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家 > 生在农村不自怨志在四方谋幸福(第2页)

生在农村不自怨志在四方谋幸福(第2页)

如果论辈分,这个叫“麦子”的青年人,应该比我低半辈。同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感受却有很大差异。回想自己当年“成长的烦恼”,这种幽怨情愫也曾在心中闪现过。但由于我们那个年代,城乡基本上分割封闭而处于“你攀不到我,我比不了你”的彼此隔绝的状态,这种能不能一起喝咖啡的“直接比较”不具备外在的客观条件,可能没有当今青年人在开放流动、近距离接触情形中对城乡差别感应得那么直接和真切。不过,对于这个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问题”,我们老辈人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经过数十年“在黑暗中摸索”,而今临近“知命”之年,这个重大问题似乎也已释惑了,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

人生而平等,但生而不同;出身不由己,人生属自己。

想想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随机事件。我们每个人的不同“出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你我他从一个什么“起点”开始,来活这一生一世。

我觉得,平常我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价值观”,就应该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来认知和建立。面对这样一个奇妙而伟大的“随机事件”,我们应该有一种豁达开朗、二元辩证的认知态度:一方面人“生而平等”,在社会属性和精神实质上,我们都是“人”,因而应该有平等的“人权”;但另一方面,人又“生而不同”,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以具体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个体而存在的,因而有很多不可比、也无须攀比的特殊性。

实际上,面对无限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每个时间空间都有局限的生命个体,确确实实是“生而平等”的,你享用了这个就没有机会拥有那个,在这个意义上,大家都是“机会均等”的,不大可能有“赢者通吃”的情况。

——你出生在农村受穷,但“穷则思变”,因此获得了必要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你不是城里孩子,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但有可能因此而无奈地早早走上社会、走进生活、走向市场,“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而最终成了一个成功的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

——你虽然生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但可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新鲜空气、花草树木、阳光雨露,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和机会,说不定若干年后那些在车水马龙、烦躁喧闹的大都市活不下去的人们将会求救于你,祈求你卖给他们点“绿色”饮水和食品!

——他住别墅可能一身富贵不自在,你打苦工住窝棚也许辛劳而快乐!

……

对此,经济学作为关于“人生选择”的致用之学,其理论可能最有说服力。去年,我曾主持翻译了一本经济学科普读物,名字叫《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人民邮电出版社),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罗格·阿诺德教授为初学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青年大学生写的。作者在开篇首章就谈到为什么“好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坏东西也不是越少越好,生活充满了交换和选择”的经济学道理,现摘录其中几段译文供大家参阅思考。

经济学家眼中的“好”与“坏”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好东西总嫌太少”。注意:日常生活中习惯讲“好东西”(goodthing),在经济学术语中,只抽取了“好”(good,在英文中与“商品”同字),而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东西”(thing)。

你赞同这句谚语的观点吗?如果你表示认同,那说明你与经济学家还相差得很远。为了帮你理解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就拿“健康”这个“好东西”来说事儿。我们大多数人认可“健康”是个好东西吧,但为什么人们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干些有损健康的事情呢?为什么健康的身体时常遭受损害而很难保持呢?他们做的与说的为啥不是一码子事儿呢?

一个客观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谁能够“苛求”自己将身体保持在“最佳健康”的极致状态,因为保持“最佳”状态也是需要成本、时间和精力的,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会失去“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很难做到。尤其是,你必须为此放弃一些其他“好东西”(消费品),比如可口的黄油汉堡带来的美滋滋感受。事实上,你可能会选择稍少一点的健康而换来一个美味的奶油汉堡,而不是更多一些健康却没有汉堡的美味。

同样,对于学业成绩,你自然是倾向越高越好,你宁愿得B而不是C,能得A当然不愿得B。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高分数都是一件“好东西”。但是高分不会白白给你,你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得A。如果考虑A要付出牺牲享受其他“好东西”的沉重代价,你可能宁愿得B而不是A。

人们日常的选择行为清楚地告诉我们:好东西并不是多多益善!“好东西”对我们来说确实存在一个是否“太多”的问题,或者,至少存在一件对我们来说是“太多了”(过量了)的好东西。

如果世界中只有一件“好品”,也就是说,只有这样一件东西能让人们从中获得效用和满意,那么,这个“好品”就总是稀缺的,永远没个够,对此你自然会觉得多多益善,多就是好。事实是,世上显然远不止一件“好品”,而是有很多很多“好品”(商品)。拥有更多的某件“好品”,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品”会更少。获得更多的健康“好品”,意味着更少的其他“好品”(如美味汉堡)。在你的学业中得更多的A分,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你享有其他“好事”(如交女朋友)的机会更少。

经济学家用“生活充满交换”这句话,来概括说明这个道理。简言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得学会用“鱼”和“熊掌”进行交换,一件“好品”如果拥有得太多,那就想想是不是可以用它“换”点其他“好品”来享用一下。试设想一个“好品”对立面即“坏品”的情形。如前所述,一个“坏品”就是任何一件对人无用或令人不满的事物。一个“好品”并不是越多越好,那么,一个“坏品”呢?是不是越少越好,直到“一点都没有”(其存量为“零”)就最好呢?

譬如,在大多数人看来,污染不是个“好东西”,也就是说,是个“坏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更少污染就一定优于更多污染呢?换句话说,100个污染颗粒物是否就好于1000个污染颗粒物,而一点污染都没有(零污染)就好于10个污染颗粒物呢?当然,拥有10个坏品比拥有100个坏品,人们面临的生活境况显然要好些,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坏品”与“好品”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大多人认为驾车兜风是件“好品”,但驾车不是一种“自由落体运动”,轿车排出的尾气同时会污染空气。我们试图减少污染排放量,但污染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你认为多数人会愿意为了达到零污染而放弃驾车吗?实际上大多数人会说,存在一点污染并能驾车兜风,相对于零污染而完全放弃驾车兜风,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简言之,适度污染可能优于零污染。

不管人们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其真实的看法。你可能会说,相信世上没人会嫌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零污染总是要比有污染要好,高分数是你最看重的。但是,这些不过是说说而已,经济学家不会把你说的话当真,你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很少能证明你自己所说是真的。

例如,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从不觉得“好东西”太多;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说明他们拥有的“好东西”太多了。一个人往往一边抱怨没有足够健康的身体,一边却时常去吃些垃圾食品,而不肯做有益于健康的必要休息。一个人时常说,在房屋里没有足够安全感,但他只会买个插销装在自家门上,却不愿意为更为安全的报警系统付费。一个总感慨钱不够花的人,却时常不愿加班或兼职来多赚点钱。如此等等。

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个人其实是知道“生活充满了选择”,以及“好东西不能太多”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在日常说话时,有时会“忘记”我们实际行动所显示的“真理”,而这恰是我们每个人早已真正懂得的。

总之,经济学家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好事占尽,也不可能总是倒霉地遇上坏运气,在这个充满资源稀缺而又好事多多的世界上,赢者通吃或绝对地被剥夺的情况,都是不太容易发生的。由此看来,造物主并不总是偏向强者或魔鬼,这世界总的来说还是有“公平正义”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份幸运。天地万物之光普照四方,每个方位的生命个体都会得到其应有的润泽,无论是生在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都会有黑有白有明有暗,或因祸得福或因福造祸。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一件独特而美好、值得庆幸的事,因此都应该拥有一份感恩戴德、宽容仁慈的心,去看待与你同样幸运地走到一起的人和事。

当你走进鸟语花香的山间,你会感叹大自然的万千奇妙。同样,你走出村庄,来到熙熙攘攘的集市,也可以用同样的心境放眼观望:这么多人,男的女的,黑的白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低调儒雅的高昂粗放的……千姿百态、竞相斗妍,却又都各成一体,那么多鲜活的脸庞和身躯竟然没有一个重样的,这是一种那么神奇的造化啊!

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我们每个青年,特别是身处偏远乡村的青年,如果能够以如此这般的角度和态度去“看人”与“待人”,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因达观而达人,由达人而达己,从而支撑我们走向光明四射的远方。

年轻的朋友们,“生在农村”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到自己得天独厚、不同于他人的天赋亮点,孤僻自己、封闭自己、自己麻痹自己甚至自己欺侮自己,不能够开放达观地去积极观察和认识多彩奇妙的外部世界,去勇敢地“志在四方闯天下”。

记住:我们生在农村,但要志在四方,更要勇创天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