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得益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在中国内地的落地,也受益于凤凰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的广泛传播。
三、主要社会影响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刚开播时,由于资金和条件限制,节目演播室只有三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外加一张布景板,道具简单朴素。后来,随着凤凰卫视中文台不断发展壮大,《锵锵三人行》演播室的布置也逐渐丰富起来,使用电脑技术把背景做成了3D效果,但继续保留了三人一桌的最初配置。节目成本如此之低,对此连主持人和嘉宾也时常调侃。可是即便这样,《锵锵三人行》也以优秀的成绩坚持了17年,一直到今天。2010年的数据显示,《锵锵三人行》“在所谓的‘垃圾时段’圈回至少1个亿的广告费,其主持人窦文涛的品牌价值也超过3。2亿”[3]。三个人靠三张嘴,就创造了这样的节目价值,实在是令人咋舌,足见人物之魅力。
主持人窦文涛学识渊博,言语风趣,又很接地气。在节目中,窦文涛侃侃而谈,观点犀利独到,毫无顾忌;同时他也真诚坦率,不逃避自己知识的盲点,乐于分享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状态,坦然地自揭其短。窦文涛在与嘉宾沟通的时候不卑不亢,尊重嘉宾的同时又不一味迎合,坚持自己的性格和观点。节目中,窦文涛有时会说一些看似“平衡一下”的“滑头话”,其实是为了引导嘉宾发表具有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也是为了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谈话轻松、惹笑。这种真性情的主持风格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锵锵三人行》曾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根据《新周刊》针对《锵锵三人行》的网络受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收看此节目的女性观众占50。75%,男性观众占49。25%,男女比例相当平衡。这样的结果是由于《锵锵三人行》的嘉宾配置,既有聪明男性,也有生猛女人。调查还显示,77%的观众表示,话题的尖锐和主持人的魅力是他们喜爱《锵锵三人行》的主要原因;78%的观众表示,《锵锵三人行》要是没有了窦文涛就没有了看点;甚至有56%的观众认为,《锵锵三人行》影响了自己生活中的谈话风格,教会了他们怎么有趣的说话,让他们更加愿意与朋友交谈。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一炮而红,不但顺势衍生出《明星三人行》《老窦一家亲》《老窦酒吧》《文涛拍案》等,还让他一举获得《新周刊》2004年度、2006年度“中国电视排行榜”中的“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称号,2004年度《新周刊》“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三名。
四、阐述与评价
与其他很多节目追求高远立意不同,《锵锵三人行》“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4]这个爱耍贫嘴、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节目,希望观众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并会心一笑,而不是得到某种经验教导或是崇高的内在提升。大部分的问题在这半小时的节目中并不能得到解决,主持人和嘉宾也不是以“寻找答案”为目标开始对话的。他们各自把个人见解陈列出来,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和他们一起或针锋相对或谈笑风生。
《锵锵三人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次邀请的嘉宾都是业界精英。这些嘉宾来自祖国各地,大多学历背景过硬、阅历丰富、学识广博。在沟通过程中,他们普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为其他人所牵制,总是能针对话题给出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
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形式一直比较单一,大多数主持人正襟危坐,在节目开始时向观众介绍主题,向嘉宾提出问题再由嘉宾作答。嘉宾是节目的主角,而主持人的身份类似于记者,这就使主持人无法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节目也略显严肃呆板。但是,《锵锵三人行》打破了这种模式。主持人窦文涛坐在两位嘉宾中间,三人平等沟通,用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来探讨话题;谈话的内容并没有做事先安排,全凭三人的现场发挥。这样的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有一种参与聊天的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节目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窦文涛曾经这样描述他在《锵锵三人行》的主持风格:“那时候,习惯了经典谈话类节目的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前提下,节目可以做出怎样的效果。在这个大难题面前,我犯愁了。当时的播音员说话字句清楚,抑扬顿挫,稳若泰山——好比西装,倜傥光滑。可是,我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却不以为然。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说话,为什么不可以保持最原始的自然放松的状态呢?这如同牛仔裤,舒适大方。这时的感觉,像漆黑的夜色里放进一道月光:放宽审美观吧。我们和朋友之间不也总就不同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也许没有专家学者谈得那么深入,但是这份自然比之他们的一本正经,正如牛仔裤比之西装。我的心‘嘣’的一声,一条紧捆着的绳子解开了,阳光洒了进来。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锵锵三人行》的长途跋涉。”[5]
五、阅读延伸
[1]窦文涛。解开身上的绳子[J]。思维与智慧,2008(4)。
[2]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
[3]杨龙飞,黎泽潮。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现实境遇与发展策略——以《锵锵三人行》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4(4)。
[4]钟姝。主持人与广播时事评论类谈话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
[5]丁达,杜娟。论《锵锵三人行》的窦式主持风格[J]。东南传播,2010(12)。
[6]易文。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J]。新闻知识,2004(8)。
[7]王焱炜。浅析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角色[J]。记者摇篮,2003(10)。
[8]徐帆。窦文涛的“锵锵和鸣”——《锵锵三人行》制片人张力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11(1)。
[9]孙俊。《锵锵三人行》的叙事学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5)。
[10]韩蕊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解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9。
(胡家玮,孙宜君)
[1]钟姝。主持人与广播时事评论类谈话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66-67。
[2]中国网。窦文涛:一个话痨的十年[EBOL]。[2008-02-15]。http:。。cultureweekend2008-0215t_9912585_3。htm。
[3]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59。
[4]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59。
[5]窦文涛。解开身上的绳子[J]。思维与智慧,200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