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的《首席夜话》中,乐嘉在主持的过程中话虽并不多,但是表现得很机智,风趣得体,恰如其分地带领观众渐入佳境却不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改版后的《首席夜话》主要社会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三种独特的“谈话场”,开创国内谈话节目新模式
(1)“轻松夜话场”。乐嘉以“真本色”谈话方式对话公众人物,个性化的节目设计营造轻松话语场,使被访嘉宾自然吐露“真性情”,展现人生“真感悟”。这一点在《崔健:我的变与不变》这期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久未出现在电视观众视野中的“摇滚教父”崔健一直给人以狂傲不羁的印象。乐嘉在开场的快问快答环节就成功地打开了崔健的话匣子,展现了其犀利机智的主持风格。整期节目现场气氛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就连一同来节目做客的崔健好友程琳都表示:“崔健从没有在访谈节目上说过这么多话。”
(2)“亲情夜话场”。每期节目力邀公众人物及其最亲近的人,现场进行亲情对话,妙语连珠中更显温暖话语场。在录制《王刚·痴顽人生》那期节目的过程中,节目组不断穿插王刚对其小儿子进行教育的幸福话题及其好友张铁林对他全方位的评价和调侃。
(3)“犀利夜话场”。节目独特设计“金字塔”提问方式,设置“快问快答”“现场调查”“来者何人”“终极问答”四个提问环节,层层递进;另设“对话团”,代表观众不断犀利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公众人物内心世界。在访问《甄嬛传》的总导演郑晓龙的那期节目中,一个原本低调谦和的人,却被乐嘉“逼”出了各种犀利。访问郑晓龙的那期节目,通过四层“金字塔”展现了嘉宾与作品的不同“面”。第一层是快问·郑晓龙,通过三分钟的快问快答建立起节目的紧凑感。第二层是识人·郑晓龙,针对嘉宾提出的2至3个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第三层是青年考场,结合嘉宾特点,就当代青年的一些疑问集中问答。问题的答案都是来自“数字100调查”的调查数据,增进嘉宾与青年人之间的互相了解。第四层是细节·郑晓龙,这层会提炼出嘉宾的一个成功要素,进而抛出终极问题。
2。实施个性化传播策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克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传播,是目前中国各类电视节目实现长盛不衰的首要目标。个性化是优化传播的手段,而非目的。但是,个性化的主持人无疑会对电视节目的传播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认识及表达方面的个性在传播中的融合便是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独到的见解和独具特色的表达等方面。
应该说《首席夜话》改版前后的两位主持人各有千秋,为成功实现节目的个性化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撒贝宁作为中央电视台青年主持人的代表之一,最早是在1999年开始主持《今日说法》,一直以严肃镇定的形象示人。但是,作为新生代的主持人,其多面性是可被挖掘的。加盟《首席夜话》后,他一改往日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颇受好评。而随后接棒的乐嘉,却因其非专业主持人出身的背景和撒贝宁先入为主的形象一开始颇受争议。
也正因为乐嘉没有正统的“主持范”,节目才会略显随性,却又不乏犀利的话锋和强大的气场。在2013年9月的一期节目中,面对气场强大的主持界前辈王刚,乐嘉主动出击,发挥他的性格色彩分析专长,对被称为“黄金铁三角”的王刚、张国立、张铁林进行了点评:“张国立是相对来讲很明显的大黄色,黄色是掌控、推动、有目标,这是属于完全以工作和事业为导向。你不说他,他自己也像推土机一样。铁林属于典型的大红色,红的情绪外露。他不喜欢和人发生冲突,只要一感觉到别人硬,铁林就有一个特点,马上就会哈哈哈。”对于压轴的王刚,乐嘉犀利剖析:“你是属于两个的结合,红加黄,但是主要还是以红为主,黄为辅。”他进一步揭晓:“我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看过你的书,我知道你在很多时候发脾气的特点,我们的风格是比较接近的。”
四、阐述与评价
电视谈话节目要想保持高收视的良好势头,除了找准话题、深挖内涵和节目包装之外,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节目的品位,保持节目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势。《首席夜话》从2011年8月开播到2013年3月改版,应该说从内部的节目策划制作到外在的舞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变中求新,节目质量也在一次次的雕琢中越发精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内容策划和嘉宾选择上,改版后的《首席夜话》会邀请时下关注度较高的影视文化界名人做客节目。对影视文化的侧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观众的关注度,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但是不免有迎合公众口味的嫌疑,而缺少一种文化引领的作用。《首席夜话》的发展还应遵循“文化”基础上谈话节目的定位,避免过分娱乐化的倾向,这样才能在高端深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互动平台的选择上,《首席夜话》采用所谓媒介融合形势下的新型录制方式,力求紧密联合新媒体,让场内场外观众实时汇聚《首席夜话》传播平台。遗憾的是,我们发现节目场内外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交流。每期节目播出,我们都会看到电视屏幕下方打出的微博互动的提醒条,却从未在节目中看到主持人实时与微博、微信的网友进行互动。虽然主持人抛给嘉宾的话题比较犀利,但难免让观众产生事先对好台本的猜想。作为录播节目,也应兼顾到不可知性对观众的吸引力,所以在事先策划好的环节中加入微博、微信网友的问题和讨论,会给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无论是观众对节目的微博关注度,还是节目自身发表的微博数量及网友的评论次数都很难达到预期,可以说节目录制要实现媒介真正融合的道路还比较漫长。
此外,《首席夜话》还要克服一般访谈节目都会出现的问题。访谈节目都各有卖点,但访谈的基本思路类似,通常都是请明星畅谈成长经历以及生活感悟。明星们的成长大多暴露在观众眼皮底下,基本成长经历都差不多。例如,在《王刚·痴顽人生》这期节目中,王刚就提到自己上小学时写信给毛主席,并收到党中央回信的特殊经历。而早在2010年,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和北京卫视播出的《五星夜话》等各大节目采访王刚时,都有提及此事。现在明星访谈节目“炒冷饭”的太多,应当讲究节目时效性和新闻性,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去访谈,才会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五、阅读延伸
[1]温璐,许心怡。央视《首席夜话》乐嘉任主持内因:主要是他话锋犀利[EBOL]。[2013-01-16]。http:culture。people。。20130106c22219-20221060。html。
[2]腾讯娱乐。《首席夜话》乐嘉点评王刚色彩性格自认像王刚[EBOL]。[2013-09-27]。http:ent。qq。a20130927012582。htm。
[3]佟婷。关于谈话类节目的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00(4)。
[4]李和平,钟兰辉。浅析“谈话场”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价值[J]。今传媒,2012(2)。
[5]杨洪涛。浅议夜间谈话节目的四种意识——以湖南卫视《零点锋云》为例[J]。中国电视,2012(3)。
[6]丁红。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杨云。电视谈话类节目及其传播意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8]王博。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品牌化[J]。新闻传播,2010(7)。
[9]宋利辉。当前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5(9)。
[10]张乐萍。浅析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对话[J]。新闻传播,2014(2)。
(王雅,孙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