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芭蕾讲解 > 第八讲 罗密欧与朱丽叶辉煌的戏剧芭蕾(第4页)

第八讲 罗密欧与朱丽叶辉煌的戏剧芭蕾(第4页)

在写作舞剧台本的过程中,拉德洛夫邀请了著名的戏剧学家比奥特洛夫斯基来作顾问。对于能不能将莎士比亚的名话剧搬上芭蕾舞台,一开始就有争论和分歧。拉德洛夫断言,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节非同一般地富于舞蹈性,只是需要善于挑选其中的“素材”。再者,由于该剧的内容几乎家喻户晓,这就会帮助观众理解悲剧的实质,而无需太担心大家会看不明白。他认为,(在忠于原作主题的前提下)为了把话剧翻译成舞剧语言,对莎士比亚的剧本作必要的变动,这绝不意味着对莎翁的背叛。

根据初稿,未来的舞剧应该分成四幕九场,剧情的发展与原著基本相符,初稿与原剧本最大的差异是终场。舞剧本初稿写道:“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尸体’旁,他还没来得及自杀,劳伦斯进来拦住了他。在这瞬间,朱丽叶开始有了呼吸,罗密欧立即把她抱进了侧幕,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群,大家正要把劳伦斯抓起来,他却做了一个手势:瞧!罗密欧与朱丽叶上场了!”朱丽叶已经完全苏醒,跟罗密欧跳起舞来。对于这样一个结尾,普罗科菲耶夫颇不以为然,他后来写道:“当时,向我提出如此粗暴的意见(指改掉原著的结尾——笔者)的理由,纯粹是从舞蹈出发的,因为只有活人才能跳,而死人躺着又怎么能跳呢?他们还找来根据,说什么莎士比亚本人对这出戏的结局曾有过踌躇,还写过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列的另一出戏《两个信徒》,其中的结果就比较圆满。”

1935年春,普罗科菲耶夫一面不断地与拉德洛夫会面,一面开始动笔写作,并于同年9月8日,写完了全剧的音乐。

1935年10月初在大剧院的贝多芬大厅、1936年1月在《苏维埃艺术报》编辑部里先后两次由普罗科菲耶夫演奏了舞剧音乐片断并随后进行了评论。会上,大家对作曲家的工作给与了一致好评,但对新舞剧中的大团圆结尾产生了争论。普罗科菲耶夫之后在自己的传记中也写道:“有人对我说过:‘你的音乐如果最后出现真正的欢乐,那是绝对不会成功的。’——这意见是正确的。几经同舞蹈家们反复商谈之后,终于认定,用死来结束在舞蹈上是可以处理的,于是就产生了目前这样的音乐。”

父母亲逼朱丽叶嫁给帕里斯(三幕一场)

上:骑士舞(二幕四场)

中:爱开玩笑的迈丘西奥(二幕四场)

下:卧室诀别(三幕一场)

然而,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肯定,并没有使大剧院当时的领导对这部舞剧音乐感到满意。舞剧音乐终以“不适宜舞蹈”为理由被束之高阁。

被新舞剧的上演事务搞得很不愉快的作曲家决定先从自己的舞剧乐谱中选出一部分段落改编成两部管弦乐组曲及一套钢琴组曲来供音乐会演奏。1936年11月,第一组曲(1。民间舞 2。场面舞 3。情歌 4。小步舞 5。假面舞 6。罗密欧与朱丽叶 7。提伯尔特之死)在莫斯科演出。1937年4月,第二组曲(1。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2。少女朱丽叶 3。劳伦斯神父 4。舞曲 5。罗密欧行前在朱丽叶卧室 6。安地列斯姑娘的舞蹈 7。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坟旁)在列宁格勒公演。这样,舞剧音乐在舞剧首演之前的好几年中就已多次公开演奏,并获得了广泛的赞扬。

悲痛欲绝的朱丽叶(三幕五场)

终于,基洛夫剧院做出了让拉甫洛夫斯基来担任新舞剧编导的决定。列·拉甫洛夫斯基(1905—1967)毕业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1922—1935年在基洛夫剧院担任演员。1935—1938年任列宁格勒小歌剧团艺术指导。1938年正式被基洛夫剧院聘为舞剧编导。1938年8月28日,剧院发电报给普罗科菲耶夫:“盼速来,最后决定《罗密欧与朱丽叶》列入本年度演出剧目与上演日程。”从这时起,剧院领导再三努力安排舞剧的未来合作者的会面。拉甫洛夫斯基说,1938年他不太乐意地开始着手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他的计划集中在另一个构思上。然而,他仍同意去莫斯科与作曲家谈判。“普罗科菲耶夫很激动,富有灵感……他哼哼调子,吹着口哨,在钢琴盖上打节拍,提示我将由这些或那些乐器演奏。但是,普罗科菲耶夫在‘提伯尔特之死’一段中一连使用了15个同样的和弦颇使人费解。我不由得发问,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些和弦。‘什么也不是’,他回答说,‘我希望这样,我喜欢这样’。那这时候我在舞台上干什么呢?‘随你的便’——他这么回答。”

要把莎士比亚的悲剧搬上芭蕾舞台,不少人一直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对“圣物”的亵渎。编导拉甫洛夫斯基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对未来舞剧的设想是很明确的:以音乐、舞蹈、哑剧的综合形式塑造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再现原作的主题精神。因此,在听了音乐之后的编舞过程中,他紧紧抓住的也就是对戏剧内容的表达。

可是,对于该剧的演员来讲,作曲家打破种种常规写出来的音乐在化为实际演奏效果之后,使他们对新舞剧未来的命运表示担心。朱丽叶的扮演者,著名的乌兰诺娃就坦率表明过自己说什么也不喜欢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尽管还没有到像巴甫洛娃拒绝在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音乐中跳舞那样严重的地步)。甚至到了首演之后,乌兰诺娃还以一句幽默的祝酒词来建议大家记住:“世间没有更大的不幸,胜过普罗科菲耶夫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谱写的音乐。”当然,许多年之后,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已为乌兰诺娃赢得了崇高声誉,她便承认当年说的是“一句玩笑话”。

1939年是在不断的争论和妥协中度过的,但毕竟已逐渐做好了演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过了元旦后,1月11日,“悲剧”的大幕终于在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拉开,这出由话剧改编成芭蕾舞剧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性成功,也标志着苏联芭蕾舞剧艺术的一大胜利。

三、“不宜跳舞”的音乐

上:帕里斯向朱丽叶示爱(一幕四场)

中:愤怒的提伯尔特剑指迈丘西奥(二幕三场)

下:呼天抢地的凯普莱特夫人(三幕五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以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复活了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生动形象——他们的热情与冲动,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和斗争。

回忆起来,历史过程就是如此惊人的相似。1877年,《天鹅湖》的音乐没有很快被某些芭蕾编导们接受,舞剧差点夭折。1910年,《火鸟》的音乐也没有被巴甫洛娃理解,她拒绝饰演主角。另一个30年过去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又一度被认为是“不适宜跳舞”险遭否决。然而,幸运的是编导拉甫洛夫斯基却是一个首先能认识到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价值的人。他后来写道:“普罗科菲耶夫继承了柴科夫斯基所未完成的事业,他发展了舞剧音乐的交响性原则……把人的真实感情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搬上了芭蕾舞台。他那大胆的音乐处理,清晰的性格刻画,音乐中节奏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以及打破传统和声的做法,全是为了促使表演的戏剧性发展。”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普氏广泛采用了以“主导动机描绘具体角色”的创作手法,完全摒弃了主要依靠传统的舞蹈体裁来介绍主人公的惯例。对此,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为主要角色画出“音乐肖像”。如第一幕中的“少女朱丽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音乐一开始是用小提琴声部奏出的十六分音符的急进旋律,健美而富有弹性,它似乎让人看到十四岁的姑娘朱丽叶在无忧虑、无拘束地奔跑、欢笑。接着,黑管吹出了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展现了快活之余沉湎于幻想中的少女对未来幸福爱情的憧憬。同时,就在这两个主题交替进行之际,低音声部偶尔又插入了情绪低沉的音调或闪现几个不协和音,它们就像是在预示即将要降临到朱丽叶头上的悲剧命运。这一段音乐一共不到九十小节,却显示了作曲家善于把外在性格描写同内在的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的大师手笔。此外,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作曲家为描绘人物而写下的主导动机已不单是几个贴标签式的象征性乐句了。这些动机往往会发展成一段插曲,或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形象特点。

婚礼,指天发誓(二幕二场)

比以往的经典芭蕾中的音乐创造又跨前了一大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普氏几乎为每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都作了相应的“音乐肖像”。例如提伯尔特的性格主题是从“骑士舞”音乐化出来的“低音声部迈着沉重的步伐”,高音区带附点节奏的声音则在“步步紧逼”,与故意做出来的尖锐音响互相联系在一起,惟妙惟肖地绘出了一幅提伯尔特手提利剑、眉宇间流露着腾腾杀气的凶狠“肖像”。与此相反,劳伦斯神父的音乐形象就突出了他的善良、温和及对青年的爱,而不去渲染他身上神秘的宗教色彩。迈丘西奥的主题是由自始至终贯穿着重音和跳进音型交替的曲调——让人听到他响亮的哈哈笑声——组成的,活龙活现地“画”出了这个捣蛋鬼、滑稽家的“肖像”。

上:劳伦斯神父主持罗密欧与朱丽叶婚礼(二幕二场)

下:墓室(三幕五场)

沐浴在爱河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幕五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中几乎没有什么镶嵌进去的“插图式”的舞蹈组曲。描写维罗纳广场上民众欢闹场面的两、三个群舞和在凯普莱特家舞会上出现的几个舞会舞蹈(“小步舞”、“骑士舞”、“加伏特舞”),虽然都是舞剧里完整的舞蹈段落,但这些舞曲已绝非传统的娱乐性、观赏性的“嵌入物”。它们都是以丰富的管弦乐色彩、恰如其分的古老风格“画”出的一幅幅形象逼真的“音乐风俗画”。

在舞剧的音乐里,普罗科菲耶夫有时还不按照惯用的“配乐”手段提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巧妙地运用了展现人物的“心理动机”的“画面”产生的“对位”方法,来叙述故事的深刻内容。例如第二幕第三场中有一段描写已经与朱丽叶结婚的罗密欧企图劝阻提伯尔特不要动武殴斗的情节。罗密欧这里的“心理动机”是出于对提伯尔特的表妹、自己的合法妻子朱丽叶的爱。原作中曾这样写道:“提伯尔特……因为我有必须爱你的理由,所以也不愿跟你计较,我从来没有冒犯你,而且你想不到我是怎样爱你,除非你知道了我爱你的理由。所以,好凯普莱特——我尊重这一姓氏,就像尊重我自己的姓氏一样——咱们还是讲和了吧。”如果要用舞蹈来说明罗密欧的这一善意,编导也许便会在人物身上加上许多哑剧手势或动作,可能还会要求作曲家写上一大段“情绪配乐”。但即便这样,剧本中的含义恐怕还是没有讲清楚。然而,普氏却十分聪明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他在罗密欧向提伯尔特劝说“不要争斗了”的时候,在音乐的进行中插入了一段朱丽叶的主题,他从内心深处就不想同提伯尔特械斗流血,因为他心里有朱丽叶,而她正是提伯尔特的表妹。多么简单的做法,却又如此贴切!至于编导在一开始听到“提伯尔特之死”中那十五个低音和弦问作曲家“我该在舞台上做什么”,而普罗科菲耶夫回答“随你的便”时的困惑,也被“英明”地解决了:狂怒的提伯尔特从地上翻起,拔出靴中的匕首朝着罗密欧刺去,垂死挣扎了十五次才毙命!这真是传神之笔,可选舞剧优秀场面之列!

爱的双人舞(一幕五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