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认识家庭背景对于一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我们说过,人生而平等,但人生而不同,因出身不同的家庭环境而不同。“成人”关键在“童年”,婴幼儿、青少年时期不仅是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且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期,而在这个时期家庭都扮演着最直接、最权重的角色;至于“成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正途”中,家庭也始终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如影随形”的战略伙伴、政策向导和后勤保障者。总之,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家庭出身是人生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考虑的最直接、最重要环境因素。
在过去,家庭出身可能被看作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根深苗正”、“革命意志坚决”的关键因素,极端的身份制严重束缚了人们争取“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手脚。但是从家庭出身对于一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来看,不能不承认“论出身”有一定的道理,只要不搞成“唯成分论”就是了。记得外国电影《流浪者》,其故事主线就是围绕“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这个具有争议性的命题展开的。在现实中,之所以存在“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的普遍现象,就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影片主题要提供“法官的儿子是小偷,小偷的儿子是法官”的反证,也是通过设计特定的家庭环境影响来达到的,正反命题的合题都是“家庭出身很重要”。
在现实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人的职业志向和生涯路径往往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据旅美中国学者高燕定先生介绍,在美国,许多律师的孩子,少有例外地不当律师。在中国,家庭对于个人职业生涯重要影响的情形,同样也不例外。传统中国社会是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编制而成的网络,中国人历来“家庭观念”、“家庭负担”很重,一个人首先要完成的社会义务是“传宗接代”,选择干什么事也首先要想到“光宗耀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权重影响可能比西方社会更大。只不过对于广大农民家庭来说,除了极个别(现在越来越多)有志向、幸运的贫寒弟子,他们通过“科举式”途经,跳出祖祖辈辈守候的“土环境”,而改变人生命运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外,绝大多数老百姓家庭的孩子是在“别无选择”地“子继父业”的。而中上层家庭,特别是官员、商人和知识分子家庭,其子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则往往是有计划、有目标地事先由家长设计出来的,而且很少有例外。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家庭亲友职业价值观、职业意愿导向和职业信息传播等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你想想:从小在一个特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其实已经是被“洗脑”了的,究竟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从事,还是家庭成员和亲友的“意思”,往往很难判断。但你必须给出明确的判断,否则,如果将自己给完全“丢失”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误将“扭曲”了的家庭环境信息,如父辈根据自己过去年代已经不适时宜的老观念、老经验,拿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结果只能是“误导”自己走上歧途,延误终身职业发展大事。
受父母家族亲友影响选择专业和职业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个别现象。我就曾面试过一个推免上研究生的女孩子,原来报的会计专业,后来因名额限制等原因转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面试过程中,老师们自然就问到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问:“你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会计专业的?选择转专业你有什么想法?”她回答是攻读会计专业将来就业容易些,自己也对会计专业感兴趣,而且家庭亲友包括母亲、姑姑、舅舅、姨姨都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如果真是她所说的这样,选择会计专业和职业主要不是因为家庭亲友职业的外在干预性影响,而是出于自己内在的职业兴趣和能力(这也不排出遗传和家族影响),那么这位同学选读会计专业研究生、将来走会计职业生涯道路,应该说是合理而明智的;如果情况正好相反,自己对会计工作一点都不感兴趣,也不擅长数字计算和处理事务,只是因为母姑舅姨的外在干预性影响才不得不选择,那么这样的选择是轻率、不负责任的,其后果也会是很糟糕的。
当然,对于“成人”后不同阶段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说,家庭的重要影响作用还不仅仅是在“出身”层面,而是延伸到自己新成立家庭的方方面面,如谈恋爱择偶阶段“对象”以及结婚后“配偶”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志向和状况,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和老人的财务需求、情感要求,他们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发展阶段以及本人和配偶在职业生涯上所处的发展阶段等,都是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其调整中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了解一定时期社会职业基本状况。青年人应通过查阅国际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中介组织制订发布的有关职业分类标准文件和职业分层状况研究报告,了解社会总体职业分布状况,并对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条件、资格要求、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信息,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总体了解和把握。还要重点了解、分析和把握一些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需求和发展状况。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如果能够伴随着时代脉搏、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变革节奏而行进,永远处于职业社会的最前沿和最高层,那么其成功率肯定是很高的。因此,把握时代脉搏,适当前瞻性地了解和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重点分析社会热门职业分布和需求状况,是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和途径,积极投入到实际职业情景中,现场体验和深入了解自己重点意向的职业分布状况、需求状况以及这些从业者工作和生活状况。此外,还应了解政府有关就业政策导向,接受政府部门和学术组织有关职业发展指导,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确的宏观战略方向。
再次,要注意调查就业市场信息。首先要研究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状况,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工作价值取向、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就业政策等复杂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供给影响;其次要研究用人单位的市场劳动力需求状况,包括行业分布、区域布局和工作岗位设置等。例如,从地域特点来看,京沪两地用人单位分布和工作职位设置就有很大不同,北京作为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政府机关云集,教育文化单位众多,因此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分布自然决定着青年大学生的求职取向,其职业声望排行榜的调查结果显示,市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大学教授、法官、社会科学家排在最前列;而上海作为全国工商业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其商业气息较浓,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在有关职业声望调查排行榜中,名列前列的,除了政府干部和大学教师外,主要是电脑网络工程师、高科技企业工程师、自然科学工作者、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和翻译等。在调查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上,还要调查把握总体就业状况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此外,还应熟悉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一般地说,劳动法律体系是指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一切法律制度的总称,其所调节的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在中国,劳动法调节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为了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用人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同时,劳动法也涉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劳动主管机关、社会保险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会组织以及其他政府机关因执行劳动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保险、处理劳动争议、参与企业管理和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或监督劳动法执行情况等原因而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发生的关系。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规章等方式对这些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便形成所谓劳动法律体系。
从纵向框架结构和法律渊源来看,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即综合性劳动法,主要包括《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行政法规,这部分法规占相当大比例;地方法规,包括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发布地方性法规或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其中包括劳动方面的法规条文;工会规章,即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规章;国际公约,中国是ILO的创始国之一,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同时ILO第184次理事会也决定恢复中国合法会员国地位,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旧中国14个劳工公约全部予以承认,此后又陆续批准了一系列公约等,这些国际公约在国内都具有正式法律效力。
最后,还应了解政府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我国政府基本就业政策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国家专门颁布了《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该法对相关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007年11月政府颁布《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对《就业促进法》中就业服务与管理、就业援助的相关制度做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废止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总之,一个人总是工作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组织环境中。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约束条件,要清楚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环境支持、允许或需要我做什么?具体地说,要检核如下诸问题:
——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我所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样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我的家庭条件支持、允许或需要我做什么?
——我周围的社会交往关系如何?
——我所在的组织环境能够给我提供什么样的职业条件?
——我从事这样的工作或职业是社会或组织需要的吗?由此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或非经济回报吗?
要点四:立足现在,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将一切转化为行动,问:“我必须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必须做?”
在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职业战略规划,即基于个人职业基本志向,分析自己职业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兼顾社会职业需要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定职业战略目标,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长期全局性部署、粗线条描述和具有应变弹性的安排,并将战略规划具体化为现实的职业行动计划,将一切转化为行动。
在个人基本职业志向确定后,可以借助著名的“SWOT”模型,分析自己职业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兼顾社会职业需要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利用所谓“期望”模型,一一检核可选择职业三要素:
——工具值,即一个从业者所追求的东西,即个人达到期望职业目标后能得到自己所需回报的主观概率;
——效价值,即不同职业回报在当事人心目中的相对重要性赋值,它是个人职业价值观以及基于价值观对某项具体职业要素,如职业社会价值、职业成就感、职业地位和声望、职业收入及工作条件等的主观评价;
——期望值,即期望职业目标的成功概率,即个人对付出努力后可能达到所期望业绩目标的一种主观判断。
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真正的职业成功动机和现实的职业选择,进行职业目标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战略目标确定的问题上,一切具有所谓“操作性”的技术和工具都是拙劣的,一心想借助职业指导大师“手把手”式的指点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就如同西洋童话里那位试图点石成金的国王一样,是无比幼稚的和愚蠢的。如果硬要“装模作样”地机械套用“理论模型”通过数目字来“理性分析”一番,最后实际上都不可避免地异化为一种可笑的数字游戏而已。
在这里,“思想方法最重要”,关键是掌握恰当的思想方法,有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最明智、最“实事求是”的做法就是回到现实中,主要借助经验的、直觉的、情感的、粗略的、朴素的、传统的和试错的方法,顶多加一点理性分析的“佐料”在其中,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设计和职业战略目标定位。
拟订行动规划,将一切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因为“知易行难”,往往在“纸上谈兵”相对容易,一回到实际、涉及具体行动,问题就立刻“复杂”起来,这一现实转换这可以说是“惊险的一跳”,既是对以前规划设想的现实检验,也是一个人执行力的现实考验。一个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职业志向:人生目标分析。
——价值观;
——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