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民营电影公司排名 > 一华谊兄弟公司的成长(第2页)

一华谊兄弟公司的成长(第2页)

冯小刚从此成了华谊兄弟主要的市场品牌。《没完没了》票房3300万元,是当年冠军;后来连续几部大片都在票房榜单上名列前茅,《手机》5400万元,《集结号》2。7亿元;《非诚勿扰》3。6亿元,《非诚勿扰2》4。8亿元,《唐山大地震》6。7亿元……到2013年的《私人订制》,虽似不如华谊兄弟及冯小刚的市场预期,但票房仍然超过了7亿元。

2。明星效应

华谊的明星意识在最初开始投拍电影时便显现出来。在陈凯歌导演《荆轲刺秦王》的后期制作阶段,由于影片出现了资金困难,王中军便投入200万美元,和北大华亿一起成为该片大陆版权的所有者。华谊兄弟的这个举动是考虑到以陈凯歌、巩俐、张丰毅等人的影响力可以使这部影片在发行中获得很多广告赞助和贴片广告收入,即借助明星影响力获得回报。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时,华谊兄弟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共同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合作拍摄了国庆献礼片《我的1919》,获得了当年的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赚钱,但是王中军却与陈道明、许晴、黄健中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举措为其后来的明星路径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明星制的探索与成功是华谊兄弟高速发展期的一个标志。

华谊兄弟作为一个强大的影视集团,有着完备的子公司,其经纪公司先后签约了上百位艺人。同时,华谊兄弟依托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培养和推出自己的明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赚钱的明星经纪公司之一。这个明星经纪公司也和其制片、发行部门联合,利用明星效应,提供票房保证。

3。工作室制度

王中军曾在采访中说过,他在投资电影前并不懂得如何制作电影,但他知道管理与经营,更知道如何善用人才。与冯小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就是一个证明。冯小刚在华谊兄弟公司建立了工作室,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信任和尊重,最终使得华谊兄弟连续多年刷新电影的票房纪录。

除冯小刚外,华谊公司还先后和许多知名导演合作,如张纪中、路学长、陆川等,并为他们建立了工作室。

这种工作室模式使华谊兄弟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走在了时代前列。这种模式既充分保证了在创作中以导演为主导,使导演能够拥有较为固定的创作团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考和制作。同时,工作室纳入到华谊旗下,能得到更具市场眼光的专家把关,使投入拍摄的电影具备高票房元素,让导演在创作中获得充裕的资金、信任和市场实现的可能性,可谓一举多得。

(四)成熟期:与国际接轨

1。影片制作发行国际化

华谊的掌舵人王中军的留洋经历使得华谊兄弟在涉足电影之后有着强烈的国际化意识。2001年的《大腕》让王中军开始筹划华谊兄弟的国际化之路。

在制作《大腕》之前,王中军研究了《卧虎藏龙》合作的得失。当时《卧虎藏龙》中方合作者没有参与海外市场的发行和分成,影片全球票房达2。13亿美元,实际回报超过投资的10倍,但在中国市场表现一般,中方合作方因此亏了400多万元。这样的教训让华谊兄弟有了警醒的例子。《大腕》开始尝试中外合拍片由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合拍片里中方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账的被动情形,具有探索和先行者的意义。

华谊与哥伦比亚公司采取全球分账的合作方式在中国还是头一次。在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合投拍《大腕》时,公司牢牢坚持中方占主导地位的原则。由此哥伦比亚公司仅作为投资人,拍摄方案、细节都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主,影片的制作、价格、周期等基本都由中方决定,美方员工和助理等在拍摄期间归中方管理。

这部影片为华谊获得了较大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华谊从合作中学习到哥伦比亚公司全球现代制片及发行的手段、成熟的预算模式等。

2000年之后,内地和香港签订CEPA协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政府对合拍电影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内地巨大的观影市场,使得合拍片的数量陡增。而华谊对合拍模式的驾轻就熟,加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中国香港以及国外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与其合作,在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发展普遍趋势的当下,华谊在市场竞争中更加稳固了地位。

2。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国际化

娱乐产业公司的上市无疑会增大其影响力。无论中影、上影这样的国有集团,还是像华谊兄弟、博纳这样的民营公司,都把上市放在了自己的日程表上。2009年9月27日,创业板发审委获准华谊入会,意味着华谊兄弟全面上市的步伐逼近。

2009年9月17日创业板首次发审会开始以来,创业板有20余家公司顺利过会,只有2家公司被否决。28家创业板公司中最具“明星”相的便是华谊兄弟公司。华谊兄弟正处于盈利爆发期,虽然2009年公司预期盈利不足1亿元,但华谊兄弟卖点不是影视利润,更重要的是产业创新和经营模式,即“明星投资家+明星艺术家=明星制造”。

在华谊兄弟建立之初,出资方和实际控制人互为亲戚。这种投资情况及管理方式从2005年9月起开始改变。华谊兄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入股一马当先。2007年11月19日,公司大股东开始将股权转让给部分公司人员,包括冯小刚、张纪中、李冰冰等人。2008年2月,华谊兄弟增资扩股,黄晓明、张涵予等在内的50余人得到股份。在经过这样的扩资转股后,华谊兄弟的注册资本从500万元上升至1。26亿元。华谊兄弟还规定,员工或明星在离开公司后,需要转让股权。这种方式既打破了传统的家族企业的经营局限,又在扩容的过程中笼络了大量明星。

华谊兄弟与国际大传媒集团、娱乐集团接轨的股权架构方式,代表着中国娱乐产业正在向好莱坞看齐。它改变了中国演艺文化的传统,把影视艺术经营从商业运作层面提升到了资本运作层面。华谊模式让工作人员、明星成为股东,以股权文化管理公司,令艺术家身价“体现为公司股价”,将市场的热情转化为上升的股价,其远见卓识使之在资本运作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1]王中军、司若:《十年,“华谊兄弟”走进了资本市场》,《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