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好的电视节目名称 > 创新 群体脱口秀式新闻评论(第2页)

创新 群体脱口秀式新闻评论(第2页)

主持人、嘉宾以及首席记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时,多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述观点。如此一来,实现了新闻评论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有利于为受众创造一个良性的收看氛围,改变了以往评论类栏目中学者们正襟危坐、纯理论说教般的点评方式。这种多元化的语言评论特色,强化了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嘉宾的评论不仅精辟独到,更可贵的是,他们站在广大受众立场上所进行的新闻评论充满了大众意识。他们对栏目中所讨论的问题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使节目显现出对受众的尊重以及对人际传播的重视。

总之,《新闻夜宴》节目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把正面宣传和对丑恶现象的批判相结合。由此使得受众与节目观点产生共鸣,并产生对节目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帮助节目培养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受众的好评。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创新之处

《新闻夜宴》是一档具有创新意义的节目。其创新点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播出环境的创新。节目设置了大型电视墙和“全景式旋转”播音台,采用了快速变化背景的方式。播出环境的创新不仅加强了新闻内容的表现力,而且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2)新闻选题的创新。节目利用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与及时性的特点,在选择新闻事件时表现为不受地域限制的“大新闻观”。选题中既有发生在江苏省的较有代表性的新闻,如《南京,是要景观路还是畅通路?》等;也有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新闻事件,如《新医改政策全面解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江苏城市频道及江苏广电集团的节目影响力。

(3)评论形态的创新。《新闻夜宴》改变了过去新闻评论节目由主持人或评论员单一解说新闻事件的模式,改由主持人、嘉宾、首席记者三方“群体脱口秀”的评论形态。同时,节目还利用网络新媒体激励观众通过拨打演播室热线、点击观看视频、发送QQ消息、编辑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实现互动交流与参与评论。

2。节目不足之处

作为创新节目的《新闻夜宴》也有美中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选题及评论的深度有待加强。《新闻夜宴》节目在选题方面总体上是好的,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但节目的有些选题回避社会尖锐矛盾,对丑恶现象揭露与抨击的力度不够,评论泛泛而谈,抓不住要害。

(2)节目中有时呈现娱乐化倾向,削弱了评论的力度。节目中娱乐性因素的加入,虽然改变了新闻评论严肃、古板的风格,带给了观众一种轻松的感觉。但也因没能很好地把握节目娱乐化的分寸,而流于肤浅。并且,节目的宣传性和商业性有时表露得很明显,这就大大弱化了新闻评论的批评性与权威性。

(3)在评论特色与见解方面,还需挖掘潜力。此节目还应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评论特色与见解的深度。我们建议,其一,缩短节目中新闻事件的回放时长,只播出新闻中最具评论价值的部分,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新闻评论的深度与特色。其二,坚持评论视角多维化、立体化,尽可能突出独家观点。

五、阅读延伸

[1]夏青。对辩论性节目主持人现场驾驭能力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

[2]赵玉明。江苏电视台《新闻夜宴》栏目(新闻资讯类)[J]。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10(1)。

[3]张宁。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J]。视听界,2014(2)。

[4]杜荧。新闻谈话类节目四要素分析[J]。视听界,2011(2)。

[5]陈雨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谈话节目的突围之策——以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夜宴》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3(Z2)。

[6]张瑞,印睿。《新闻夜宴》:新锐的“群体脱口秀”[J]。视听界,2010(3)。

[7]刘洁。微博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J]。视听界,2011(3)。

[8]杜荧。平衡报道视角下民生新闻的升级路径[J]。视听界,2010(3)。

[9]卢亚。电视新闻生产场域中的理想与现实[D]。南京:南京大学,2013。

(毕晛,孙宜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