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长什么意思 > 工作事大连带生命关乎人权(第2页)

工作事大连带生命关乎人权(第2页)

君不见,近年来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工人下岗”(即所谓“放长假”)现象,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工作价值”及其“人生意义”有关。那些下岗工人的痛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说的“失去做人机会”意义上的痛苦;二是失去旧体制下“既得利益”而来的痛苦,包括物质福利待遇和职业优越感丧失,以及社会地位失落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焦虑、困惑、难受或难堪。此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城市下岗人员,其对待工作“不端正”的人生态度,也使他们迷失了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扭曲性”痛苦。我说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感而发的。

1998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期间,曾与一帮研究生和本科生到鞍山一个下岗工人集聚的贫民区搞社会调查。

我们居住在风景优美的千山脚下一个小山庄旁,所以有空闲和机会到村庄走走看看。在村里,我看到老乡们日子过得很是恬静滋润,四处弥漫着一种“踏踏实实劳动、宁宁静静生活、殷殷实实小康”的田园生活气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在城里居民社区搞调查时所看到的情景:一天下午三四点钟,我们来到一个居民社区,看到花园凉亭上一群一帮地在打扑克,周围扔着横七竖八的空啤酒瓶子。一居民楼梯口坐着几位老者,我们就上前搭讪聊天,谈论间说到下岗的事,老人们怨声载道、愤愤不平,说现在很多家庭老爷子、老太太退休金发不下来,儿子女儿媳妇也都下岗没事干,简直活不下去了。

听见说话,一些三十来岁的男人女人纷纷揉着惺忪的眼睛,伸着懒腰打着呵欠出来了,跟着吵吵嚷嚷……

看到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情态,我感慨万千!于是,陷入深深的思考:论物质条件,城里的下岗工人肯定比乡下的农民优越得多,那么为什么他们看来比农民会更加痛苦呢?后来我省悟到:虽然具体因素很复杂,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待劳动、工作的“生活态度”差异所致。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们从来没有“优越感”,他们喜欢纵向比较,“勤劳致富、知足常乐”一直是他们固守如一的生活态度;而城里的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在旧体制下的“阶级地位”曾经是“领导一切”、“高人一等”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身份优越感,现在这些突然被改革大潮冲洗得无影无踪,他们还未来得及调整心态去“正常地”对待其周遭的工作生活境遇,于是造成一种“苦不堪言”的偏态体验。

关于劳动或工作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意义,完全是一个“态度”问题。这里有一个小段子似乎很能说明问题,现转述给大家分享。

一人死后,在去见阎罗王的路上,看见有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他上前叩门,问殿主说:“我在人世间工作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很累,能否让我在这里住下来,歇息歇息。”

殿主说:“没问题。算你来对了,我们这里就是只许休息不准工作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但就是没有任何事情要你做。”他高兴地说“这太好了!”于是,就在宫殿住了下来。

一开始,他感觉蛮舒服的。但时间一长就感到百无聊赖,空虚寂寞。他就去找殿主说:“我能不能干点什么?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殿主人说“对不起,这里没有任何工作可做。”

又过了一段日子,实在受不了了。他向殿主说:“你要是再不给我工作做,我宁愿下地狱也不在这里待下去了。”

殿主狞笑着说:“你以为这是天堂啊?这里就是地狱!”

另外,关于工作价值及其人生意义,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中,获得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感受。

例如,同样遭遇“退休”,人与人差别很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预期寿命延长,一些老人60岁退休时健健康康,精神头儿好好的。但是,没过多久,有些老人说不行就不行了,说没人就没人了;而有些老人,则像“小学生放学”终于获得解放,回归本我、走向人生新阶段,或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社区活动,或上老年大学、学练太极书法等,像返老还童似的,越活越精神。

前几年,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一个老太太做嘉宾,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家在退休的十余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上老年大学,拿了一大堆这证书那奖章的,主持人问她“您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算毕业呢?”老人家斩钉截铁地说:“我要与老年大学共存亡!”瞧!这就是一个人应有的工作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说到这里,我想到远在河南乡下的父母以及故去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你找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伟业,但是,凝结在他们身上那种直面生活、质朴勤劳、滴水穿石的人生态度,你不能不感到源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力和强大的精神创造力。这里仅提及现已70多岁的母亲。

母亲像大多数旧时代中国农村妇女一样,从小孤苦伶仃,一辈子勤快劳作,永远都在省吃俭用。虽然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从她的生存状态你可以真切感受到,她是将劳动本身几乎视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只有“勤俭”二字。

数年前,她在县城里谋到一份扫大街的“工作”,这可能是她一生所受到的最大激励,也是她一生所从事的最体面、最高贵的“城市职业工作”。

早上4点起床,与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孩子们一起扫街到天亮。因为害怕迟到,晚上睡觉时往往一会儿看一下钟表,如此这般时常几乎折腾得一宿不能合眼。每天早上,都比女孩子到的最早、干得最多。早先,这些孩子们干活时往往斤斤计较,吵闹着你少干了我吃亏了,工作时往往耍奸偷懒。自从她去了以后,情况就改观了。每天早上,女孩子们一到现场,看见老人已扫了大半条街,而且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她们也不好意思再吵闹了,跟在老人后面好好干活。

这样起早摸黑的工作,其体力劳动量很大,往往是年轻人才能吃得消,而且天天如此,没有休息日,十分辛苦!但她老人家,却发自内心地觉得十分快乐、万分荣幸!把工作干得精益求精,对周围人热心亲善、宽容关爱,异乎寻常地脚勤手快、帮事助人,连倒垃圾都要捎带把别人家门口的垃圾一块倒掉,因此得到她所在环卫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交口称赞。后来,由于不可抗的因素影响,她不得不离开这个“光荣无比”的工作岗位,大家都舍不得她离开、洒泪送别。

回乡时,听到周围人叙说母亲这些“英雄事迹”,对我这做大学教授的儿子触动很大,既为有这么伟大的母亲而自豪,又为自己做人做事不到位、不能尽儿之孝道而惭愧、辛酸。

总之,工作事大,因为它关乎“人权”。在一定意义上,“做事”就是“做人”,人是由“工作”来定义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工作本身界定了人性价值和人生意义。劳动权、工作机会本身对于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具有决定性的内在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一个普适性的人生座右铭应该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时刻铭记着它,你的生命就会鲜活、丰满而有光彩,你的人生就会充实、成功而富有意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