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生“三环”定位,瞄准职业发展指向
人生要有目标,职业生涯发展要有方向。青年人可借助“三环”定位模式确立核心价值观,万变不离其宗地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生涯进行动态目标管理。
人生要有目标,否则职业发展将无方向感。如果没有目标,人活得就没劲,日子过得就懒散,人生就不是“由此岸达到彼岸”的超度,而是一种“弯弯绕绕弯弯”的兜圈子。也就是说,人生就如同由一个一个目标串起来的珍珠链子,职业生涯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目标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两位哈佛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对象是一些自称是幸福的人。结果发现,这些自称“幸福的人”,其共同之处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金钱、成功、健康或爱情什么的,这些都不是。他们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都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结果,而是不断设定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按照自己的心愿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就是幸福;只有当生活有方向时,当你心无旁骛地奔向自己的目标时,也就是当你做着你所热爱的事情时,才会真正地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才会是个“幸福的人”。
宇宙中每个生灵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新颖地感受世界、参与生活的方式,而幸福、成功与否就是这种独特的内在感受,绝对不存在一个划一的、外在的、客观的标准。因此,要寻找生活目标不能眼睛向外,盯着某些外在的东西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应该向内心去寻找,如果能够对自己切实负起责任来,实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肯定,那你就是成功的、幸福的。总之,人生是目标导向的,一个人要幸福、要成功,就得从内心的召唤出发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全力以赴为目标而奋斗,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没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目标?或者说,目标怎么来确定?根据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看法,目标的内涵和要求有如下四个要点:
——目标源于一个人面临的使命,以及由此引发的基本战略任务;
——目标是工作、工作安排和工作成就的动力及衡量基准;
——目标必须使各种资源和努力能够集中起来;
——目标要涵盖有关“生存”的各个领域。
目标必须从“我是谁?我将会是谁?我应该是谁?”这样的问题中导出来。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心理上或多或少地都有“我是谁?”这样一个困惑期,老是搞不明白一个叫“我”的这个灵魂,与我这个可以感知的肉体究竟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越想越感到奇妙、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自己是千千万万“我”中的一个,“我”与周围其他的“我”是相互依存的,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明确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究竟是什么,由此引申出自己这辈子究竟应该干点什么,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目标。
目标不仅是一些懵懵懂懂的良好愿望,它必须基于社会分工需要具体化为职业工作。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从小喜欢写字、画画,梦想将来当书画家。当时,一个从艺术学院下放到我们村的“右派”,每次政治运动一来,“工作队”干部就给他脖子上挂着侮辱性的招牌游街批斗,但平时村里所有的宣传标语都是他写的。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太有才而十分可怜”的大人物,我就模仿他写的标语,学写字画画。后来,还真练就了一手大人见了都夸奖的好字,被学校老师和生产队干部请去办黑板报;按照自己想出来的“比例扩像法”画出来的人像,大家见了也都说“像、像、像,这孩子太有才了!”在这样的表扬和鼓励下,我就更来劲了,在心里暗发狠将来一定当个画家或书法家什么的……结果,严酷的现实将梦想碾得支离破碎,虽然没能当成书画家,但写字画图还真成了我毕生必须进行的主要活动,而且在具有责任要求和使命召唤的教育职业活动中,始终有着一个清晰、可衡量的导向性。
目标必须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包罗万象的。我们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有限的,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稀缺资源和有限能力,要在各项活动中找出最核心的目的,以便把你所拥有的重要资源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你不会说普通话,不善于各种客套应酬,不喜欢迎来送往、拉拉扯扯的社交活动,没有过硬的天赋条件和社会背景,没有“说假话不脸红、说空话不心虚、说大话不难受”的本事,但你有童真般爱心、责任心,有画画写字的天赋和才能,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耐力,有“理理论论”的偏好、能力和乐趣,那你就不要管别人干什么,不要学着人家也往政府机关里钻,你从自身情况出发将自己人生和职业目标定位在“教书育人”这个领域,而你干这事还正好是社会什么时候都需要的,那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方向性错位。人生目标定位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外在需要、资源条件和内在个性化追求之间不断地进行磨合平衡的动态过程。
人生目标是多元的,但又是可以简约的。就现实生活来说,在某个人生阶段上各个关键领域,诸如学习成长、社会交往、婚姻家庭、创新应变和财务收入等,都会有很多具体的、外在的子目标,如求学阶段的升学目标,职场的晋升目标、财务上的财富积累目标、婚姻家庭方面的求爱和家庭建设目标等,但所有这些子目标都是一种“阶段性子目标”,他们对于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最终目标”而言,都是一种手段意义上“准目标”,或者说用数学语言来说,都是构成总目标函数的子目标变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目标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在约束条件下对多元目标函数求解极值的过程;而以追求成功人生为目标的职业生涯管理,也就是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化来求解这种多元目标函数的一种动态调适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探寻自己生活和工作目标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无所适从”的困惑感:面对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何以有此困惑?个中原因追究起来,可能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有太多的外在**,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每个青年人都有选择工作的各种机会、寻求职业的充分自由,不像我们年轻时所处的那个年代,面对的是一种“被分配”、“别无选择”的社会环境条件约束;另一方面,我们在主观上还没有做好准备,我们有自由但却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从小到大我们很少或根本没有正式受过关于自主选择人生的教育训练,因此,面对多元的外在目标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内在需求究竟是什么,这样,我们无法将多元的、外在的子目标变量简约为自己内心的总目标函数,因而才有茫然无助的感觉。
如何求解这个人生方程式?这是职业生涯目标管理的核心问题。一些励志专家和管理学家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原则性的“思想方法”值得借鉴:首先,要树立并固守核心价值观;其次,围绕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积极主动、胸怀坦**、自信勇敢等;再次,直面现实,将一切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里,最重要、最困难的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坚守。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你对他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所谓“使命”,就是指一个人为他人、为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确认使命,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为这一问题提供答案,是做人的首要职责。能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地思考并提供明确答案,也是人生成败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进行检核,就会发现一个人为什么而存在的真正原因和意义,从而提炼出指导其行为的永恒原则,即“核心价值观”。
一个人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在内心深处就要将诚信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时,就要坦诚待人、谨慎从善,待人处世不辜负他人信任和期望,时时处处三省吾身,什么时候也不以恶小而为之。当然,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并不是要放弃对自己的责任,无视自己的内心欲求和最渴望做的事情,一味迎合社会的外在压力和别人(包括亲友家人)要你做的事情;而是说,一个人的“内心欲求”只有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在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上实现“自我肯定”,从而获得成功。这样树立起来的价值观才是真实并能长期固守的核心价值观。
换句话说,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不是根据逻辑推理“论证”出来的正确结论,而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理性但更主要的是内省自悟出来的“主观信念”。它是一种关于人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是一种关于一个人生命意义的敏锐判断和凝练概括,是长期指导和激发自己待人处世行为的永恒准则。为了确认你所信奉的准则是否为“真”,有专家建议通过检核并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来判断和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它一时不能给你回报,你还会信奉它吗?
——如果你有了足够的钱安享余年,你还会坚持它吗?
——如果它一定时期不利于你短期生存目标的实现,你还不会抛弃它吗?
——如果你是一个身价数亿的大富豪,你还会固守它吗?
——100年后,你会像今天一样遵循它吗?
——你会发自内心、不由自主、热情洋溢、津津乐道地宣扬它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很可能就是“真的”。否则,那它就是“假的”,也不可能被你长期固守。
根据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明确:现在和将来应该将永远固守并追求卓越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并对之进行清晰陈述和说明,就形成人生核心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关于职业生涯目标定位,也可以借助《基业长青》作者柯林斯所说的“刺猬理念三环图”来进行检核(见图4-2)。我体会,他所说的“三环”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职业成功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
——职业志趣:我对什么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