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简介 > 四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第2页)

四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第2页)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护者。《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

《杜拉拉升职记》最初的投资人只有徐静蕾和张一白,虽然徐静蕾过去执导的三部电影全部是自己投资,但那都是小成本影片,而现在徐静蕾想将《杜拉拉升职记》打造成一部时尚大片,“这不是几百万元的投资就能做到的”。为了“融资”,徐静蕾和张一白像做创业公司一样,开始为《杜拉拉升职记》寻找投资人。

为了让《杜拉拉升职记》增值,徐静蕾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首先,徐静蕾和张一白请来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派翠西亚·菲尔德(PatriciaField)加盟《杜拉拉升职记》,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

两轮营销下来,徐静蕾和张一白发现,已经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团,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投资方之一。中影集团的加入,让《杜拉拉升职记》最终融资成功。

徐静蕾想通过《杜拉拉升职记》尝试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制作模式:导演能够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通过拥有一定的“版权”,以此作为投资,在影片中占有一定比例“股权”,“电影也有知识产权,要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当年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徐静蕾就怀有这样的心思,希望能够通过杂志打通和企业的通道。《开啦》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确实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的商务合作伙伴。她说:“因为过去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没有这样的通道,而作杂志却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广告客户。”

但管理一家真正的公司,这个经历让徐静蕾“迅速成长”。最初创办公司时,徐静蕾发现自己管理剧组的经验完全不能管理公司。“因为剧组是个临时团队,几个月就解散了,大家在那种临时团队里,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但一个长期的剧组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后,徐静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到底干不了什么,比如管理公司,“还是交给合适的人去管理吧”,比如看报表,“打死我也看不懂”。

而与“商人”打交道的经验,也让“文艺青年”徐静蕾正在变成一个真正对商业有理解的人。从最初听到一个商业合作机会就觉得特别兴奋,到现在徐静蕾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可以分辨出哪个是应该合作的,哪个是不要合作的。徐静蕾甚至一个个分析那些没有谈成的合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专业还是人?对于投资,徐静蕾也变得更加审慎,“我需要弄清楚到底要的是什么,是钱还是资源?甚至包括合作伙伴的性格合适不合适”。

徐静蕾被她的商业经历所改变,现在她或许可以尝试用商业去改变电影。你可以把《开啦》电子杂志的经历看作徐静蕾的一次商业课程,而《杜拉拉升职记》是她对此课程的一次“毕业设计”。

在这次商业冒险中,以“创业的精神和创业的模式去拍电影”是对电影行业旧规则的一次创新,虽然未来这种模式能否持续还有待验证,但是徐静蕾至少又在自己的商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体验。

徐静蕾现在可以随口说出互联网的多种商业模式,用世界500强举例,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员工,或者怎样与精明的投资人斗智斗勇。虽然徐静蕾仍然说自己是个“没谱的人”,对未来也没什么长远规划,但那个曾经的“文艺青年”正在被“创业者”徐静蕾所取代。

从半路出家开始做演员,到半路出家开始做导演,再到做电子杂志,甚至是用《杜拉拉升职记》创新电影商业模式,徐静蕾堪称是演艺圈和文化圈中跳跃跨度最大的一位艺人。她说自己之所以有这种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也就从不惧怕失败。“做不好但也做不坏嘛。”她老是笑呵呵地说出这句口头禅。

但实际上,徐静蕾并不是那么无所谓的超脱,她也承认自己“很事儿”,说“虽然自己写的不怎么地”,但是她从不愿意别人帮她更新博客,只要是她写的东西,哪怕改一个字,她都会特别生气。在文艺圈,徐静蕾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她似乎从未作为演员在这个圈子找到过归属感,相反,她总在这个圈子之外,不断延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资料来源:

才女徐静蕾的创业人生故事![EBOL]。(2010-05-05)[2018-10-19]。qn2010050550811。html。(节选)

思考与讨论:

1。徐静蕾自身有哪些创业资源?

2。她是怎么获取自身所缺资源的?

3。她的成功有哪些借鉴意义?

拓展活动

头脑风暴

如何利用资源,用别针换别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