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央视名牌节目 > 明星舞蹈竞技场(第2页)

明星舞蹈竞技场(第2页)

在直播过程中,腾讯视频第一时间将视频片段投放到娱乐频道进行推荐,并发送QQ弹窗向全国网友推送节目信息。以腾讯微博为主要社交阵地,联合QQ空间发布视频日志,一天就有数百万网友对其进行浏览。而获得QQ炫舞网络选拔的前两名玩家还能到《舞林大会》决赛现场与明星PK、共舞。

同时,腾讯视频对大赛进行点播式直播,腾讯微博引发网友互动。例如,在比赛结束的第一时间,安排了“#提问张一山#”微访谈,张一山在7分钟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回答了微博网友提出的14个问题。良好的互动促进了网友之间的交流,拉近了网友与明星间的距离。

所以说,新媒介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不仅促进了新兴媒介的发展,更成就了与新兴媒介紧密联系的传统媒介节目在传播路径上的优化。

三、主要社会影响

1。节目张扬时尚,顺应都市受众娱乐需求

该节目以国际化时尚标榜自己顺应受众娱乐与休闲的需求,使受众聚焦在光怪陆离的水晶灯下,沉浸在或热情奔放或轻柔舒心的音乐中,陶醉在明星选手华丽优雅的翩翩舞姿中,放松了在生活工作中紧绷的身心。另外,上海是时尚之都,于近现代沦为各国租界的历史以及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现实状况,使得上海拥有歌舞升平的传统印象。旗袍、妙龄女子、交际舞都是上海引以为豪的经典元素。因此,《舞林大会》这档节目能够大大符合上海观众的口味。

2。有别于大众选秀,多重环节增强看点

《舞林大会》作为明星舞蹈选秀节目,以高雅时尚的国标舞竞技为内容,不同于以唱歌为主的大众选秀节目,给受众留下了新鲜的印象。再则,与大众选秀不同,受众通过观看《舞林大会》,发现通常高高在上充满“神秘感”的明星为了在比赛中晋级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节目借助了明星的晕轮效应,将明星场外训练、台下等待、同伴点评等内容完整的播放。该节目的参赛明星都不是舞蹈专家,光鲜亮丽的明星在赛前也会付出辛苦和汗水,在被淘汰时也会留下伤心的眼泪黯然离场,为了晋级跟“毒舌”评委明枪暗箭,甚至撕破脸退赛。这些都是受众在往常的节目中所接触不到的内容。在节目中,观众的短信投票能够决定明星是否有机会参加复活赛。节目的这些安排不仅满足了受众对明星的“偷窥欲”;让受众通过比赛发现明星其实与普通人一样,会为了比赛费尽心机,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明星与受众的距离;更让明星的参赛命运一定程度上为受众所掌控,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满足感。此外,在节目的评委点评环节,犀利的评点语言,虽有争议但也吸引观众的兴趣。该节目中,明星选手在比赛中被“毒舌”评委骂哭骂跑的例子不在少数。“毒舌”评委的犀利点评也正是《舞林大会》的一大亮点之一。

正是这些特点与创新,给予了受众有趣、新鲜和满足偷窥欲的多重惊喜。《舞林大会》节目一经播出,迅速蹿红,在娱乐节目中独占鳌头,成了电视娱乐界的一枝独秀。《舞林大会》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掌握,也显示了节目编导的独具匠心。

四、阐述与评价

尽管在传播路径上,《舞林大会》独领**,顺应了目前大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电视—报刊—网络”三位一体的传播路径,更另辟蹊径与久游网这一游戏平台强强联合,实现受众资源优化整合,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仍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从内容上,平面与网站双平台的宣传推广,虽然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节目,但很多人是出于追星的目的或者看到网上的猎“艳”新闻而观看《舞林大会》的。虽然该节目在当时吸引了数千万的观众,但通常被认为高雅的国标舞却因各类媒体的“特色”炒作而格调大跌。这使人不禁思考现代社会的种种症状,即明星取代了模范,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代替了庄重。这也要求媒体在进行多渠道传播的同时,注重传播内容的社会影响,尽力做到“绿色”传播。

从形式上,明星PK所造成的社会效应本就不如大众选秀来得高涨。受众不会体验到跟随一个明星通过参加节目走向光辉大道的戏剧性与满足感。基于此,《舞林大会》节目组在比赛过程中增加了“表演嘉宾”这一环节,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参赛明星表演的过程中,节目组另邀请各类明星“暖场助阵”。尽管这样的举动满足了受众对明星的观赏欲,但同时使节目的竞技效果产生了一定偏差。整体看来,《舞林大会》这一舞蹈竞技节目,逐渐变成了一场规模愈来愈盛大的明星大联欢。尽管观众大饱眼福,但其间所应有的紧张、激烈和胶着的竞技氛围逐渐淡化。这对节目保持固定受众以及有效收看时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节目可延续的生命力,不利于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阅读延伸

[1]付松聚。真人秀节目《舞林大会》成功的个案研究[EBOL]。[2007-03-24]。http:news。xi。blog2007-0324t_5890256。htm。

[2]丛众,刘叶琳,焦宝。明星PK下的受众心理分析——以《舞林大会》和《名声大震》为例[J]。青年记者,2007(12)。

[3]付松聚。真人秀节目《舞林大会》的成功启示[J]。声屏世界,2007(4)。

[4]李阳。从《舞林大会》看差异化传播[J]。新闻实践,2007(4)。

[5]路云亭。海派市民文化的复兴——《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及海派清口所体现的新娱乐动向[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陈静。《舞林大会》,视觉时代的明星秀[J]。电影文学,2009(10)。

[7]陈哲。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运营模式——以《舞林大会》为例[J]。新闻世界,2013(10)。

[8]何璇。《舞林大会》的模仿“愚乐”秀[J]。青年记者,2007(4)。

[9]万晓霞。《舞林大会》内容创新的执行力[J]。声屏世界,2007(7)。

[10]苏月。明星真人秀节目品牌价值的开发与维护——以《舞林大会》为例[J]。青年记者,2014(21)。

(孙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