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10强民营影视 > 二华谊兄弟的发展战略与布局(第1页)

二华谊兄弟的发展战略与布局(第1页)

二、华谊兄弟的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华谊兄弟的融资渠道拓展——多轮私募股权融资

2009年9月,华谊兄弟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进入创业板,10月正式上市交易。十余年的成长历程中,华谊兄弟在投融资方面不断积极探索,并取得不断的突破与丰厚的经验。从联合投资到银行无担保授信贷款,再到上市融资,华谊兄弟融资渠道的变化多样解决了自身的发展瓶颈。华谊兄弟公司的成功上市,表明华谊兄弟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获得了市场肯定。

作为国内涵盖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项领域的传媒企业,华谊兄弟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电影、电视剧与艺人经纪方面均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

华谊兄弟如何保证充沛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其资本运作的神话?其主要融资手段有哪些?应该说,华谊兄弟曾经在资本市场进行过多轮募股融资,这些融资为华谊兄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1。引入太合地产,融资扩张

在世纪之交,王氏兄弟碰到了资金瓶颈。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让其认识到扩大经营规模和投资比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却又囊中羞涩,受困于资金的不足。这时候王中军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太合控股集团的董事长王伟。

出于对跑车的共同兴趣,王中军早年偶然结识了王伟。太合集团的主业是金融和地产,拥有绝对充足的资金。通过王中军的游说,王伟当下拍板决定入股华谊兄弟,在影视业小试牛刀。2000年3月,太合集团和华谊兄弟各投入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值扩股,将公司更名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总资产5000万元。在成立之初,王氏兄弟和太合集团各持有50%的股份。在合约中双方约定,太合只作为财务投资者,王氏兄弟可在适当的时机收回股权。

在这一年时间中,有了太合的入股与充沛资金做后盾,王氏兄弟投资、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获得了绝佳的票房和口碑,这给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使得华谊兄弟名利双收。

2001年,时机成熟,王氏兄弟从太合集团处回购了5%的股份,所占的股份由50%变成55%,掌握了公司的控股权和决策权。在此之后华谊兄弟公司延续这一模式,不断私募股权,吸引大量投资者的股权投资,以满足资金需求,进行企业扩张。在这期间,华谊兄弟一直保持自己所占的股份比例大于50%,这样便掌握了对公司绝对的控制权和决策权。

到了2004年,华谊兄弟在票房上的收入占全国票房的比重上升,成为民营影视公司名副其实的领军人。

2。回购太合,引进TOM

在经营的同时,王氏兄弟也不忘记把眼光投向远方。王中军在寻求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入股合作。

2004年年底,TOM公司入股华谊兄弟。这是华谊兄弟的第二次私募。这次私募中,首先华谊兄弟以7500万元——溢价3倍的价格——回购了太合集团掌握的45%股权。这个举措宣告太合集团正式以300%的回报退出华谊兄弟公司,华谊兄弟成了100%的控股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也随即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在这之后,王氏兄弟与TOM集团达成协议,由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一半用于购买华谊兄弟的股权,另外一半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

在这同时,华谊兄弟又对自己手中73%的股份进行处理,以7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总股份比例的3%给了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这样,华谊兄弟还是以70%的股权比例牢牢地控制住了公司的命脉。这轮私募,让王中军与王中磊兄弟获得了885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除购买太合股份的7500万元外,剩余1300多万元。同时,他们持有的股份也由55%上升至70%。

这次私募,对于华谊兄弟来讲,除了融资以外,更多的是完善了华谊兄弟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且提高了王氏兄弟的控股比例。

3。马云入股,回购TOM

2005年,TOM集团本身的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急于将手中华谊兄弟的股权套现。在与王氏兄弟洽谈后,王氏兄弟考虑到,如果回购27%的TOM股份,将使得公司的股权过于密集,这不利于公司的股权运作。

由于电影《天下无贼》的火爆,马云曾经以当时推广的淘宝网与华谊兄弟展开合作,淘宝网和支付宝推出借《天下无贼》故事改写的系列广告。由于这样一层合作背景,加上阿里巴巴的火爆,王中军与马云一拍即合,马云立刻决定接收TOM的股权。

最终,TOM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20%股权,马云接手15%、王氏兄弟回购5%。TOM集团所持的股份变为总股份的7%。同时,王氏兄弟从“信中利”手中回购了2%的股权。经过这轮私募,华谊兄弟的股权结构更为多样。其中,王氏兄弟的股权由原先的70%上升为77%,掌握名副其实的控股权。马云旗下的中国雅虎公司占总股份的15%,位居第二。TOM公司与信中利分别以7%和1%位居其末。

4。引入分众,为IPO铺路

IPO是英文单词InitialPubligs的缩写,翻译为“首次公开募股”,意味着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如果顺利,便可享受到IPO带来的迅速集资、流动性好、树立名声等优势,但如果控制不当,则会带来压力并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华谊兄弟一直在为日后的IPO做准备。2007年,华谊兄弟展开新一轮的私募。以分众传媒为代表,其联合多家投资公司,向华谊兄弟注资2000万美元。这次交易并未公布2000万美元的注资所带来的股权比例的变化。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王氏兄弟紧紧地将超过50%的股权掌握在手,以此获得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和话语权。

对于引进分众传媒,王中军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首先,分众传媒在业界的地位较高,有着丰富的媒体整合经验;此外,分众传媒在国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它在纳斯达克已经获得外国投资者的认可,可以为华谊兄弟带来更多的资金与机会,它的加盟可以扫清华谊兄弟在海外上市时投资者的顾虑。华谊兄弟在三度私募股权中,采用国际流行的“股权融资+股权回购”模式,公司先从原股东手中溢价回购股权,再向新投资者出售股权进行融资。这样不仅保全了华谊兄弟的话语权地位,更完善了资金结构,确保强化了外部资金的流动性。不难看出,华谊兄弟在融资上采取的资本策略大体为:华谊兄弟牢牢地掌握超过50%的股份,以此来获得对公司绝对的控制;华谊兄弟有进有退,不断引入新的资金,并通过回购等方式令其合作者全身而退,在业内树立良好口碑的同时,还完善了自身的资本结构;另外,每次融资,给华谊兄弟带来资本收益的同时,华谊兄弟的股权比例还会有所增加——有赚无赔,巩固并强化了自身的控股地位;最重要的是,在资本结构变化的同时,华谊兄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业绩并以稳定的趋势不断增长,这使得资金的投入与收益得到良好的流通和平衡。

(二)全方位出击——打造完备的产业链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电影的职能与属性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国家政策的扶持让中国的电影年产量日益提高。但是仔细看,每年生产的几百部电影中,只有少部分获得盈利,其他电影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与观众见面。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由原先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真正地走入了市场化的运作之路。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中,影院是销售的终端,票房是一部电影价值的终极体现。

一般来说,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统计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办公室,以此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影片的总票房数据中,首先要支付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剩余的91。7%作为可分账票房。在这91。7%中,电影院和院线一般会扣除其中的50%-60%,剩余的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发行方一般在可分账票房中提取2%-6%作为发行代理费。这样来看,最终回到制片方(投资方)手中的分账比例约为票房总量的13。也就是说,对于一家电影投资制作公司来讲,一般只有票房收入达到投资金额的三倍以上,才有可能获得盈利。即对于一部投资1000万元制作的电影,票房只有突破3000万元才有可能获得盈利。

通过电影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和多方合作的生产关系可以看出,纯粹投资电影而不去运营、宣发以及经营电影院,将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投资制作一部电影的盈利,再多也只是一时的收入,不能长期支撑。扩大再生产不仅需要扩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和利润收益,更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外部环境,一个成熟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对于一个想真正走在产业的金字塔顶的企业来讲,完善产业链是必要且首要的工作。在电影的营销时代,只有打造制、发、放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才有可能以最低的风险得到最高的收入。

在进行融资募股的同时,王中军意识到了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性。在衡量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后,华谊公司在经营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始构建产业链,企图通过构建打造一个真正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娱乐王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