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央视名牌节目 > 知识予博彩开心加益智(第2页)

知识予博彩开心加益智(第2页)

然而,从2009年改版到2013年1月停播这段时间,《开心辞典》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开心辞典》官方微博反响平淡,网友几乎不再关注其状况,网上的视频网站点击率、评论次数等均很低。有人认为王小丫的主持风格过时,刻板的央视风格已无法适应当今娱乐化的传媒环境。虽然王小丫之后也对其主持风格进行了改动,但这并不是节目收视持续下滑的关键所在。伴随电视节目市场的日新月异,该节目形式缺乏创新,且不断受到观众的质疑。以“开心学国学”为例,号召国人学国学本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开心辞典》却从选手征募开始便惹来一片争议。据称,经过比赛最终胜出的前九名选手均能获得北京大学国学班免面试免费入学两年奖励,经考试合格后,还可获得学位。这个事件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场闹剧,引发了观众对节目蔑视国学的激烈争议。

四、阐述与评价

作为一档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在其开播后不久便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其收视率一直位居央视各类节目的前列。据有关人士调查分析,在共同观看的电视节目中,以新闻性节目和娱乐益智类的节目为主。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收视率平均达到30%以上;益智类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等节目的最高收视率超过10%。之所以获得如此佳绩,是因为此类节目保持了较高的节目品质,老少皆宜,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名牌节目,在家庭成员共同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成为首选。而且在《开心辞典》这个节目中,大家可以依靠自己的智力回答各式各样的问题,若回答正确更能获得丰厚的奖励。这种智力问答形式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的,直至现今,很多同类节目都是以其为借鉴发展起来的。虽然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成功之处仍然对当下的益智类节目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节目成功因素

(1)打温情牌。《开心辞典》在节目中对家庭亲情的关注,无疑是它不同于同类节目的独特追求。通过家庭代表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挑战智力、传播知识的现场答题比赛,表现出家庭共有的默契和亲情,展现出家庭和谐关系。

(2)主持人风格各异。从王小丫“主考官”形象的深入人心到李佳明颇好的观众缘,再到尼格买提的灵活机智,主持风格各异,使得节目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让主持人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增设参与嘉宾,提高节目亮点。该节目自开播起,目标受众就设定为普通百姓,选手亦来源于此,显示了大众化的节目要求。改版后,为增加亮点,邀请名人一起参与节目,以吸引观众眼球,借此掩饰和弥补该栏目渐趋渐远的观众缘。

(4)对抗模式丰富节目内容与形式。《开心辞典》采取选手与主持人对抗的模式,即选手跟电脑系统和主持人比赛;后邀请名人进行分组对决,即选手之间的比赛,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5)有效保证题库质量,丰富题目设置方式。《开心辞典》建立了严密高效的题目征集网络。对于征集到的题目,无论是来自大学、工厂,还是农村,无论是出自老人、学生,还是孩子,都会一一进行核实。核题是《开心辞典》最重要的一环。出题方式多样,包括视频资料、场外出题、现场道具等。

(6)借助媒介,实现互动。网络与电视紧密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场外互动环节上。这一环节的设置,增加了参与者和观众一起思考的时间,并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效果。

(7)注重公益性。《开心辞典》不仅是一档益智类答题节目,同时也是一档公益性节目。这主要体现在其梦想基金的设立上,参与嘉宾通过答题或角逐获得梦想基金,普通百姓完成家庭梦想,大众名人则会以个人名义将该基金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

2。节目不足之处

(1)虽然参赛者面向普通百姓,但打造的大众英雄也只是节目的陪衬。《开心辞典》强调从参与到收视完全面向普通百姓,参赛人数无限多,选手选拔机制更加科学公平。但参赛者从海选、复选直到进入最终的决赛,都已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最终是否能赢取奖品,也需凭借实力与运气,难度较大。改版后,节目更为注重对参赛者个人情况的宣传,增加节目噱头,吸引观众眼球。例如,《开心辞典》曾推出的高考专场节目,就被网友指责为策划痕迹较重,有提前告知题目答案或安排选手制造悬念的嫌疑。

(2)“家庭梦想”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独创的“家庭梦想”概念本是参赛者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望。节目初期,是否赢得奖品,对于参赛者来讲只是重在参与,得之亦好。之后,随着奖品的增加,植入广告的加入,梦想基金金额的提高,专门为赢取奖金而来者增多。这种功利化、投机性的现象势必也会冲击到节目本身“寓教于乐”的宗旨。

(3)节目形式没有突破,模式固定,缺乏深度。“主持人+参赛选手+观众”的固定模式长期不变,主持人风格特点不足,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都只是单纯的你问我答模式。就拿《开心辞典》推出的特别节目来说,仅是沿用了“开心”两字的品牌效应,节目定位不明确,主题形式繁杂。

然而,节目存在以上不足之处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该节目只是一味在模仿,而从来没有超越原型节目,这也是当前众多娱乐节目的通病。研究英国电视节目类型的专家——周康梁先生,在对众多的视频影像进行对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娱乐类节目太过于急功近利,缺乏深度和原创性。只是想借模仿其他国家的娱乐节目来赢得收视率,获得短暂的效益,在长时间的视觉审美疲劳下,人们便开始慢慢失去了继续关注的热情,节目最后就像《开心辞典》一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了。”[2]

就像周康梁先生所认为的,中国的娱乐类节目在整体上趋向于简单:为了炒作某个人、某个栏目,赢得收视率,将整个娱乐节目变成了快餐,对娱乐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没有一点中国的特色在里边,基本上都是用各种噱头去糊弄人。更为严重的是,利用中国观众不爱较真的特点,用假直播的形式骗取观众的真投票。当然,只有观众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不再去过分关注那些肤浅的甚至庸俗的节目内容时,中国的娱乐类节目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五、阅读延伸

[1]赵书勇。学者论道中国娱乐节目:因缺原创性显“急功近利”[EBOL]。[2010-10-31]。http:s。yl201010-312623627。shtml。

[2]袁爱清,查小红。从传播学视角探索娱乐化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以《开心辞典》改版为例[J]。传媒观察,2007(1)。

[3]马梅。打动人心方能永恒——《开心辞典》的成功之道解析[J]。中国电视,2005(3)。

[4]郑蔚,孙微。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与创新——兼评《开心辞典》[J]。现代传播,2002(3)。

[5]巫喜玲。用节目元素法探讨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以央视《幸运52》、《开心辞典》和《联合对抗》为例[J]。东南传播,2008(3)。

[6]黄艳。浅析益智类节目的形态变化——从《幸运52》到《一站到底》[J]。媒体时代,2012(9)。

[7]李云瑞。智力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对益智类电视节目的观察和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汪文斌。从《开心辞典》看益智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

(薄媛慧,吴竞韡)

[1]马梅。打动人心方能永恒——《开心辞典》的成功之道解析[J]。中国电视,2005(3):47-50。

[2]赵书勇。学者论道中国娱乐节目:因缺原创性显“急功近利”[EBOL]。[2010-10-31]。http:s。yl201010-312623627。shtml。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