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长 > 漫漫自我人生路谦谦自主向上走(第2页)

漫漫自我人生路谦谦自主向上走(第2页)

这个故事情节虽然有些糙,但所述事实和道理是谁都回避不了的。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人“不可持续性”的代际传承关系。在这种代际关系中,父辈给子辈扛活“天经地义”,子辈坐享父辈成果“理所当然”;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而孩子对父母的关爱回报以不孝;即使个别良心发现有“孝心”,也因为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地呵护成为没有“孝力”的废人。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父母奢望的“稀缺品”,其根源不在于“思想宣传”和“道德教化”工作没下工夫,而在于社会代际传承机制的深层次出了问题。

长此以往,我们面临的局面不就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所感叹的“一代不如一代”吗?还谈得上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我们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真应该谦虚谨慎,看看人家洋人究竟是怎么做父母、当孩子的。

青年朋友们,你今年多大了?在忙着什么?12岁时你在哪里,又在干什么?看了下面这篇曾被国内媒体广泛传播的人物新闻报道,我们中国父母和青少年们该做何感想,是不是有点无地自容了?

——为什么同样是少年儿童,这个12岁的加拿大少年柯尔伯格已经在忙于“改变世界”、“为中国孩子培养领导才能”,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只能听命于父母、忙于为考学而练英语之类的事情?

——为什么同样是孩子,人家柯尔伯格同学能够口出豪言:“要改变世界,并不必一定要等我们长大,孩子也能帮助孩子”,并立刻付诸行动努力践行诺言?而我们的孩子却躺在父母的怀抱哭哭啼啼要糖吃,在学校唯唯诺诺为考试分数排第几名而烦恼不已?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改变世界不必等到长大

12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一位加拿大少年柯尔伯格却从此开始了他惊动世界的事业——投身救助全世界失学儿童。

1995年的一天,柯尔伯格看到一篇报道,写的是一名12岁巴基斯坦男孩以昔日童工的身份发表反对童工的演讲,之后却被残忍地杀害。这篇报道震撼了他。柯尔伯格拿着这份报纸到班上和同学们讲,感到应该为他们做点事情。在母亲的支持下,从这一天开始,柯尔伯格和10多个同龄的孩子共同成立了“Freethe”组织,希望能解救因战争、贫穷而失学的孩子们。

柯尔伯格自信地说:“要改变世界,并不必一定要等我们长大,孩子也能帮助孩子。”一开始,他与同学们在学校和社区,后来到加拿大工会等组织演讲,那时他还很矮小,只能露个脑袋在演讲台前。但是大人们却很震动,他们没想到一个孩子竟然有这种想法。一次在加拿大工会组织的演讲会上,来了很多大老板,他们听完后每一个都上台来捐钱。从那一次演讲,柯尔伯格深刻地感到:“即使是我们这些孩子们聚集起来,也能做成很重要的事情。”这一次演讲后,柯尔伯格手里的捐款一下子激增到近15万加拿大元。拿到这些钱怎么办?柯尔伯格决定要先建一所学校,但是在建之前,要拿着这些钱走到亚洲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有没有这个需要。

当时,柯尔伯格不到12岁,对他要出国的想法父母自然不同意,一开始也极力反对。他就像大多数孩子那样苦苦哀求。最后,母亲为了为难他,就说“如果你能自己筹集到亚洲去的一半路费,我们就让你去。”那时,柯尔伯格刚好快要过12岁的生日了,于是他就向亲朋长辈请求先预支生日礼物的钱,然后在社区附近到处去帮人铲雪,8个月后他竟然赚到了3000加拿大元。就这样说服了母亲。

柯尔伯格花了7个星期,走访了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泰国。最后他决定把第一所学校建立在印度。从此,这个12岁孩子创立的机构开始在世界上有了影响力。他先后走访55个国家,获奖无数,并获得伊丽莎白二世等多国首脑的接见。13岁生日那年,他与德兰修女的见面,给他留下有生以来最珍贵的回忆。这位比他高不了多少的矮小妇女的话令他终生难忘:“孩子你记住,我们不能做很多很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做很多小事来显示我们的爱。”

2006年,23岁的柯尔伯格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在同学们为毕业狂欢之时,他马不停蹄地踏着走遍55个国家的脚步,已经这样走了11年。他用每年获得学校的优异奖学金养活自己,而每年通过演讲、出版书籍等获得的150多万美元,则全部归入自己于12岁那年创办的柯氏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中。目前,柯氏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运作的基本资金近5000万美元,全部是由机构里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募集而来。

在11年里,柯尔伯格拿了全世界儿童的最高奖项“世界儿童奖”,三次获诺贝尔奖提名,他创立的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FTC)飞速发展着,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以“改善贫困、提高教育”为宗旨的慈善机构,在全球45个国家有超过100万的青少年参与了他的机构,并已经在拉美、非洲、亚洲等3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建立了450所学校。这名青年也被联合国评为“未来20个全球领袖”之一,甚至在加拿大的民意调查中被认为是将来当选总统的最有希望人选。在为贫困地区建学校的同时,他还用自己的这些年来的成长经历,写成特殊的教材来“培养未来的领袖”。

柯尔伯格说:“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要改变世界,并不一定要等我们长大。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被假设为明天的领袖,我们一定要从今天就开始当家做主。我走了55个国家,我没发现有比中国孩子更努力读书的孩子,但是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和社会活动能力。未来的领袖人物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并能把这种精神带给别人,而这种领导才能是能被训练出来的。”

在过去的5年里,柯尔伯格的国际儿童教育基金会已经悄悄地在辽宁、甘肃、河北等地的农村建立了15所小学,并计划于未来5年内在中国建立100所学校,以完成他为中国孩子培养领导才能的梦想。柯尔伯格曾在北京为中国的孩子举办过夏令营,当记者问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为什么参加这样的活动时,有些回答说是爸爸妈妈安排来的,有些说是为了练习说英语。看来,柯尔伯格“为中国孩子培养领导才能”的志愿是任重而道远啊!

这位少年的爸爸介绍说:在加拿大,家长和老师不是将孩子们成天局限在教室内读书,而是要求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从小就要到野外接受体能训练,通过艰苦的野外生存锻炼以提高他们日后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意志力和身心素质。对此,我们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该做何感想?你是父母、你爱孩子、你伟大?难道人家洋人就都不是父母、就不爱孩子、就渺小?

看来,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习外国人,树立“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新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苛刻的遗产税等外在制度安排,以“逼迫”子孙后代自立自强,“强制”父母们自觉留给孩子宽松的成长自由、发展机会和磨炼空间,彻底打破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宿命,使人们不为儿子女儿而为整个社会积累财富,从而将颠倒了的代际关系再彻底地颠倒回来。如是,民将富强,而未来将不愁“中华英才”稀缺也!

无论如何,生命是父母给的,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坚定地相信:历史如同浩浩****的长江流水,前浪总是要被后浪推没的,前辈自以为是的很多东西最终都会变成历史笑谈,最终都会淹没在浪花翻腾的云雾中。古语说,“子不孝,父之过。”此话用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上,可以说是千真万确!毫不客气地说,我们青年人面临的所有困境,相当大程度上都是不年轻的老人自以为是事先设置的陷阱。

当然,对这样的评论,我们也应该持达观、平和的态度去看待,从另一个角度看,评论越是“五花八门”,就越折射出我们社会的进步意义。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要誓死捍卫你自主表达观点的权利!特别是一个真正“开明”的知识分子,如果老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是“对的”、“科学的”和“先进的”,而别人都是“错的”、“伪科学的”或“落后愚昧的”,并且一遇到刺耳的、谩骂或破口大骂,自己也以牙还牙去“骂街”,那他不是“叶公好龙”,也与那些传统社会保守的“伪君子”或“假道学”没有什么两样!

尤其是在代际传承的问题上,更要戒除“大批判”式的争斗偏向或争论嗜好。关于这一点,记得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句很残酷、很刺耳但却实事求是的话,大意是说,理论思想为什么会不断进步?不是后生们与前辈人争论出来的,而是因为老一代会死去。这确实是“实话实说”的真言!

对此,一些历史伟人们往往看得更明白。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无比看好青年人,认为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年人的!还有,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当代改革开放运动的伟大旗手和倡导者邓小平,当年也曾劝导人们不要争论,鼓励人们要去干、去闯,如果改革成功了,那些所谓“理论家”自然会论证你是正确的。

无论怎样,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逐渐摆脱家庭和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外在约束,积极地通过内省去直面自己的生活,独立自主地设计好自己的人生。所谓“人生”,用传统而经典的国语来说,就是“成家立业”,或者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青年要真正成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必须自己走出生养你的“旧家”创立自己的“新家”,在传承“父业”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新业”,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并勇敢走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新路径。

一个人的所谓“人生”,用土气的乡言俚语来说,就是“活着”、“过日子”。对传统社会中的男人来说,理想的小康人生无非是“一亩三分地几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人来说,满意的人生诉求无非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你耕田来我织布,儿女成群笑语满堂”。这种情景,虽然可能还是我们相当多的农村青年现实而无奈的人生写照,但对于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的很多农村“有志青年”来说,这种人生是他们不愿或不甘选择的。

不过,无论你怎么“理想”,如何“高雅”,也不管你怎么“扼住命运的咽喉”,又如何“与命运作斗争”,人人都脱不开“成家”和“立业”这样两件人生大事。现在改革开放了,你要重新选择人生,或者选择新人生,同样也绕不开“成家”与“立业”这两大人生门槛,无非是你不再局限在传统狭小的地域范围,要走出去选择与谁成家、在哪儿立业罢了。

也就是说,对于农村新青年来说,与父辈不同、与传统决裂的,不是“成家立业”本身,而是要在一个“非农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和社会群体内,选择自己成家的对象、立业的行当和方位。为此,大致说来可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生选择:

——选择求学路,是走传统“应试教育”道路,凭着本能直觉和文化惯性一阶一阶向上走呢,还是另辟蹊径,直面现实走横向多元化道路,凭借大自然广阔天地赋予的创新勇气,在干中学、在苦中乐,最终苦尽甘来享受成功人生?

——选择进城路,是走传统“升官发财”路,凭借仕途向上攀升,同时寻找时机“下海”做生意,做个体面而有钱的“红顶商人”呢,还是另辟蹊径,完全脱离传统体制,凭借自己吃苦耐劳的比较优势、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天然的农民式机敏,豪迈走出小村庄、勇敢走向大都市,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选择求职路,是走传统“农民打工”道路,凭借自己年轻、能够出苦力的比较优势,当一名制造业的“传统产业工人”,还是另辟蹊径,前瞻性地面向未来,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提升自己,逐渐实现由“蓝领”到“白领”、由“打工仔”到“现代职业人士”的身份转换?

总之,漫漫人生路,谦谦向上走。通向成功的人生路是多元多样的,就看你怎么设计和规划,能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了。究竟应该怎么走?接下来,咱们与青年朋友,就这三条路上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抓机遇、作选择的策略和艺术,一一摊开道来,细细评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