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化成功 > 怎样破解农村孩子求学路上遭遇的新潘晓困惑(第1页)

怎样破解农村孩子求学路上遭遇的新潘晓困惑(第1页)

怎样破解农村孩子求学路上遭遇的新“潘晓困惑”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困惑,但困惑的立意、境界和根由存在很大差异性。进不了重点高中、考不上好大学,难道真的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最大人生困惑吗?

在前文引述我早年所写的“革命家史”文字时,老是提到一个当今青年可能感到莫名其妙的名字——“潘晓”,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给大家交代一下这话语的历史背景和来由,并专门讨论一下当代农村青年面临的人生困惑,以及这种困惑与父辈们的困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性。

1980年夏,也就是我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时,当时绝对权威的全国性青年读物《中国青年》杂志,刊载了一个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在当时看来绝对“雷人”的观点。其真实作者,是当时北京经济学院(现在的首都经贸大学)男学生潘祎,和一位在北京某工厂上班的女青年黄晓菊。

在这个“被编辑”了的读者来信中,两位青年大胆直白地“**诉说”,立刻引起“山摇地动”,并惊动了当时的国家高层领导。随即,相关部门和领导介入此事,并“正面引导”全国千百万青年,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在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难道我们的青年朋友就没有困惑了吗?令人遗憾的是,不仅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今天的新“潘晓困惑”,不是由两个身处城里的男女青年提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怎样也进不了重点高中的农村孩子”喊出来的;只是,最初发出呼喊所借助的媒体,从《中国青年》杂志转移到《中国青年报》,虽然也同样是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发;当年的“人生大讨论”是在大一统的正面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声音单一而清晰;而今是在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传递下平等“互动”评说的,声音嘈杂而模糊。但是前后对照、彼此参照来解读,可以发现很多微妙、尴尬且无奈的人生选择意义。

这篇刊登在2009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新版潘晓来信”,对现行体制的不公平,提出了“声泪俱下”般的控诉,可以说是“句句血、声声泪”,现将其最初发表的“简版”(我还看到过篇幅更大、内容更为具体详细的版本,估计是报纸正式发表前的“原版”)抄录如下。

上不了重点高中只因为我生在农村

我是一名初三毕业生,家在山东乳山市的一个农村。可是我中考因3分之差落榜了,市里重点高中针对农村的分数线是678分,我只考了675分,没达到我们那里中考的重点线。我很难过,也很生自己的气,怎么就不能多考几分呢?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教材、同样的试卷,城里的学生只需要601分就可以上重点高中?为什么他们的中考分数比我差得远却可以上?我也好想当城里的孩子啊!

乳山市是一个县级市,我们老师说,这里就只有两所高中还比较像样,里面的老师能教出好成绩来,而每年从剩下的普通高中里考进好大学的总共也没几个。

每年中考后,市里会划定各镇的重点线,各镇过了重点线的孩子就可以到这两所重点高中读书,而城里初中毕业的孩子,只要过了普通线就可以进到重点高中读书。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试卷,为什么却是不同的门槛?

城里的家庭,都比农村的有钱。那些甚至连普通线都没过的孩子,只要爸妈交足够的钱也可以进这两所重点。而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如果没有考过重点线,就要去散落在各镇的普通高中读书。很多同学都不愿意浪费3年的时间和钱去念,因为反正在那里也几乎考不上好大学,而我们的爸妈又很少有人能拿出那么多钱把我们送进重点高中。

以前,我们市里的每所重点高中每年大概会根据分数招收800多名学生,然后,剩下的名额就给了城里中学只过了普通线的那些同学和爸妈有钱愿意交钱的孩子。我中考在全年级考了30名,在以前,我肯定能进重点高中读书。可是,今年他们调整了中考招生政策后,我就怎样都进不了重点高中了!我猜他们调整政策不让我们农村孩子进重点高中读书,可能是为了进一步保障城里孩子到重点中学读书的权利吧。

现在,我们这里的两所重点高中就要变为城里孩子的高中了。

我在新闻上看到,温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有多方面原因,要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现在我知道有人想尽办法把更多优质资源用制度设计的方式让城里的孩子优先享用,但我不知道如何改变这一切。

我的命运,就是中国农村孩子的命运,我给你们写信,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农村那沉默的一群!

一个怎么也进不了重点高中的农村孩子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这位农村孩子的来信,确实说出了当今很多农村孩子的心声,倾诉了积压在他们心头的委屈和不满,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制度性歧视和人为性不公,表达了对公平制度环境的美好期待和无限向往。

但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无论什么体制和时代,美好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总会有各种落差甚至反差,一个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和把握平衡点?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性限制,在传统应试求学道路上,相对于在主流体制优待条件下的城市孩子,我们处于体制边缘甚至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的农村孩子,会遭受种种不平等待遇,遭遇很多不公正竞争,失去不少本该同等拥有的权利、机会和条件。遇到这种情况,一时间我们又无法改变现状,那应该怎么办?

对于这位“怎么也进不了重点高中的农村孩子”所控诉的不平事,作为一个同样来自农村、备受这种歧视而一路走过来的前辈,虽然有年龄鸿沟和代际差异,但我也确实感同身受,非常能够理解体悟这位农家孩子的心境和感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