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创业目标和方案
一个人要把一个创业理想变成为现实,首先要确立一个创业目标并制订一个总体计划。
2。制订创业原则和步骤
创业原则常常是在创业理念的指导下确立的,它会产生有效的创业实践构想,并使创业活动赢得新的资源。创业步骤把整个创业过程和有关阶段加以具体划分,但是,它在深层上仍然是创业目标、创业原则的一种体现。
3。创造创业的基本条件
要创业,从来不是等到条件成熟了之后才开始的。创造创业的基本条件,这本身就是创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条件既包括创业领域的内在条件,也包括创业领域的外在条件。
4。确定创业的期限
有必要制订一个关于创业成功的时间表,有的专家认为,创业期限以两年为最佳,换言之,创业者应尽量在两年以内把创业的产品做成功。但是,创业环境和市场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的主观努力应尽量与环境的客观条件相符合。
5。提出好的创意
一个独到新颖的创业创意,能够较大可能地把市场的需求与产品的生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项新事业的生长点和扩展基础。
6。组织创业团队
要创业成功,常常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在组建一个创业团队时,应该把团队精神或合作意识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7。选择风险投资者
首先,要选择能够同甘共苦的风险投资者,以便在创业不顺利的时候,还能够继续得到支持;其次,要寻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风险投资者,他的经验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资源。
(四)实施计划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应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五)反馈与修正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不等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期望也有不同,人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理想实现和空想破灭的过程。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人生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现实与原来制订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有所偏差。这时,创业者需要对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每过一段时间,创业者要审视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及时调整自己既定的生涯规划。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
案例启示
对话张泉灵:人生不断变化试着理解变化
“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其实,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距离张泉灵在微博上发出这段话,已经过去了一千零七个日夜,在这段日子里,张泉灵摘去了央视主持人的标签,以投资人的身份活跃在创投圈。她曾经自嘲“投资人活得像狗”,却依然喜欢这次转身。
转身后的张泉灵,总是在不断接受变化中。她是投资人,是《奇葩说》的导师,是《吐槽大会》的嘉宾,还会去看《创造101》,研究王菊爆火的原理。2018年6月12日,小饭桌记者见到了张泉灵,交谈中,“变化”是她一直提及的一个词。她说,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试图去理解变化,让她走上了投资人的道路。
不华丽的转身
2015年7月,张泉灵选择离开央视,带着大众的猜疑,领导的挽留,同事和家人的忧虑。同月,她以顾问形式加盟傅盛战队,进入了投资圈。对张泉灵而言,这是真正的归零,毕竟在此之前,她还是“只会在银行买理财的人”。
42岁,从零开始,日新月异的创投领域,听起来就很不容易。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张泉灵告诉小饭桌记者,对她而言,当时离开(央视)是一件很明确的事。
彼时,张泉灵正处在焦虑中。“当你已经站到比较高的位置上时,其实是蛮恐慌的,因为到头就意味着下坡。”
在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中,张泉灵开过一个玩笑。在央视,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再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张泉灵说。
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通过传统媒体已经无法理解这些变化,这让张泉灵感到恐惧和焦虑。这时候,她遇见了傅盛,傅盛对她说,这(投资)可能是最快理解变化的地方。
这场义无反顾的跨界,外界喜欢用“华丽的转身”来形容。但对于张泉灵而言,一点也不华丽。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用“第一批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动物”类比这次转身。
张泉灵好奇心太强。即便痛苦,她还是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带着“更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