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家是什么意思 > 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第2页)

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第2页)

看了各位留言,包括破口大骂的,我都很受教益。尤其要感谢很多同行、前辈和年轻精英“语重心长”的教导。我这里写点反思的心得,以作为致谢之辞。

首先要声明:之所以发生那样不愉快的事情,责任全在我这里,无论从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哪个角度说,都是这样。在这里,也郑重向Z同学致歉!前天写那篇博文可能是处在情绪中的缘故,使一些网友读出自己是在诉苦埋怨别人的味道来,其实我主要是想排解排解情绪,与其说是牢骚他人,倒不如是在悔恨讨厌自己!

如某网友所说,连起码的沟通能力都没有,还写出《人本致胜》那样的书,全是纸上谈兵——此话一语中的,这的确是实情。我自己也早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上课时老调侃自己,说自己光说不练是“说家”,根本不是什么所谓“专家”,尤其是在那些真正专家的MBA学员和各行业领导学员面前,绝对没有自谦的意思,而是“实话实说”!

是啊,人家孩子客客气气地打电话要跟你谈谈,凭什么一听就火冒三丈,有话好好说嘛!一个将进入知命之年的人,还是老师呢,怎么就如此没有涵养!你自己肯定有心理障碍,还说人家孩子有心理问题。是的,我也自知自己心理有问题,而且也有性格缺陷,也如有网友指出的毛病,做过心理咨询,不过心理师说我属于正常范围,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自己性格缺陷,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方面吧!

在性格及做人方面的修炼,几十年来我做了很大努力,今天能作为一名老师,还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对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当然,与“正常”标准还差得很远。可能有读者不知情,那本《人本致胜》的书,其实就如同上篇博文一样,是排解心理问题的结果,类似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东西。

就自己成长经历来说,一个“无知愚昧”的农村孩子能走上教师职业生涯路,既是高考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前者所以能当老师,因为后者所以发生如此“小儿科”、有些荒唐的校园故事。因此,看到今天孩子讨分数,情绪复杂,才会有那样夸张的反应!

近年来,由于职业原因,对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可怕恶果,我作为一线老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往往痛心疾首、焦虑痛苦不堪。大家可能都有感同身受:今天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时代,与二三十年前他们父辈们的情况,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社会和学校“应试”教育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仍然停留在前辈灌输的“应试思维”惯性中,急功近利地攀学历、争分数,而不能直面现实独立思考,正视自己前面的路。

把这些道理给学生们讲明白,并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把自己年轻时“不会做人”带来的苦恼和经验教训与学生们(特别是本科生们)分享,以免学生们走弯路,我觉得这应该是工商管理老师,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授课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因此,可谓“苦口婆心、唠唠叨叨”,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等形式,与同学们沟通。

为了淡化应试意识,本来可以完全开卷考试,但由于本科成绩在现行教学体制下权重很大(如以分数排名推免上研究生等),怕不客观、不标准,不得不有一定比例的闭卷考试,但即使这样,我出题时坚决避免那种死记硬背应考式的问题,如什么选择题、填空题啊什么的(如此考下来,凡是考得“不理想”者,我认为都是只有应试能力而无真正理解感悟能力的学生),而且在考试时间上也从来不放在“严肃得可怕”的期末考试周,都是随堂考。

此外,在课堂上,还特别从“专业”角度给同学们讲:绩效评估本来就是一种主观判断,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虽然老师会尽力注意成绩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区分出好坏优劣,但只能做到大致准确,如果因为多几分少几分找我“算账”,实在没有多大意思,请同学们不要在考试后再向我兴师问罪讨分数!你平时好好学习,自然会得高分的,如果应试式地随机应变搞投机,肯定分数不会高。请同学们放心,相信老师不会故意为难你,在学校连老师都不信任了,到社会上还能信任谁?

我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学生:依我自己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只要自己刻苦努力,把事情做到位了,在各种场合还是有基本公平可言的,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关注社会公平规则,但在个人做人修炼方面还是要往内使劲,如果你能够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就应该相信会有你应得的结果以及基本公平的对待的!

……这些话,我觉得都事先在课堂上公开地讲明白了。但是,如此“苦口婆心”一个学期讲下来,自我感觉尽心尽责了,应该得到一些职业成就感了,却突然来个“依然如故”的讨分电话,原自以为是的“成就感”立马一败涂地,于是就有些“气不打一处来”,作出那般无理性、没涵养的情绪化反应……

我平时在同学面前从不摆老师的臭架子,而且骨子里讨厌那些装模作样、拿腔捏调的“人物”,但我是一个没有“文化”、脾气不好、自卑到莫名其妙死要面子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笨拙地遇到各种尴尬难堪的局面,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懊恼、郁闷。作为一个自觉活得还算真实(也许过分了)的人,又无奈地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尊师爱教”的社会环境里,难免也莫名其妙、不自觉地沾上“老师为大”的坏习气。如果是这样,在文章或言语之间流出这样的毛病,我要很好反思,也请各大网友多多原谅!

希望大家对事不对人,能够由小事见大意。如此这般的“讨分数”事件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校园里的文化情景,让我们在自己特殊的转型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环境下,都来认认真真思考一下:为什么“分数”会如此这般要我们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命?它与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可持续发展又有什么钩挂……

谢谢大家在大过年的快乐时分,抽空看我文字,听我唠叨!

再次给大家作揖拜早年!

博主敬上

1月27日(大年初二)给当事学生的回信:

Z同学:新年好!

很感激你能给我写这封信!发生那么大的争吵,还能主动给我写信沟通,作为老师我真有些无地自容!再次感谢你,感谢你来信!我先说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责任全在我这里。无论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素养,还是作为大学老师的职业品质来讲,都不应该有如此情绪化的激烈反应。这我在年前博文中已经正式向你道歉。

但我的反应也事出有因,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与你好好沟通沟通:

(1)所有的话都于事先在课堂上说了,我当时觉得你一个学期下来根本没有听进去一点,而且还如此这般地上门讨分数,仅凭这点我以为“平时成绩”就应该是不及格,如果要改也是往低处改而不是相反,何况分数一旦登录在网上就已经锁定,老师自己也不能“主观随意”,任何“事后要求”都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你的行为完全是在做无用功。

(2)平时成绩是综合考量,其主要依据是作业,你的作业记录是“中”,尽管批阅时可能就某些方面说了“很好”这样鼓励的话,也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断定必须是80分以上。即使给你80分,与期末成绩70分平均,你也得不到80分。

(3)为什么设高比例的平时成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淡化“应试”意识,还有一个“补偿”期末闭卷考试“发挥”不好的功能。你可能也注意到:所有同学的平时成绩都比期末要高。

(4)为了避免期末考试的“应试性”,我出题时特别避免有“现成答案”、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所谓“标准化”套路,虽然那样改卷倒很容易,但那很“害人”,是误人子弟的行为;而且为了更加“客观公平”,我是请研究生助教按照事先拟好的“参考答案及得分要求”批阅的,你的期末分数“不高”,与你的平时成绩“中”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认为给你“7670”的成绩是客观公正的。

(5)学生想要好成绩,可以理解,而且人心皆然,如果所有学生都像你这样按照自己愿望和感觉争讨分数,那成了什么局面?你“着急”可能事出有因,但“方向”不对头,以怀疑老师公平性、自我中心主义的思路去“争讨”,这样的做法大不对头。这样的情景不是你一个,往届也有,我不仅在课堂上“敬告”了,还请你到我博客上看一篇“与一位讨分大学生的通信”。在那里,你可以好好看看那位大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态度和做人准则跟老师进行“沟通”的。相比之下,你的沟通方式虽然与老师我一样不够“专业”,但“率真”多了,这样的方式虽然相互“伤害”谁也不“愉快”,但是对于你这样的“真”我却是喜欢的,而且我还很欣赏你事后的“冷静”和“理性”!

(6)最重要的是,你没有认清你们青年人现在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还不自觉地以父辈们和社会意识形态“灌输”给你们的“应试思维”去争功名,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你会越来越被动,到头来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美好生活。我很担心!

(7)正如我在课堂上所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隐含性的”知识文化素养比“明晰性的”科学知识学习更重要、更难,它需要更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生活累积。

……

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你说,只要你愿意听、能听进去,我就愿意说。这是我的工作,我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这辈子也只能干点这样的事情——这不是那位同学提醒的,我自己早就知道的,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真的!

祝你:新年有新进步!职业生涯前程似锦,而且生活越来越幸福快乐!

李宝元

2009-01-27(大年初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