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电视名牌栏目 > 本土化的亲子互动真人秀(第2页)

本土化的亲子互动真人秀(第2页)

“呼啦”是湖南卫视联合上海宏蝠网络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一款手机应用客户端。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参与节目互动,如在湖南卫视的另一档节目《我是歌手》总决赛中,节目组通过“呼啦”客户端在参与互动的观众中选出3000名幸运观众参加总决赛的现场直播。2013年10月8日,湖南卫视再次整合万达院线,通过“呼啦”客户端集齐50枚“呼啦元”的父子(女)或者在“呼啦”上上传爸爸与孩子的亲子照的观众就有机会获得“爸爸去哪儿首映礼”的入场券,就有机会在首映礼当天到电影院里坐在大荧幕前观看首映并且现场与五对明星父子(女)进行互动。[2]湖南卫视第一次将电视荧幕、视频网站、手机终端和院线银幕四大传播渠道整合到一起,开国内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之先河。这在增加收视率、扩大节目影响力和提高电视节目产业化水平上有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社会影响

以上我们从传播方式与路径层面分析了《爸爸去哪儿》热播的原因。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爸爸去哪儿》离不开节目组的精心制作和传播策划。此外,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节目热播的重要原因。传播学中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理论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往往通过一个“意见领袖”传播给一般受众,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模式。现代电视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意见领袖”。在当代中国社会,“80后”“90后”逐渐为人父母,新一代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处理亲子关系、实施亲子教育的“示范模板”。《爸爸去哪儿》中的几对明星父子(女)恰好充当了这种示范模板,也就是“意见领袖”的作用,尤其是父爱教育。节目组选出的几位爸爸都是形象积极向上、口碑俱佳的明星,他们的形象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亲和力,观众更容易将他们的亲子教育方式融入自己的亲子教育中。节目制作人谢涤葵在采访中表示父亲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爸爸去哪儿》第一次从父亲的角度去解读亲子教育,凸显父亲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新生代父母来说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营造快乐的亲子关系”[3]。这也是《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对受众最重要的影响。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节目也产生了附加的社会影响。例如,此节目第一季第一期录制的地点北京灵水村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超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几位明星爸爸的子女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星二代”等。

四、阐述与评价

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牢牢抓住了真人秀节目的本质特点,以人为核心,以真为特色,以秀为手段,结合当下社会亲子与育儿的热点话题,在目前国内综艺节目日趋同质化的环境中一炮而红。另外,节目制作者用心良苦的制作态度和独辟蹊径的宣传方式,也是《爸爸去哪儿》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一档真人秀节目承载过多的“教育”因素,但是《爸爸去哪儿》却在无形中承载了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几位爸爸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为培养良好亲子关系所做的努力让观众们能够受到启发。尤其是对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年轻观众来说,上一代父母的教育和沟通方式难免与时代有所脱节,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意见领袖”来完成自己对下一代的亲子教育。而《爸爸去哪儿》所倡导的父爱教育,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疏离这一现象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这是这一节目在娱乐功能之外所承载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功能。

意料之中,《爸爸去哪儿》播出后,中国电视屏幕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各种以亲子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国内电视节目的模仿能力是毫无疑问的,但创新能力的薄弱也是有目共睹的。《爸爸去哪儿》尽管引进自韩国,但是能够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也是因为其经过了合理的本土化。如何继续保持关注度,是《爸爸去哪儿》应该考虑的。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爸爸去哪儿》值得注意和改进之处。第一,保持现有的制作水平,后续节目在嘉宾选择、节目制作和宣传推广上必须走精品化路线。由于网络的发展,国内观众观看制作精良的欧美日韩综艺节目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观众的审美要求逐渐提高。保持精良的制作水平,是节目组在面对国内外同类型电视节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二,进一步本土化改造,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听取观众的意见。《爸爸去哪儿》摆脱了韩国原版节目过于平淡和生活化的特点,通过“添油加醋”地增加戏剧化情节来适应国内观众的口味。但是众口难调,有人偏爱戏剧化,有人偏爱生活化,节目组能做的就是不断听取观众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节目。第三,坚持节目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发挥节目教育引导功能。不能为了收视率而落入造假和做作的俗套,尤其对真人秀节目而言,观众的收视期待是真实的情感体验。节目组必须牢牢秉持发挥“正能量”的节目理念,提升节目品位和社会意义,这样才有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五、阅读延伸

[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钟新,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

[3]陆地,陈思。中国电视,你去哪儿——《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3(12)。

[4]高琼。《爸爸去哪儿》节目形态浅析[J]。视听,2013(12)。

[5]郭媛。《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4(2)。

[6]梁湘梓。亲子类节目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基于《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3(12)。

[7]万婧。从“平民偶像”到“偶像平民”: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解读——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6)。

[8]萨其尔。《爸爸去哪儿》: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J]。视听,2013(12)。

[9]张鑫扬。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柳志鹏。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研究——基于发展传播学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时天琦,孙宜君)

[1]庄序芃。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11):10-11。

[2]参见腾讯娱乐。《爸爸去哪儿》首映礼四屏联动呼啦互动升级[EBOL]。[2013-09-30]。http:ent。qq。a20130930013648。htm。

[3]搜狐娱乐。芒果台第四季关爱亲子《爸爸去哪儿》温情发声[EBOL]。[2013-09-03]。http:yule。sohu。20130903n385742911。shtml。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