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10强民营影视 > 三新画面缔造的国产电影奇迹与营销策略(第2页)

三新画面缔造的国产电影奇迹与营销策略(第2页)

2。话题造势,欲擒故纵

作为营销手段之一,《山楂树之恋》拍摄期间的“选角话题”,也营造得相当成功。张艺谋在剧组花絮中一句“‘90后’没有清纯美女”的玩笑话,引起舆论热议。为了挑选符合影片描述的女主角形象,《山楂树之恋》导演组兵分六路,跑遍北电、中戏、传媒大学等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选角,过眼的女孩儿数以万计,从而使社会关注度迅速提升,观众都想看看张艺谋眼中的清纯到底是什么模样。

千挑万选,女主角最终锁定河北某高中的17岁女生周冬雨。但剧组并没有大肆宣传,趁热打铁,一路造势,而是不动声色地开机拍片。就连最爱宣传的张伟平也一反常态地静默,封锁影片一切信息。结果,某媒体记者偷拍到的女主角静秋的照片,在国内的网站挂了十几天的头条,就连欧洲的报纸都有转载。张伟平笑着说:“焖着不等于让肉烂在锅里,营销的第一步已经起作用了。”

张伟平知道电影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明星,明星的表演还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导演的品牌,电影需要和观众互动,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文艺片需要用文艺的姿态来宣传,保持“安静”,欲擒故纵。这一点,他在运作《千里走单骑》时就已经很有经验了。

3。借势营销,影片先行

2010年7月下旬,一直低调躲避媒体的《山楂树之恋》剧组,突然宣布影片将于9月16日全国上映,让同档期许多电影都大吃一惊。就连原定于9月21日上映的进口大片《盗梦空间》也将档期改在了9月2日。其实张伟平要聚集的是人气,影片9月中旬上映,真正关注的是“十一”档期。

紧接着,片方公布影片海报,男女主角惊艳亮相,社会反响强烈。张伟平依旧按兵不动。

8月下旬,一则“张艺谋为求票房先买月饼”的消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电影上映正值中秋,配合电影宣传,张伟平联合老字号餐饮企业,推出绝迹多年的山楂馅月饼,定价268元一盒,限量30000套很快全部售罄。相比**裸的植入式营销,山楂月饼既合情又应景,张伟平为电影营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舆论一片哗然,拍案叫绝。此外,影片公映后期《山楂树之恋》还推出了一些电影衍生品,如山楂版饰物等。

9月初,一贯在影片上映前先播片花的新画面继续不按常理出牌。这次他们选择“影片先行”,带着拷贝直接到了一线城市给影评人和媒体放映。对此,张伟平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做商业片,营销方式上是先看“嫁妆”,媒体想看新娘也只能等到上映,首映式都是只放花絮,因为从制片人角度,不希望大家看到太多毛病;以前看的都是“嫁妆”,都是“花轿”,这次改看“新娘子”。他自信地说:“因为咱这个新娘子不怕看。”

10月,出演《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角窦骁、周冬雨签约新画面,成为新画面旗下首批艺人。事实证明张伟平的营销策略又一次获胜。《山楂树之恋》在不到10天时间里,斩获8300万元票房,未到月底就轻松过亿元,创十年来文艺片票房新高。近年来内地、港、台导演,都在不断地探索文艺片生存的可能,从李连杰主演的《海洋天堂》,到集结众明星的《月满轩尼诗》,都没有能够拯救文艺片市场,这方面来看,《山楂树之恋》的成功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新画面公司之前运作的张艺谋文艺片如《一个都不能少》、《千里走单骑》等都表现不俗,前者是中华院线统一运作的年度票房冠军,后者在丽江四方街上长达7小时的亲民首映,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佩服张伟平过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深刻道理。

讲述20世纪70年代爱情故事的《山楂树之恋》,上映以来,除中老年观众外,年轻观众也很多,“老少通吃”,盛况空前。张伟平称:“对这个票房成绩,我和艺谋都很满意。有媒体将《山楂树之恋》列为中秋档票房亚军,冠军是《盗梦空间》。这样一部文艺片没打过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盗梦空间》,是情理之中的。……只要做得用心、做得好,一样可以得到观众认可。”[8]

(三)张伟平的营销观众学

作为民营电影公司的代表,新画面的电影运作一直“不走寻常路”,一路辉煌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运作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场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二张”组合能够活跃影坛十余年,很重要的原因是两人对“观众”的重视。“曾几何时,人们去电影院是为了看外国大片,是《英雄》把人们请进了电影院,后来张伟平和电影界中的其他同行继续努力,促使人们形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这证明他抓住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并有了对消费主义的深刻理解。”[9]

张伟平说,运作电影的领域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你一脚踩空就消失了,“分分钟”的事情,很残酷。出于竞争的激烈,他也开始参与一些电影的项目和决定。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加入周杰伦就是张伟平的意思。事后也证明,要是没有周杰伦的明星元素,该片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就不会立于不败之地。而在《三枪拍案惊奇》中加入喜剧元素,同样是张伟平的点子。

张伟平觉得电影一定要与时俱进,电影不能纯艺术,否则就会脱离大众,失去生命力。“电影一定是为大众服务的,作为导演,你就不能太讲究,不能老觉得自己比观众高多少,聪明多少。不是的,你首先要心里装着观众。”[10]所以在拍摄《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他向张艺谋说出自己的建议:“以后要调整对象,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的片子是给观众拍的还是给专家拍的。”张伟平回忆:“我们最后达成共识,我们需要观众的支持,需要票房。所以到《英雄》和《十面埋伏》时,我们调整了。”

拒绝人云亦云,是张伟平的一种市场把握。他知道,这个市场,导演决定不了,制片人决定不了,专家更决定不了,唯一的决定权在观众手中。对于怎样把握观众的需求,张伟平说:“我觉得作为制片人,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来感受这个市场。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的标准不是评委定的,也不是在哪个电影节上得大奖,就把它定位为好电影。真正好电影的评判权还在观众手里。”[11]也许正是这种尊重观众的电影理念和正确把握观众心理的营销态度,才让张伟平和他的新画面以市场相激,主动、积极地做选择。

[1]表格中材料主要引自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2]徐巍:《英雄“末路”还是“绝处逢生”——影片〈英雄〉对于中国电影的启示》,《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

[3]同上。

[4]徐巍:《英雄“末路”还是“绝处逢生”——影片〈英雄〉对于中国电影的启示》,《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

[5]龚蓓:《电影营销时代中张艺谋的开拓意义》,《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

[6]张凌凌:《张艺谋、张伟平谈中国电影:跟房地产没什么两样》,《新周刊》2010年10月21日。

[7]同上。

[8]卫昕:《〈山楂树之恋〉票房创十年文艺片之最》,《成都日报》2010年9月26日。

[9]吕凤霞:《张伟平:我只做张艺谋》,《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期。

[10]张暄:《张伟平再谈大师说我不预测〈山楂树之恋〉票房》,《新京报》2010年8月19日。

[11]张凌凌:《张艺谋、张伟平谈中国电影:跟房地产没什么两样》,《新周刊》2010年10月21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