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新闻编辑笔试 > 第四节 常见重大事故的报道(第6页)

第四节 常见重大事故的报道(第6页)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唯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浮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如何使客观报道有意义?合众社这篇经典报道就是完美的诠释。仅寥寥几处,直露记者的观点、看法,更多却是通过“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这样看似平直、实则精心的叙述间接表达出来。

现代海运以货运为主。油轮漏油会造成重大的环境灾难,是媒介报道海难时重点关注的对象。原油泄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可低估。1995年,韩国发生的一次原油泄漏事故中,大约5000吨原油漏入其南部海域,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43亿韩元,政府还为此后5个月的清污行动支出了220亿韩元。

如何让新闻“动”起来?一个好的方法便是利用直接引语。记者要巧妙搭配被采访者的话,将事故发生经过、应对措施、事件影响一一道出,做到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常见的海事事故还有火灾、轮船相撞和倾覆等,以人为事故为多,记者报道时,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新华网雅典7月25日电(记者梁业倩)】题: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发生油轮起火事故8人丧生

希腊政府海运部25日证实,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4日发生一起油轮起火事故,目前已造成8人丧生,另有4人受伤。

据希腊媒体报道,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油轮24日下午在比雷埃夫斯港的佩拉马船坞接受维修时突然起火,随后发生爆炸。消防人员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将大火扑灭。事故伤亡人员多为油轮维修工人,遇难者中包括1名菲律宾籍船员。

(二)军用舰艇事故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在2000年8月的失事,可以说是近年发生的最悲惨的海难之一。各国媒体都将这起海难作为重大新闻予以报道。媒体除了报道事故本身、打捞工作进展、失事原因调查等消息外,还集中报道遇难将士,介绍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亲友对他们的怀念等。

真正的灾难和事故报道,应当关注人的因素——遇难险的人、被救出的人、救援助的人、失去忧心亲人的人、无家可归的人、被迫迁徙的人……表现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间的关系发生的剧烈变化: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的悲痛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怎样生存下来的?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他们的精神状态怎样?他们有相互帮助吗?其他人对他们的援助迅速有力吗……

新闻是直达人心的工作。人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就像《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库尔斯克号”艇长遗孀的报道所展示的那样。

俄罗斯海军的爱情与死亡

“在梦中他穿着军服向我走来,他说了些亲昵的话,然后与我道别,随后就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俄罗斯编号“K-159”的核潜艇的资料照片。2000年8月12日,俄海军北方舰队所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时失事沉没,潜艇上的118名海军官兵全部遇难。

对伊琳娜·利亚钦娜来说,8月13日本应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她的儿子格列布这一天满21岁。格列布是俄罗斯一所海军学院的学员,他父亲也出自这所学院。两天前,他本来准备加入俄罗斯海军第一流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他的父亲、“库尔斯克号”舰长根纳季·利亚钦就要带领这艘潜艇驶向巴伦支海,执行一项历时3天的任务,但在最后一刻,格列布得到了参加另一次演习的命令。

格列布很失望,但伊琳娜安慰他说,他们父子还会有很多机会在一起工作,而且这次两人离家的时间都不长:根纳季在吻别伊琳娜和15岁的女儿达莎时对她们说,他周一之前就会回来。

伊琳娜回忆道:“他每次长时间离家,达莎总会送他一个小娃娃,他会把娃娃带在身边,直到他回来。我总是开玩笑地要他别拈花惹草,而且不许他喝一点儿酒。但这次我们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做。他只是走几天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格列布生日那天,种种传闻开始在伊琳娜所居住的核潜艇部队驻地维佳耶沃小镇传播开来。这座城镇位于莫斯科以北1200英里处。居民们开始说,“库尔斯克号”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当夜,她梦见了丈夫,这使她不再对传闻抱有怀疑。“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在梦中他穿着军服向我走来,他说了些亲昵的话,然后与我道别,随后就永远地消失了。第二天早晨,我竭力让自己相信他还活着,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他已经死了。”

直到第二天,俄罗斯当局才证实了小镇居民的担忧。等到俄罗斯政府证实艇上118名成员全部遇难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了。在这期间,俄罗斯海军拒绝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援助。“库尔斯克号”沉没是俄罗斯海军最严重的一次灾难。

不像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那样,46岁的伊琳娜不愿意向军方当局兴师问罪。她认为她丈夫信任海军,因此她也相信——特别是现在她已经失去了亲人,需要保护的只有他的遗产。她说:“我向来知道,根纳季的工作很危险。每次他出海我都很紧张。但我明白一名海军军官的全部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不应提出疑问,也没有资格认为别人亏欠你什么。现在归罪于人于事无补。”

……

在伊琳娜眼里,根纳季是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沉静而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少言寡语,讲求实际,行事果断坚定。他从来不会在社交的繁文缛节上浪费时间,而且有时诚实得叫人受不了。正是这些品格令伊琳娜对他着迷,也为他赢得了每一位与其共事的军人的尊敬,他因此得到迅速提拔。

她回忆道:“他高大英俊,我爱他。与他在一起时,我感到平静而安详。他非常有耐心。我们常常一块儿长时间散步,手挽着手,他静静地听我说话,听我诉说梦幻般的故事,他总是充满着深情。”两人结婚时,伊琳娜21岁,根纳季20岁。他们在俄罗斯度过了俭朴的蜜月后,一分就是两年时间。她迁到莫斯科读书,他到列宁格勒去接受潜艇军校学员训练。根纳季似乎命中注定事业辉煌,他被分配到维佳耶沃工作,那是在荒无人烟的巴伦支海海岸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地方。

“我尊重他(儿子格列布追随他父亲的足迹)的选择,并支持他。我为他而自豪,倘若我丈夫地下有知,也会为他感到自豪的。”

维佳耶沃是前苏联戒备森严的地方之一,由于它是一座军事城镇,进城受到各种严格限制。居民都是在俄罗斯北方舰队服役的海军军官和水兵。只有他们的近亲才可以入内。但在苏联时代,在那里工作薪水较为丰厚,而且商品供应比其他城市要好。

伊琳娜说:“最终我们团聚了。我们有足够的钱,根纳季有一份好工作。我们很幸福。最艰难的时期是根纳季离家好几个月的时候。”

伊琳娜的命运继续与俄罗斯海军紧密相连,因为她的儿子格列布依然决心追随父亲的足迹。伊琳娜伤心地说:“他父亲出事后,格列布知道我为他的职业选择而担忧。我告诉过他,如果家里不会再有其他海军军人,我会高兴一些。但我必须尊重他的选择,并支持他。我为他而自豪,倘若我丈夫地下有知,也会为他感到自豪的。”

国际新闻记者究竟为何采访?采访些什么?上面“充满感情的记录”,诠释着新闻工作为什么对社会、对人类如此重要。颇有意味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看似“纯而又纯”的悼亡报道中,亦暗含着对“俄罗斯海军日薄西山的现状”的间接描述。

涉及潜艇、军舰的海事事故,是全世界媒体极力追逐的事件。但浩瀚的大海中,特别是在海下发生的事故,不像发生在军机上的事故那么显眼,很可能在有关国家的极力遮掩下不为公众所知。媒体获得这类新闻线索的难度非常大,采访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报道出来,可能也只是寥寥几句的事故简介。若非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陷入混乱,媒体几乎不可能如同报道车祸一般,追踪“库尔斯克号”那种级别的攻击性潜艇失事。大多时候,媒体不得不借助报道一些人事异动或反常现象,间接公布事故的后果、影响。这种时候,记者若有、或者能采访到优秀的军事专家,就大有帮助了:专家可以提供许多评论、推断,补充专业背景与历史知识。

[1][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448页、44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