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家是什么意思 > 如果向内找原因就会获得真善美(第2页)

如果向内找原因就会获得真善美(第2页)

有高兴的事?小蓝回答:“高兴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不高兴的是,本来大家玩得很好的,但有些工友提了班长后,就开始对我们凶起来。”

一年多后,小蓝元梅换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助力器厂,老板不错,比原来人性化多了,逢年过节还请大家吃饭,并组织员工到海滨玩。工资也比原来涨了一些。问题在于工作环境太糟糕,车间太热。

又工作了一年两个月,2004年6月小蓝元梅来到关内的精量电子厂。这是一家美资企业,比较严格地遵守劳动法。参照深圳公布的最低工资,拿690元,经常加班,月收入可拿到1400多元。

业余时间,不加班的话,也很无聊,就是看个电视什么的。从去年9月开始,她与很多工友们到一个公益性质的外来工社区学院,主要是学习一些计算机办公软件。另外还经常可以看电影或参加个舞会,或者参加一些涉及劳动维权、人际沟通、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讲座。“我们已经把外来工社区学院当成了一个家”,小蓝说,“以前没事就逛街,看电视,现在没事就往那里跑,生活充实了很多。”

对未来有进一步的打算吗?“有打算,但还是有些不自信,总觉得文化知识不够,”小蓝说,“想做文员,或到商场做收银员,总之工资要高一些。”以前在关外时,小蓝一个月生活花费不到50元,现在则要花两三百元。尽管如此,小蓝还是省吃俭用,一年总要往家里寄上一万元左右,供弟弟念书,补贴家用。

想在深圳定居吗?“定居?定居就要买房,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小蓝说,“现在没有想得太远,只想家里能过得好,赚点钱,走一步算一步。”外来工社区学院让小蓝这些打工妹打工仔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学会了上网,与人说话胆量也提高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外来工社区学院让他们这些外来工有了自己的公共生活空间。小蓝作为其一名优秀代表参加过探访麻风病人等不少公益活动。“原来以为自己就是弱者,怎么能够帮助别人,现在发现弱者是相对的,我也能够帮助人,帮助人的感觉很好。”

在城里呆久了,小蓝回家时都有点不习惯。“回家时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会觉得亲切、激动。”但家乡贫困依旧,“变化不大,好像更破了,家里都是泥土,不习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生活单调得要命,住了几天又想回深圳了。”小蓝无奈而迷茫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会干农活的非常少了,大多数人都不想回去,但凭我们的实力在深圳定居又太难,大家对未来没有想得太多,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劳动对人性“异化”的局限性后,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超越分工局限的理想状态。他们对比描述道: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评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个事,明天干那个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者。

也许这种想象太过“浪漫”,但他们对于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大工业生产体系存在“异化人性”的严肃批判,以及对于社会进步人道化、人性化、人本化的基本指向的理想展望和深邃把握,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将工作本身设计得既高效又快乐,使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今天干这个事,明天干那个事”,这种工作状态确实有些“乌托邦”;但是在今天,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社会,伴随着新人类、新新人类的接续成长,什么“虚拟化空间”、“数字化管理”、“家庭办公”、“网上冲浪”等诸如此类的新新工作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再新奇的东西,大家都有些司空见惯的感觉,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已经不是“日新月异”,而真可谓“日新日异”,变幻莫测!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通过试错式的寻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此“工作,并快乐着”,看来是每个当今都市职场青年男女所希望并都可以达成的事情。对此,号称“世界第一CEO”、“管理奇才”杰克·韦尔奇,在他一部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专著的书《赢》中,专门在第16章以“合适的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此后的人生不再是劳作”为题,谈了他自己的亲身感悟和看法。他说:

重要的一点是,你在未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实际上,如果你的确遇到了某个长期以来一直忠实地执行自己职业规划的家伙,那可千万别在晚餐上同他坐在一块儿——多么乏味的人啊!

当然,我并不是要你听任命运的摆布。一份伟大的工作能让你的人生充满兴奋,富有意义,而不合适的工作则会让人的生命之水趋于枯竭。

那么,你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呢?

第一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要学会忍耐,这是一个令人讨厌而又浪费时间的过程,有起有伏、反反复复。所有的上班族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人们先接受一个工作,看看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方面擅长,哪些方面不擅长。接着,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变更工作,更接近自己理想的职业。直到有一天,人们认识到——啊,我已经找到最适合我自己的工作了,我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得到的平衡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是的,一种平衡,因为没有什么工作是完美无缺的。你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但依然希望薪水能再高一点。或者你觉得工作本身只是马马虎虎,但你喜欢周围的同事。不管用什么标准,总有适合你的工作。

工作,并快乐着!如此这般,人生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快乐,从此就不需要专门腾出时间来“休闲”、“娱乐”了吧?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不过是强调,工作与休闲越来越融为一体了,其对人生的意义及其内在价值实现越来越不分彼此了,如此而已。

1994年,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在学术畅销书《你生命中的休闲》中,根据新时代特点对“休闲”重新做了定义: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其实,如果将“休闲”一词替换成“工作”,这个定义也是同样成立的。在当代社会,工作与休闲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工作本身就应该也将会成为这样一种“休闲娱乐”行为:它是一种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一种完成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发展使命的主要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幸福快乐的自由探索,是人类通过自身行为去发现生活意义的典型实践活动。这首先是一个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内在修炼问题。

总之,套用流行语来说,青年人正当的价值指向应该是:生活,并幸福着;工作,并快乐着!在当今网络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背景下,根据生命的神圣感召和社会角色的内在价值要求,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工作设计得既高效又快乐,并不是梦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