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巴赫金文化理论 > 结语 21世纪人文学科坐标系里的巴赫金学派(第2页)

结语 21世纪人文学科坐标系里的巴赫金学派(第2页)

罗伯特·杨指出,尽管巴赫金及其同道者们的著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译为英文,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却始终不曾对英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产生影响。詹姆逊的《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ThePrison-HouseofLaitofStructuralismandRussianFormalism,1972)于巴赫金学派就只字未提。这位学者进而在《回到巴赫金》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中形成了两个阵营:分别是以E。P。汤姆森为代表的牛津历史研讨会和刘易斯·阿尔都塞为代表的埃塞克斯文学社会学研究会。二者都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由“新左派”和反人文主义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科学。此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遭到了来自后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此时巴赫金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解放的可能性:“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效法巴赫金学派的榜样重新研究社会学诗学,该学派……在20年代中曾经首次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了严肃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从而为在理论和实践中为文学批评避免形式主义诗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双重简化的文本策略铺平了道路。”[10]

在这里,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巴赫金小组成员当中,除巴赫金本人外,沃洛希诺夫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于对马克思主义仅只有些许好感而已,而是自称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本书也牵涉到这个核心问题。在署巴赫金本名的著作中,唯有关于“狂欢化”的专著和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词条,被国际学术界普遍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此同时,否认巴赫金本人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所在多有,大有人在。

罗伯特·杨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巴赫金那里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伪装,而这种语言策略是可以复制和为人所效法的。他举了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詹姆逊就把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统一框架之下加以运用,用以解释阶级对立现象。而由于罗伯特·杨等人把巴赫金的著作严格限定在包括关于狂欢化在内的署名著作之内,所以,对话的规范形式实质上是一种截然对立的形式,即两种对立话语采用统一普遍共享的代码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对话。[11]

除本内特和福加克斯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伊格尔顿、皮奇、怀特等人通常认为,巴赫金的贡献只以论述狂欢化的著作为限,但实际上狂欢化其实是对话主义普遍原则的又一个例证罢了。[12]

塞缪尔·M。韦伯指出,今天,无论语言学还是语用学、还是社会语言学,也无论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和奥斯汀和瑟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都是在沃洛希诺夫和巴赫金小组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而已,而且这部著作还为苏联符号学拉开了大幕,成为其先声。[13]也就是说,国际学术界对于署名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以及署名为梅德韦杰夫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都有比较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语文问题的最好的著作。

雷蒙德·威廉姆斯、托尼·本内特等都承认巴赫金学派是葛兰西文化研究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该学派在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建立起联系。他们都利用沃洛希诺夫把语言描述为阶级斗争的战场的观点,分析带有各种可能具有的“重音”意义和音色的符号。他们也利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杂语性、狂欢化和民众节庆等概念,研究符号的性质。英语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所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研究语言问题的学者,都对巴赫金学派的著作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特里·伊格尔顿、大卫·福加克斯、托尼·本内特、雷蒙德·威廉姆斯、阿龙·怀特、格拉汉姆·皮奇、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迈克尔·加德纳及其他人都把巴赫金、沃洛希诺夫和梅德韦杰夫当作研究语言、文学和文化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进入后现代语境以来,西方思想界的格局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如果说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我’只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这便是语言学上的‘哥白尼革命’。……早在1870年,法国诗人兰波就在一首诗中谈到,当我们说话时自以为自己在控制着语言,实际上我们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说话的主体是他人而不是我。”[14]那么,这里还是有些“实体性的”东西可供人们依靠的,如“话语”、“自我”和“他人”……诸如此类。可以说这是世界进入现代主义统治时期的典型特征。

而后现代主义则表现出远比现代主义更为激进的立场,并且一反现代主义的结构主义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而以“解构一切”为号召。“‘解构’利刃之锋芒所到之处,传统哲学以声音为中心的声音与书写的对立,以灵魂为中心的灵与肉的对立,以存在为中心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以理性为中心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纷纷分崩瓦解,形而上学的等级制被推翻了,颠覆了。”[15]

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与其在俄国的表现有很大不同和显著差异。以否定一切为特征的解构一切必然行不通,这也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在俄国文化史上,文化虚无主义历史上就一再有所表现,但终归还是会灰飞烟灭的。破坏诚然重要,但破坏并不等于一切。在俄国,尽管后现代主义也要表现现实的负面特征,但其所传达的是希望破灭后的失望,而非决绝的否定和决绝的排斥。

爱泼斯坦有一个观点尽人皆知,那就是:“尽管在西方人们是从70年代初开始谈论后现代主义的,而在俄罗斯,人们则是从90年代初开始谈论后现代主义的,俄国后现代主义和许多名义上来自西方的流派一样,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深刻的俄罗斯的现象。我们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是后现代主义的故乡,这不过是因为现在我们才可以公开认可这一令人惊异的事实罢了。”[16]爱泼斯坦甚至认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性”可以一直追溯到彼得大帝改革前的古罗斯社会。这应该说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假设,历史应该不会给假设以地位。历史中没有假定式,但历史却只有在假定式里才会具有意义。

奥波亚兹及巴赫金学派等都对俄国后现代主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像爱泼斯坦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奥波亚兹对其的影响似乎情有可原,因为原本他们都属于文化的主脉络,都受到几乎是同样的外来影响,而巴赫金学派对其的影响,则显得多少比较复杂。其原因在于:一是巴赫金学派本身是错位的,它的产生和发生作用的语境是不同一的、是滞后的和后发性的;二是巴赫金思想本身的断简残编性,导致对其的解读歧异纷出。

但巴赫金及其学派的影响还是十分显著的。巴赫金思想的几个突出特征,如强调对话的永久未完结性,对话的普遍必然性,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等,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解构”有呼应。巴赫金写道:“只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复调作家,才善于在各种见解和思想(不同时代的)的斗争中,感觉出终极问题上(长远时间里)的不可完成的对话。其他人则热衷于能够在一个时代的范围内解决问题。”[17]

再比如说在研究文化现象问题时,巴赫金强调边缘是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一个民族(个人亦然)的身份认同问题上,边缘是一个借以将其与他者区别开来的重要特点。爱泼斯坦同样强调把文化与其主导传统区分开来的内在边界,这些边界把文化分成各种年龄和族群(团体)、宗教、经济、阶级、政党以及无数形形色色的世界观。

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写得太长,就此打住。总之,从20世纪之交到21世纪之初,在俄国,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的这场多元本体论文艺学运动,至今已经轰轰烈烈地走过百年历程了。而巴赫金和他所属的学派,就处于这个运动的核心,并且因此而受到可以理解的关注。

这就是本书所做研究所能得出的重大结论!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初稿

2011年5月31日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多列士大街寓所重读

2013年6月30日修改毕

2016年11月28日四校

2017年3月27日五校

[1]Ф。Энгельс:ВоспоминанияоМарксеиЭнгельсе,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56,С。66。

[2]VictorErliFormalism:HistoryDoe,Fourthedition,TheHague,Paris,NewYork:MoutonPublisher,1980,p。25。

[3]В。Л。Махлин:МихаилБахтин,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10,С。9。

[4]В。Л。Махлин:МихаилБахтин,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10,С。83。

[5]GregMar:TheNormsofAy:SocialTheorybetweenBakhtinandHabermas,Albany:StateUyofNewYorkPress,2002,pp。49-50。

[6]MichaelMayerfeldBell,MichaelGardiinandtheHumaWords,London,ThousandOaks,Neublis,1998,p。4。

[7]В。Л。Махлин:МихаилБахтин,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10,С。87。

[8]М。Н。Эпштейн:Постмодернв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е,Москва:ВысшаяШкола,2005,C。67。

[9]To:FormalismandMarxism,LondonandNewYe,1989,p。14。

[1:“BacktoBakhtin”,Culturalo。2(Winter,1985-1986),p。71。

[11]R:“BacktoBakhtin”,Culturalo。2(Winter,1985-1986),p。76。

[12]R:“BacktoBakhtin”,Culturalo。2(Winter,1985-1986),p。76。

[13]V。N。Voloshiitunik,SamuelM。Weber,ChrisKubiak:“Reviews:TheIion:MarxismandPhilosophyofLanguage,ReviewdWork(s):MarxismandPhilosophyofLaics,Vol。15,No。4,Winter1985,p。94。

[14]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词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36页。

[15]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词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34页。

[16]В。Л。Махлин:МихаилБахтин,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10,С。68。

[17]〔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