新华社文化报道的突起表示惊讶,认为新华社作为“国家队”深入文化报道领域,在丰富了文化娱乐版面的同时,也让很多报纸的文化记者感到很大压力。
(四)传递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前些年,美国著名记者莱斯顿的一段论述被认为是描述新闻时效的经典:“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就是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了。”在网络时代,他的话显然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现在的新闻传播以秒计,如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分秒之间便传遍了全球。
文化名人,尤其那些娱乐业的国际级明星,影响力不输大国元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些现象反映到文化新闻报道领域,要求报道的时效更快,手段更先进,内容更翔实,更有现场感。时效,使文化新闻同其他各类新闻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时效,使文化新闻更有魅力。
(五)实用性、娱乐性加强,节奏变化更快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乐于选择轻松愉悦的休闲和娱乐方式。60%的读者打开报纸先看的是文化娱乐消息,而在文化新闻中,娱乐新闻,如影视新片、歌坛新人、流行时尚、明星生活等,拥有大量的受众。此外,实用性的文化新闻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有关演出、新书出版的消息,能帮助人们在多如牛毛的信息中有效地获得有用信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它们受到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
下面这篇法新社发布的戴高乐回忆录出版的动态消息,就提供了很实用的信息。
【法新社巴黎1970年10月7日电】预计在11月20日发行的戴高乐将军的《希望回忆录》的第一卷今天突然在法国各书店出售。第一卷的书名是《新生》,它包括1958年至1962年这一时期,首先印行25万册。
第一卷的开头写道:“法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它已生存了许多世纪。
“我要向法国指出的目标只是攀登顶峰,而不是别的目标,只是努力的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
七章中的第一章是写体制。
第二章,“海外”是谈解除殖民化。
第三章,题为“阿尔及利亚”。
第四章,写经济。将军在这一章中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同时他还含蓄地谴责在他离职后发生的法郎贬值。
在第五、六章,戴高乐将军谈到“欧洲”和“世界”。他首先谈到他曾经决心使法国起“一种与其才能、利益和手段相适应的第一流的国际作用”。
接着便谈到同大国的首脑或政府的一系列关系。
在谈到1960年3月赫鲁晓夫访问巴黎,面临着苏联领导人在柏林问题上的威胁时,将军写道:“我冷若冰霜,让赫鲁晓夫明白,他一手造成的威胁对我起不了什么作用。”
他提到“还在摸索和丰富知识之时”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谈到印度时,将军对美国的年轻总统说:“我认为,干预这个地区,将是无止境地卷进去。我预先告诉你,你将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一步步陷入这个无底深渊,尽管你们不怕受损失和可以付出资金。”
此外,今天文化圈、娱乐圈新人辈出,文化流派、思潮层出不穷。作为反映现实的文化新闻报道,节奏变化也应随之加快。
[1]黄荆:《开掘文化新闻的深度》,载《新闻前哨》,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