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时,中国驻印尼使馆三等秘书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重灾区亚齐华人非常少,而且该地并非旅游区,游客不多。再加上这一地区动**不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此前都曾向本国公民发出了旅游警告,提醒不要前往该地旅游,因此伤亡者基本上是当地居民。目前仍没有关于华人的伤亡消息。
……
三、详讯与综合消息
发布通报灾难的详讯或综合报道,是媒体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所做的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精准、全面是对这种常规报道提出的首要要求;其次是尽量在报道中加入记者或目击者的观察或感受(第一手或转述其他媒体报道均可),以使报道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同类新闻的特殊性。
请看新华网2009年3月11日对德国校园枪击案的综述。
【新华网柏林3月11日电(记者时翔)】题:德国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16人死亡
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一所中学当地时间11日早上9时30分(北京时间16时30分)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16人死亡。这是德国历史上伤亡人数较多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据报道,一名身着黑色野战装备服的枪手当天早上进入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向正在上课的学生随意射击,打死了9名中学生、3名教师。9名遇难学生年龄为14岁至15岁,3名教师均为女性。一些目击者看到,枪击案发生时,有的学生因惊恐跳窗逃命。
在警方的追捕中,枪手逃到距离枪击案现场约40公里的一家超市附近的停车场负隅顽抗,与警方进行激烈枪战。交火中,枪手又打死3名路人,两名警察受重伤。枪手被击毙。
来自德国警方的消息说,枪案嫌犯是一名17岁青年,可能在2007年从艾伯特维尔中学毕业。其父母合法持有枪械。枪手的作案动机仍不清楚。
事件发生后,焦急的家长聚集到学校附近,等待自己孩子的消息。警方目前封锁了学校周边地区,还在附近公路上设置检查站盘查车辆,并要求过路司机不得搭载路人。艾伯特维尔中学的师生已被疏散。温嫩登镇的幼儿园、小学、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也已被关闭。
正在枪击案现场的目击者通过电话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艾伯特维尔中学已被完全封锁。学校周边云集了许多闻讯赶来的各路记者。一些穿着白色衣服的法医进出学校建筑,估计在清理受害者尸体。校园内和周围有很多警察和救援人员。该校学生在事发后已被集中转移到附近的一家诊所,部分学生已被家长领走。
德国政府发言人威廉当天在柏林说,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联邦政府对这一事件表示震惊,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德国总统克勒当天也对这起恶性校园枪击事件表示“震惊和悲痛”。
2002年4月26日,德国爱尔富特市古特恩堡中学曾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枪击案。一名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在数分钟内开枪打死至少16人,枪手随后饮弹自尽。
温嫩登是一个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斯市东北部的小镇,人口约2。76万人。艾伯特维尔中学处在温嫩登的城市边缘,与另一所中学共用一个教学中心,有近1000名学生在这里上学。
分析上述消息的内容结构,可以发现:报道灾难或危机本身的详讯和综合消息,通常是多名记者和编辑部通力合作的结果,综合了各种已发讯息、现场采访、背景、评论、专家分析等。它们像一般事件性新闻那样,首先需交代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后果如何、影响多大、什么原因造成,即什么样的灾难、何时何地发生及多少人丧生和受伤、哪些及多少人幸免、灾难程度、紧急状态、受灾地区的天气和交通状况、疏散情况等(若灾难或事故原因一时难明,应确证后再在后续报道中指出);导语应当描述灾难或危机的破坏或紧急程度,有人员伤亡时应重点报道人。突发灾难或危机中要掌握准确的伤亡和损失数字会非常困难,尤其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即使是官方提供的数字往往也只是估计,但把这些猜测告诉读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后续报道中媒体要时刻留意最新进展,不断修正这些数字。然后,重点报道反应,尤其是政府的反应,如权力部门的行动、避难所提供、医疗救援、抗灾措施等,关注受害者与事件相关人的状况,评估事态发展方向。
四、成因与事态发展预测
由于灾难均牵涉“成因”问题,因此在“立体式”连续报道中少不了对“成因”进行分析的报道;而受众则更关注灾难的发展态势。因此突发重大事件的连续报道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预测性新闻。
需特别强调的是,重大危机、灾难的原因往往不能马上确定。对成因进行分析与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的报道因此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好由权威部门或专家出面说明。直到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前,媒体报道的应该只是事实,不能随意自行公布“成因”及进行预测,以免造成公众恐慌、社会混乱,这一点中外皆同。
要写好评估事态发展方向的预测性报道,要求记者、编辑或评论员对事件发生的历史、事件涉及的问题、影响事件变化的关键因素等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才能比较全面、完整地报道采访的内容。写作时将专家学者艰涩的词汇转换成读者容易理解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其他背景与解释性报道
除成因与事态发展预测报道,涉及重大灾难或危机的背景、解释性报道还应考虑有用性、历史性等重要因素。
(一)重视对预防灾难的教育
涉及有用性因素的报道体裁、种类都非常广泛。例如,大地震之后常常伴有多次余震,媒体刊载的可供选择的疏散路线图,哪些地方有医疗救护和临时避难所的列表,如何领取政府援助的消息以及教授如何用矿泉水瓶自制简易地震报警仪之类的介绍,对灾区的幸存者来说就极其实用。
遗忘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美国红十字会200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刚刚经历了“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仍有93%的美国人没有为应对重大灾难做好准备,这些灾难包括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或恐怖袭击事件等。[1]这凸显了具有警示作用的灾难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防灾比抗灾更重要”的应急理论和机制,逐渐为各国接受、采用。新闻成为普及灾难教育的重要日常手段(在灾害多发地带尤其如此)和灾难发生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难教育不仅要让普通人知晓灾难发生的原理,还要培养人们基于具体情景迅速判断灾难的类别与轻重,选择最科学最实用避险策略的能力。重大灾难和事故抓紧了每个受众的注意力,此时强调对预防灾难的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时刻不忘预防灾难教育的任务。
下面这篇对埃及1992年10月12日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在采访中就特别关注了救援知识。
埃及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地震,建筑设计不考虑抗震因素,发生地震后有缺少救灾经验,这一切,也加重了地震的损失。新开罗那座14层居民楼倒塌之后,政府出动4台掘土机清理废墟,尘土飞扬,不时有消防车洒水。这种做法,被24小时后赶到的德、法救援人员制止。
他们指出,往废墟上浇水,等于和泥堵塞缝隙,里面的幸存者即使不被砸死,也会憋死。掘土机的怒吼震耳欲聋,幸存者的呼救声,外面听不见,致使抢救不及时。在此之后,抢救者改变了做法:由寻人犬嗅10分钟,随后掘土机开机挖掘。在寻人犬工作期间,现场尽可能保持安静。掘土机工作10分钟后,寻人犬再恢复工作。这种方法果然见效。震后82小时,一名抢救人员听到废墟中传出微弱的呼救声,于是打洞送水、空气和口服葡萄糖液。三小时后,此人终于获救。
(二)强调历史眼光
诚如太白所言:“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新闻作为“写作明天的历史”,倘若缺乏历史意识,如何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呢?因此任何新闻都不可缺乏历史思维。
重大灾难与危机,由于影响深远,历史元素更为重要。新闻媒介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追踪,帮助人们全面、准确地知晓震撼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认清形势发展的严峻。同时,媒介也需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事件的意义,尽力消减社会恐慌,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而历史眼光,是完成上述任务的一种重要策略。《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稿件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