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巴赫金的理论形态 > 第二节 奥波亚兹代表人物与犹太文化(第1页)

第二节 奥波亚兹代表人物与犹太文化(第1页)

第二节奥波亚兹代表人物与犹太文化

从今天的立场看什克洛夫斯基对于奥波亚兹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说”,它犹如酵母,犹如孵化器,孕育生成了整个俄国形式主义学说。陌生化说得到了奥波亚兹及其外围所有参与者的认可。不但如此,在整个世界文艺学界,陌生化说也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关于这一点,什克洛夫斯基在其《小说论》中写道:

我那时创造了“陌生化”这个术语。现在我可以承认自己犯了一个语法错误,即只写了一个“н”,而本应是“странный”(奇特的)。

结果这个只有一个“н”的词,像一条断了耳朵的狗一样,跑遍了全球。[8]

什克洛夫斯基在另一个地方又写道:

1916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我力图用这一理论来概括一种新化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9]

“陌生化”是整个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了这一运动全部原创性的品质。

在同一本书中,什克洛夫斯基继而又写道:

我用过一个词: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

艾亨鲍姆说:为什么用疏离化(отстранение),要是我,宁愿用简单化(опрощение)这个词儿。

托尔斯泰说:俄国发生的事情是多么奇怪呀——用树条抽人的屁股。

是啊,为什么不抽人的脸呢?

为什么要选择一种如此奇特的方法呢?

由此可见不能对之简单化。

应当发现生活中找不到的东西。

……

在这个词里我只写了一个“н”。这个只有一个“н”的词就这样风行起来了。可本来应该写作两个“н”的。就这样直到现在这两个词都共同生存着——“отстранение”和“остранение”——带一个“н”的和一个“т”的,以及带两个“н”的:只是意义有所不同,但情节相同,即都与生活的奇特性有关。[10]

的确,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正是在那个年代里,“陌生化”——一个最富于创造力的术语,就是这么歧异分出地诞生了。的确,刚诞生时的陌生化这个概念,其内涵比较含混。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它既有陌生之意,也有奇特、疏离、间离等的意义。但无论如何,把相邻但不相同系列的物体或意象并置在一起,从而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组合方式引起人们的震惊和讶异,应该属于陌生化一词最初的含义之一。由此可见,陌生化最初所具有的“因陌生而使人震惊”之意,是和未来派当时所主张的美学一脉相承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适当地方还会回头再说的。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是一种使材料动态化的方法,是把材料从自动化接受状态下解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也就是说它是进行审美变形的基本动力。[11]文艺作品中作者会采用各种手法以达到作者所欲达到的审美效果,而比喻就是其中之一。但和波捷勃尼亚不同,“诗歌意象与其说是把不熟悉转化为熟悉,倒不如说它是在一种新奇的光照下,通过把对象移置于一个出乎意料的语境中这种办法,使熟悉的‘变得陌生’”[12],而这也就是陌生化的最初含义。陌生化说是“艺术即手法”的进一步生发,或者说是“手法”的结晶或“哲学之石”。也就是说,陌生化让我们把注意的焦点凝聚在任何一种手法在作品中所行使的功能上,而该功能概括而言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把对象转移到“新的接受域”中,从而得以实施一种“语义的转移”。

由于“艺术将已知与未知加以比较,为的是延长对对象的感受并加大感受的难度,从中发现某种足以使人惊奇的、为瞬间的自动化的接受制造障碍的因素”[13]。这样一来,关注的重心便从意象的诗的用法转移到了诗歌的艺术功能问题上来。总之,所谓陌生化,就是在读者的接受意识中插入一个感知觉屏障,使接受“难化”,从而引起接受心理的高度关注,变机械的认知为机敏的感受和切身的体验。厄利希在此指出:“人们在呼吁艺术家起而反抗例行公事,并且毫不留情地破坏一切陈规旧习。诗人通过让对象脱离它习以为常的语境或把毫无关联的异类概念组合到一起的方法,给话语的老生常谈(cliche)以及伴随这一老生常谈的庸常反应以致命一击(coupdegrace),以此迫使我们对事物及其感受特征(seure)加强关注度。创造性变形的工作能够恢复感受的敏锐度,赋予我们周围的世界以‘质感’(density,密度)。”[14]什克洛夫斯基写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