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过后,优秀的他再次获得申请助学金的资格,他却不愿意申请。我再次找到他,虽然助学金并不能解决他所有的经济问题,但能减轻负担,可以让小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这是国家对大学生的帮助。大学生应该先在学校锻炼自己,今后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的机会,等自己真正有能力了可以再回报国家。但他没有动摇,坚定地表示要放弃助学金的申请。我尊重他的决定,并再三鼓励他重视学业,注意身体。他向我道歉,觉得自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我帮助他进行分析:他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他的自尊心和实现自我的需求逐渐扩大,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对他的成长感到欣慰。他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目标,有更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我表示感谢。
(二)对放弃研究生免试入学资格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本科生选择读研有如下八种情况:其一,学习成绩很优秀,保送本院研究生;其二,学习成绩优秀,保送本院研究生且出国联合培养;其三,学习成绩优秀,保送到本校的其他学院跨专业学习;其四,学习成绩优秀,外保到其他学校学习;其五,考取本校本院研究生;其六,考取本校其他专业研究生;其七,考取其他学校本专业研究生;其八,考取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研究生。这八种情况的难度不同,风险也不同,小林就选择了最后一种,也是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种。
我与小林进行了深度访谈。作为辅导员,我没有站在咨询师的立场去跟他谈话,而是开门见山,因为他是一个极其聪明、敏感的人。我希望他能留校读本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最直接也最省力的做法,同时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很顺利地出国读书,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快五年就可以博士毕业,然后就可以工作、挣钱、养家,而且取得的学历对未来的工作有一定好处,如果以后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也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实现。可是他再一次拒绝了我的建议。我很尊重他的选择,也为他进行了分析,告诉他跨校、跨专业考研要付出很多努力,请他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并祝他成功。我告诉他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决定行动,眼下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希望他能合理安排生活。
辅导员与咨询师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上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对放弃他人帮助的处理
在小林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给他推荐了一份编辑的工作,希望他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并再次备考研究生。几天后他给我留下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想去闯一闯、拼一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我很欣赏他的进取心,也敬佩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他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保险销售行业,但这意味着他的生活会有很多奔波。他在信中说:“我知道销售行业不好做,保险销售更难做,我打算给自己两年的时间,专心、踏实地去做,我还年轻,我不需要稳定,我想冒这个风险!”
他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时间。编辑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每天需要坐班,使他不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复习。保险销售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即使是工作日也可以上午接待客户,下午在家专心备考。另一方面是自尊心。这份工作是我给他推荐的,他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如果做不好或者不认真完成便辜负了我的期望。换份工作可以让他真正转变成自己对自己负责。
家庭困难学生的追梦之路比一般同学要难得多,也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辅导员的深度辅导给了学生温暖、尊重与支持。
通过我和小林的多次交流,我认为他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懂得客观地确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制订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小林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虽然考研用了三年的时间,但他在这三年里同样收获了工作经验和意志上的磨炼,他成长了。
四、结果与思考
我在小林放弃申请助学金、放弃研究生免试资格、放弃我给他推荐的工作这三件事上,都曾为他提供了帮助。作为辅导员,我希望他能得到助学金安心学习,可以免试到本学院攻读研究生以及在考研失利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却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初衷。通过我和他交流与共同分析,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提高,当然仍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性格、目标和行动是相互作用的。小林的家庭背景让他性格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比其他同学更早地懂得承担责任,希望长大成人的自己能分担家庭的负担。他又不愿意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甚至迫切地期望通过辛勤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申请助学金。
性格决定命运,目标决定人性。性格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进而影响人的目标和行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发展目标往往需要考虑个性和能力特征。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倾向于从事有规律、稳定、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外向的人适合从事与人交流的工作。小林的性格让他事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他连续坚持三年考研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免试读研最省时省力,但对小林来说,这和他的兴趣及职业规划不完全吻合。他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虽然和我预想的不相同,甚至会被大家看成绕弯路,但无论如何他如愿考上了研究生。
职业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人—岗匹配;二是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制订出今后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是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五个问题展开,其间会有一些冲突,特别是在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权衡,最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中挖掘最佳的自我,寻找最合适的岗位。小林选择不去编辑部而投身销售业,说明他侧重于最终的职业目标,其他因素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与小林的性格又密不可分。
五、点评
职业决策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是否符合个人特质、是否可以照顾家庭、职业的发展空间、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对个体而言,因为生长环境和对职业的预期不同,个体就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念以及对不同观念的重要性排序,而每一组职业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每一次观念重要性的排序都有个体结合实际的独特考虑和合理性。
家庭困难的同学更早懂得承担责任,希望通过努力分担家庭的负担。勤奋、刻苦、坚持、忍耐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同时,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不安全感,人格上有力求完美和偏执的一面。性格内向的同学的内心活动可能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更多的交流和理解。
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一些人生选择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允许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与学生多次交谈后更加理解学生为何那么看重经济因素和学历因素,这背后都是学生对家庭的爱。所以学生坚持走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辅导员也没有责怪,而是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职业选择,支持学生。在职业发展辅导工作中,教师确实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
(案例撰写:魏炜点评:胡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