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新闻编译 > 第二节 讣闻的采访与写作(第4页)

第二节 讣闻的采访与写作(第4页)

欧洲战场上的那股疯狂势力现已消亡。绝望的阿道夫·希特勒看到德国的末日,今天在柏林自杀。

从历史的角度看,希特勒可以被看做是疯狂而又果断的专制统治者。在他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他似乎是无往不胜的。他曾一度吞并了9个国家,挫败欧洲诸强,并设想在征服千万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然后像施用催眠术那样把他的意志再强加给数以千万计的人们。6300万德国人赞誉这位煽动者为德国的救星。可是到头来,他把他们引入了可怕的地狱深渊。

这千万个德国人向他敬礼,称他为“元帅”的人出生在奥地利的布劳瑙,父亲是海关官员,据说他常常暴打希特勒。年轻的阿道夫渐渐崇拜上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并且受雇从事维也纳明信片绘画行业。在维也纳,他接受了典型的奥地利中产阶级所持的观点和主张,强烈仇视犹太人,畏惧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由一名默默无闻的艺术工作者一跃而为坚定的斗士。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是战争鼓舞了他,“我跪在地上,对上帝感恩戴德。”

德国失败后,希特勒参加了主张狭隘民族主义的德国劳动党,后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动党或纳粹党。希特勒用激昂的演讲,使那些富有的企业家们相信,在他们的支持下他可以一雪德国在凡尔赛的耻辱。希特勒建立了纳粹军队——“暴风骑士”,并企图夺取慕尼黑政府。政变失败,希特勒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我的奋斗》,为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谋划了途径。

希特勒获释后,他和其政党纳粹党的声誉不断上升。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帝国总统冯·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凭借他新获得的权力,这个留着小胡子的矮子征服了所有的反对派,建立了一个极权政府。

希特勒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思想准则,就是德国必须发展纯粹的雅利安人种。他曾写道,“我必须用一个更优秀的种族组成一个统治阶级。”他的狂想和称霸欧洲的疯狂举动,燃起了德国人对犹太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们的无比厌恶的熊熊大火。于是上百万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无辜的人们悲惨地死在他的集中营里。

希特勒的军事胜利使他过于自信,忘乎所以,结果使纳粹越出轨道。同盟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他的防御。现在,随着纳粹主义末日的到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终于以失败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

报道这类人物死亡消息时,夹述夹议的述评是记者常常采用的一种文体。《解放日报》记者朱鸣报道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主犯死亡的述评,“立意新颖,以小见大,笔锋锐利,论理充分。文章虽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奖”。

麦克维的悲剧

昨天,震惊全美的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主犯麦克维被以注射毒液的方式处死。这位现年33岁的海湾战争老兵直到临刑前始终拒绝向爆炸案的幸存者以及168位死难者家属表示忏悔。他甚至还说:“如果要我下地狱,将会有很多人陪伴我。”

从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的“战斗英雄”到死不悔改的“杀人狂”,其转变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麦克维说,他的恐怖行为是在“效法美国的外交政策”,他要以“以暴止暴”“遏阻这个政府变成杀人狂”。麦克维至死都觉得自己是秉承“伸张正义”的良知,但他“替天行道”的方式却为世人所不齿。麦克维的悲剧也许正在于此。他用国家机器训练出的技能反对国家机器,却失去了“为国而战”的光环,所以只能沦为一名“恐怖分子”。更可悲的是,麦克维临死前说对无辜丧生的受害者“感到遗憾”,但绝不认错。这种言辞和美国政府炸死伊拉克平民后的口吻如出一辙。国家机器的逻辑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他的思维,尽管那是他试图反对的。

麦克维的悲剧绝不是孤立的,它很自然使我们联想起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兰博的“困惑”。兰博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越南他是“战斗英雄”,而回到美国后他就成了“杀人犯”。不久前传媒披露,美联邦参议员鲍布·克瑞在越南战争中曾率领突击队屠杀了16名越南妇女和儿童。这位“战斗英雄”说,此事使得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一直感到耻辱,听到人们称他为“英雄”就感到很厌烦。

令人遗憾的是,麦克维的悲剧、兰博的困惑、克瑞的耻辱并没有阻止这个“国家机器”变成“杀人狂”。美国大多数“战斗英雄”们仍然醉心于使用最尖锐的高科技武器“人道”地捍卫这个世界的“民主与人权”。至于伊拉克千百万儿童缺医少药的惨状以及南斯拉夫境内贫铀弹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英雄”们当然也就“眼不见为净”了。

评委会评议如下:震惊全美的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主犯麦克维被处死,临刑前他不仅毫无悔意,而且以“英雄”自居,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作者抓住这一事件,引用这位曾是美军“战斗英雄”的“杀人狂”的言辞,并结合一位越战中曾率队屠杀16名越南妇女儿童的美军“战斗英雄”的话,批评了美国政府外交的政策和战争行为。

麦克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读完这篇述评便会感到,悲剧归根到底是美国政府造成的。美国一次又一次地对别国发动战争,致使大量平民无辜丧生,可美国政府从不认错,还把那些参战的美国官兵视为“战斗英雄”。而正是这样的“战斗英雄”制造了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这对美国政府来说不啻是莫大的讽刺。

四、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好的讣闻看起来更像人物传记,而不仅仅是人物生平。美国《费城每日新闻》的记者吉姆·尼克尔森说,讣闻是“一种关于死去的人活着时候的报道,而不是关于他们死亡的报道。”

这句话启迪人们:讣闻不是以冷冰冰的笔触去毫无感情地写一个人的生平简历,而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去追忆死者生前一个个鲜活的镜头。美联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王牌飞行员斯科特的讣闻,就围绕着逝者的空战传奇经历展开故事的。

【美联社佐治亚州沃纳罗宾斯2月28日电】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效力于“飞虎队”

美传奇飞行员斯科特逝世。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王牌飞行员罗伯特·L·斯科特准将昨天逝世,享年97岁。他曾在《上帝是我的副驾驶》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英雄事迹。

罗宾斯空军基地航空博物馆负责人保罗·希比茨宣布了他的死讯。斯科特近年来在该博物馆任职。

斯科特生于佐治亚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扬名全美的亚洲战场王牌飞行员。

他在1943年出版的书畅销全国,并于1945年拍成电影,由丹尼斯·摩根饰演斯科特。

他的著作还包括《我征服天空的日子》和《飞虎队:陈纳德在中国》。

斯科特在服役期间获得三枚“优异飞行十字勋章”、两枚银质奖章和五枚空军奖章。1943年,他受召回国,到各地讲演,鼓舞士气。

他曾驾驶P—40战斗机击落22架敌机,不过据他回忆,其中有些敌机算做“可能”被击落之列。

他说过:“你需要两名战友作为见证人,不然就用空军照相枪拍下照片,但是中国没有照相枪。我其实消灭了22个敌人,但得到证明的只有13个。”

他参加过陈纳德将军在中国组织的著名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但他并不是“飞虎队”1941年中期成立时的最早成员。作为“飞虎队”成员,他曾在1942年5月的战斗中飞行超过200个小时,击落5架敌机。

斯科特的“飞行”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他12岁时曾乘一架自制滑翔机从三层楼房的房顶飞下,降落在一片玫瑰花丛中,在60年的飞行生涯中,斯科特飞行时间超过3。3万个小时。

希比茨说,斯科特虽然年事已高,但直到几年前还保持着活力。1996年他曾传递奥运火炬,88岁生日时他驾驶了F-15战斗机,89岁生日时还驾驶过B-1轰炸机。

[1][美]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37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