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元成家合理吗 > 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第1页)

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第1页)

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

“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大概就在这里。走出应试教育陷阱,我们青年人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明天。

对于国人来说,无论是谁,说到应考、升学,似乎都有一番“酸甜苦辣”滋味在心头。像我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在校园里过活的人,作为应试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对于应试教育的“好”和“坏”,应该说是既有主观痛切感应又有客观评价信度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有限而稀缺的资源环境,与我们的同类发生利益冲突,与他人展开生存竞争,实在是一件不可避免、也无可奈何的事情。号称“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执政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推崇“数一数二”战略,特别强调“区别对待”考核评估制度。他说这种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在小学橄榄球赛场上就已开始懂得和学会了的,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我们不“争强好胜”行吗?

在我们这个纵向一体化的金字塔式社会架构中,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征途上,与同道同志又同学的同行者竞相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作为极度短缺教育资源供给的需求者,以及奇缺优质教育资源诸如重点或名牌学校和学位之类的追逐者,其间的攀比竞争往往是极其恶性和残酷的,甚至,近年来陆陆续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过一系列惨不忍睹的应试竞争悲剧。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实出发来看,这些情景也都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也有个人心态和人性伦理底线约束的问题。回顾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应试教育效应的基本判断是:前十年复制性回归,正面效应突出;中十年摇摆性变动,公平与效率矛盾交错显现;后十年适应性调整,负面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矛盾和不和谐的焦点。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虽然对于大多数应考青年来说,招生录取概率小到成为“不可能事件”,但那时大家横向攀比竞争的感觉,并没有现在这么明显。不知道当时同龄人究竟持有着一种什么心境,那时我自己与身边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攀比竞争心理,不仅中学阶段是如此,就是后来到了大学阶段,乃至若干年后的研究生阶段,也都是如此。要说在那个时代,“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内忧外患、后顾前虑也是相当大,但不知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对“分数”很迟钝,没有像现在的青年学生们如此这般有些神经质地敏感。

正是因为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圈子里,反而对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感觉得异常真切,甚至“痛心疾首”。参加工作后,经常被逼无奈,每工作若干年,由于“学历阶梯性低势压力”,而不得一次又一次重新走上应试路,以致在黄金的十六年生涯轨迹上,留下了一个“5-3-5-3”(即五年老师—三年学生—五年老师—三年学生)的规整线路。结果,数十年的应试教育生涯在自己的心理上,还是留下了一些莫名的“应试后遗症”或“竞争性阴影”。

可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发现,多少年来,一级一级从四面八方走进来、又一届一届从我这里走出去的青年学生,在他们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这种“应试后遗症”或“竞争性阴影”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本科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大家就继续往后递延,考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没人要,再考博士研究生,而今连在国外给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者而专门设置的临时待业岗位“博士后”,在我们这里都变成更高一级的学历或学位了。我不知道这样下去,还会不会有什么“博士后后”之类更高的阶梯,让我们可怜的青年学子继续向上爬。在这样层层递延的阶梯式应试教育体制下,现在大学也逐渐“中小学化”了,特别是大学本科阶段,由于前面直接受中学应试惯性影响,而后续又有“保送研究生”的应试牵引拉动,大学生们上课学习的应试心理和动机越来越强,对于课程考试成绩单异常看重,到了近乎“分分计较”的可怕程度。

下面是我在2009年1月21日新浪博客中记述的一件无比难堪、特别无奈的教学事件,它对于我二十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以及操守终生的职业信念和成就感,可以说都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当时写这篇博文,主要为了抒散自己恶劣不堪的情绪,不意被编辑作为“热贴”放在了首页,结果引来成千上万名看客,招来了数百条评论,有语重心长规劝的,有表示同情同感的,也有低级下流谩骂的,我都抱以平和包容的哂笑态度。由于有些“不堪回首”,我不想再重新叙述事件的具体细节,直接将相关文字不加修整地转贴在这里了事。请读者朋友本着“论事不说人”的原则,对于现在仍然备受应试综合征煎熬的你我他,给予人道主义关爱和人文主义关怀,以及达观理性的关注、反思和批判。

分数真要命

上午在校园网上刚登完分,下午就有位女同学找上门来。

我每学年第一学期给本科二年级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首堂课上,我就给大学生们进行“淡化应试心态、积极提升素质”的教育,为此,特别要求学生学会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注重日常行为修炼,而且这将占课程考核总成绩50%,并再三强调相信老师,最起码应该相信我这个专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老师的绩效评估能力,而且我会尽心尽力认真判卷,因此请同学们到期末不要再找我讨分数。

令人郁闷的是,每个学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下来,都有学生气冲冲打来电话讨要分数。这次变本加厉:中午一点多,一位Z女生打来电话声称是我的学生要见我,语气倒很客气、平和且显得有素养,拐弯抹角几句对白后,我方才弄明白是一名本科生嫌分数打低了,质问我她的期末成绩为什么只有70分,而平时成绩也只给她打了76分。按照她的“自我感觉”应该是80分以上,因此想找我谈谈……我作为老师,由于性格原因自惭形秽,自觉修养不到家,一听就气儿不打一处来,很情绪化地说:“……你不用见我,我也不见你这样的学生……”接着就把电话给挂了。

没料到,正在休息间,听着咚咚一连串的敲门声,接着客厅电话也叮铃铃响起,起来开门见一位怒气冲冲的女学生站在门口,拉开铁门就要往里撞,我说作为一个女生,不经允许就往老师家里撞这不合适,你这样的学生我不接待。气急了的Z女生,就喊叫要到校长那里告我云云……我也气蒙了,推着她出去,请到校园里长椅子上坐下来说说看。这位极其有教养的女生,态度不骄不躁地解释说,她不是来向我讨分数的,而是要请我做她的本科研究项目的导师……我,这个作了二十多年老师的,很没有涵养和耐心地说:“你不要给老师拐弯抹角,直接说问题,你的分数怎么不合理了?”接着她回到讨分数正题上,说的还是和电话里一个意思……我就耐不住性子了:“如果是这样,我跟你没有什么说的,你不要再取闹了……”回来后,该女生的手机电话又打了好几遍,吓得我没敢接电话……赶紧给她班辅导员老师打电话求救,让她出来解围。

我作为“人”(不是“人物”)也实在很委屈呀:就算我不公平,没有按照人家Z女生的“自我感觉”,给孩子多打4分,将平时成绩从76分提到80分,但至于如此这般“要死要活”地“大打出手”吗?这不怨孩子,都是该死的分数、该死的应试教育惹的祸!每到学期末考试周来临,看到校园里飘扬着“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的横幅,我就觉得莫名地晕眩、恶心、悲哀,作为几十年从事教育的老职业者真有些无地自容!

人有怨气都需要有发泄渠道的。我作为长辈、作为老师都控制不住情绪,何况才20多岁年少气盛的大学生呢?因此,这篇博文主旨不在就事论事做“我是人非”式的辩解,而主要是博主自我心理排解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想就这点一线教师职业“生活烂事儿”反思开来:让我们大家都来想想,究竟是什么魔法,使我们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陷于如此难堪可怕的分数博弈僵局?我也愿这位女生将我这篇博文作为平台狠狠发泄一下自己的“痛苦”情绪,在留言出处注水好好骂骂这位可恶、讨厌、不公平、脾气暴躁的李宝元老师……不过骂完了之后,还希望她能够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分数情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老一辈已经过气儿了,而你们年轻人今后人生的路还长着呢!

但愿我的学生们——教过的或将要教的,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认我作老师的——都能幸福快乐、事业有成!

1月22日Z同学的来信: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是Z,首先我为昨天的事情向您道歉,请您原谅我的鲁莽。我不应该中午给您打电话,那样打扰您休息;也不应该在中午去找您,还使您心情不愉快;对不起,请您接受我的道歉。

昨天中午,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当她说到您很担心我,怕我想不开时,我心里非常愧疚,也非常感动。真没有想到您不仅没有怪我的鲁莽,还这么关心我。谢谢您!想了很久,今天决定提笔,给您致上我最衷心的歉意。

老师,我昨天并不是有意要向您顶撞的,确实是事出有因。

老师,我职业规划里决定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而我本身对经济非常感兴趣,所以要修一个经济学双学位,因为我在咱们学校不能修经济学双学位,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在那里修。然而,那个学位报考资格非常高,要求必须是门门专业课都达到80分以上才行,因此,我从大一开始,就特别注意,努力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确保每一门专业课都在80分以上,因为是否在80分以上直接决定了我能否具有报考那个双学位的资格。然而,这次我一看到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没有达到80分以上,心里是非常的担心和害怕,我怕我自己没有资格去报那个学位了。为了准备那个学位,我大二上没有申请双学位,现在已经不能再申请双学位了,如果再不能报那个学位,我的所有计划基本全泡汤了……我心里非常非常害怕,也很难过。所以,在情急之下,我才给您打的电话,才出言不逊。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

老师,在此祝福您寒假愉快,新年快乐!

Z

2009年1月22日

1月23日我对网友评论的回应:

谢谢各位网友: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没想到一篇排解自己心理情绪的博文,会引来各位网友热情帮助。真是太感谢大家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