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还通过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招募外国达人参加节目,来扩大影响范围。此节目已经成为中国省级卫视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之一。
四、阐述与评价
从社会影响来看,人们对《中国达人秀》的评价褒贬不一,说明节目本身有成功之处也有弊端所在。在《中国达人秀》逐渐陷入颓势时,对节目的成败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1。节目的成功因素
第一,零门槛准入,不限任何才艺。相较于之前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最基准的目的是塑造舞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才艺的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小人物,大梦想”的宣传理念上,《中国达人秀》做到了选秀节目有史以来真正的零门槛,对年龄、长相、表现的内容都没有要求,从而真正地在最广大的群体里选出那些富有才华、拥有梦想的普通人,让他们从秀场走上世界舞台。
第二,有情感浓度和人道主义关怀。如少年宫文所述,《中国达人秀》并非仅仅是花拳绣腿般的才艺展示,而是饱含着情感的慰藉与人性的深度关怀,这是一档优秀的综艺节目应该具备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节目的参赛者有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诸如农民工街舞队、“时尚七太”“断臂钢琴家”等。他们弘扬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节目评委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鼓励人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释放正能量。“艺术作品的极大震撼源于文化的自觉与精神的力量,这些小人物的现实苦难与精神磨难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性与时代的宽广性,而且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铿锵有力地回答了一代人的共有精神诉求,足以让躁动者冷静、让彷徨者梦醒、让困顿者奋起。”[2]除此之外,民间的精彩绝技令人大开眼界,这也是《中国达人秀》特有的成功因素。
2。节目的不足之处
第一,节目温情有余,才艺不足,过度煽情导致评判价值标准的异化。《中国达人秀》的核心价值在于大众风格和草根精神,如上文所述,这是其成功的着力点之一。但是,节目中有些选手过分的煽情也使得节目的才艺成分缩水。观众少见令人惊叹的才华展示,而是接二连三地听故事,似乎每一位选手都要有一段辛酸感人的故事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中国达人秀》俨然成为一出《中国感人秀》,变得四不像,这就是评判价值的异化导致的。
第二,炮制达人,设计节目,引来社会质疑和批评。在第一季的决赛中,节目在直播中插播录像,引来大家的不满;而来自观众的短信投票数目没有公布,大家认为短信投票是表面文章,评选结果存在黑幕。这表明节目运作不够透明公开,无法取信观众。
第三,评委的专业性水平使选拔和晋级没有公信力。例如,第一季,三位评委只有高晓松负责专业上的考察,周立波和伊能静则负责全局感情、氛围的调控,这就使评选权威大大丧失,使观众对选手的能力产生怀疑。
3。节目得失分析的启示
第一,应平衡把握节目的感性和理性因素。节目制作方与评委在发掘节目中的情感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要兼顾并看重选手的才能。不少中国的达人都是有故事做背景才撑起才艺的;而英美达人却大多是纯粹的技艺达人,表演水平可算世界顶级的。因此,有些观众认为,节目总决赛中选手的表现甚至不如海选的出彩。同《英国达人》相比,《中国达人秀》显得才艺和创意不足。同时,节目也要增加评委中专业人员的比重。
第二,节目的相关信息应力保真实、透明。该节目在今后运行与传播过程中,要更为公开透明,内容要真实,杜绝炒作和炮制的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取信于广大观众,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第三,要大胆地进行节目创新。创新是节目的生命线。虽然《中国达人秀》靠着引进与改造外国成功的节目模式,而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与大多数观众的好感;但随着时间推移,达人出现与发现的概率将慢慢降低。达人资源与新鲜度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水准,也将影响到节目究竟能开办多久。所以,该节目制作单位一定要未雨绸缪,不断求新求变。节目制作单位既要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相关经验与模式,又要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选拔环节、评价标准以及音乐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本土化创新,增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元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节目的长久生命力。
五、阅读延伸
[1]李红艳。《中国达人秀》被指过度煽情炮制感动观众反感[N]。北京日报,2010-08-31。
[2]薛晋文。耳目一新“达人秀”[N]。人民日报,2010-11-02。
[3]马佳明。对《中国达人秀》栏目走红的冷思考[J]。今传媒,2010(11)。
[4]陈鸿秀。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思考[J]。四川戏剧,2009(2)。
[5]蒋良。从《中国达人秀》看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6]许琳琳。《中国达人秀》的营销之道[J]。新闻传播,2011(10)。
[7]普莉。从收视数据看《中国达人秀》影响力[J]。当代电视,2010(12)。
[8]吴宇。从《中国达人秀》探求中国当代审美理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9]王媛。基于中国达人秀试谈引进类节目的策划[J]。科技资讯,2012(29)。
[10]严英。《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之道[J]。新闻爱好者,2012(7)。
[11]逄格炜,何志钧。《中国达人秀》的消费主义批判[J]。现代视听,2012(1)。
(王自创,孙宜君)
[1]王希子。评《中国达人秀》:应有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2-01-16。
[2]薛晋文。文艺点评:中国综艺节目耳目一新“达人秀”[N]。人民日报,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