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家 > 如果向内找原因就会获得真善美(第1页)

如果向内找原因就会获得真善美(第1页)

如果向内找原因,就会获得真善美

你什么时候都不能对真善美失去信心!如果你向内找原因,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很公平、正义、美好的。

应该承认,在车轮滚滚的街道上,在人声喧嚣的集市上,在机声隆隆的流水线上,苦难的劳作把我们打工仔、打工妹的人性都给“异化”了,但是我们自己不能自甘堕落,应该积极向上寻找和坚守人生的真善美,锚定并把准自己职业发展的正确目标,沿着正当稳实的台阶步步坚定地向上走。

2006年9月,有媒体报道,一位名叫臧勤的“神奇的哥”,别人累死累活每月也就挣三四千元,他竟能快快乐乐每月稳挣八千元,人称“快乐车夫”。其神奇、快乐的奥妙何在?按他自己所言,就在于拥有积极内在的工作价值追求。他说:“要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美和快乐”。“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当然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确实如此,如果摆正了“工作态度”,哪怕你从事的工作再苦再累再普通,不仅能够挣大钱,同时也会从中感受到美和快乐。

我曾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博文,大加赞颂。

一赞“神奇的哥”,二颂“快乐车夫”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我这个平日钻在书斋里的“臭学人”实在孤陋寡闻得可以,一天深夜看书累极打开电视,某电视台正在播放上海“神奇的哥”、“快乐车夫”和“草根英雄”臧勤的调查故事,看后激动不已,上网一查原来竟然是3月份就发生的“旧闻”,网上评议早已像沸腾的开水。由于此“闻”与鄙人所关注的HR问题密切相关,所以管它是“新闻”还是“旧闻”,只顾借题发挥出自己想说的话就算“得了”呗!

凡是公共话题说什么的都有,有正面的就有负面的,有歌颂的就有贬斥、质疑或批评的。这位“的哥”的事也是如此。作为“愤世嫉俗”的所谓“知识人”,比如我这样平日钻在书斋里的“臭学人”,最大的“臭毛病”就是喜欢“吹毛求疵”,发评论往往批评这指责那,却往往提不出什么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来。但是,唯独关于“神奇的哥”这件事情,我怎么想也想不出它有什么不是,哪怕是一丁点值得我批评质疑的地方!

首先臧哥之所以值得赞颂,是因为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真正需要而在现实中又极其稀缺难得的“理性人格”。他在激烈的煎熬人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独善其身”地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市场主体人格,即独立自主而不自私自利、精明理性而富有人情味、苦难深重而又达观处世,是多么难得啊!一个“的哥”,一个现代“骆驼祥子”,能够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如成本核算、时间管理、信息技术和营销理念等)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自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中去,使自己在没有任何违规行为、且往往表现出“为人民服务”举动的情况下,这是一种什么人格、什么精神?我以为这正是我们所呼唤的“市场主体”人格、市场创新精神!

其次臧哥之所以值得颂赞,我想更是因为他身上保持着那股凡是国人都不应该缺失的“民族特性”或“优良传统”。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大抵可以用“吃苦勤劳”来形容,在长期艰难困苦的“日子”中我们中国老百姓学会了一整套“革命乐观主义”的处世态度,以及对付灾难、压力、贫困的“过日子”策略或手法,他们不怨天、不尤人,将劳作苦难视作“老天”安排的“生活”(日子)本身,深深地懂得“日子就得这么过”,因此在苦中求乐,最终一个个成为苦难而快乐、不幸而幸福的人。臧哥就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中国人中的一个,他对工作价值、生命意义和生活真谛的深刻理解,令我感动!他能深深知晓“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在“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价又涨了啊,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的情况下,他却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能够“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美和快乐”。“遇到红灯的时候,把心态放松,放一粒瓜子或者五香豆到嘴中,看看外面的美景,有时候感觉就像自己开着私家车在马路上兜风。”关于快乐工作与赚钱的内在关联性,臧哥的大义金言是:“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车夫。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当然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啊!

近年来,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国人,心绪浮躁、精神抑郁、就业困难、利益冲突、矛盾激化往往成为笼罩工作生活的常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臧哥这种人生态度、工作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是那么难得珍贵啊!因之,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事业,我想学着当年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在《海燕》中的腔调,高声呐喊——

“让臧勤这样的‘神奇的哥’、‘快乐车夫’来得更多些吧!”

下面大家再来看看媒体记者关于打工妹小蓝的采访报道。

打工妹小蓝的艰辛人生路

深圳天安数码城一带,工厂云集,数码城工人生活区,一间间鸽子笼般的房间镶嵌在一幢幢宿舍楼中,在一间阴暗逼仄的七人宿舍里,今年20岁的广西妹小蓝——千百万珠三角打工仔打工妹中的普通一员,虽然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方向,但东奔西跑、辛勤劳作,还在工余时间补充文化知识。

“每次回家看到家里就心酸,在城里呆久了,家乡却依旧贫困,妈妈白发也多了起来,只要想起妈妈,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干。”自从2001年来深圳后,蓝元梅只回过两次广西上林县老家。

刚来深圳时,她只有16岁,只能办临时身份证。初中刚毕业,考上了中专,因为家里穷没能上成。父亲因贷款炒股票欠了一大笔债,至今五六年过去了,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小蓝有一姐一弟,姐姐也在深圳打工,弟弟在家乡镇上的中学念书。

来深圳后,小蓝先是在关外宝安的一家电子厂干了一年多。“那时几乎天天上班,偶尔不加班。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忙的时候要通宵工作,一个月才六七百元工资。”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很快就被工作的疲惫所替代。

她们早上要7点起床,洗漱,吃早饭,8点就要上班,午餐和晚餐各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晚上通常要加班,10点半左右下晚班,消夜,排队洗澡,洗衣,跟打仗似的,通常要到凌晨才睡。蓝元梅和她的工友们普遍睡眠时间不足,上班打瞌睡,焊锡的烙铁把自己的手给烫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有一次,小蓝生病,正赶上工厂赶货,厂里不准请假,只允许打针休息几个小时。还有一次,姐姐大老远来看她,小蓝要去车站接,想请半天假陪姐姐,工厂只准假两小时,把姐姐接到就赶着去上班。

厂里对工人很不尊重,下班要搜身,看有没有偷走产品,男工就直接搜身,女工用电感器探测。有时工人想辞职,厂里不准许,非要辞就别想要当月工资了。“公司做了很多违法事情,但总觉得告状没有用,劳动局都应该是护着老板的。”对初到城里打工的小蓝来说,第一份工作着实让她领教了都市生存的残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