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品牌栏目名词解释 > 走出生活误区享受快乐生活(第2页)

走出生活误区享受快乐生活(第2页)

3。立竿见影的生活妙招

既然是生活妙招就必须巧妙且易行。《生活·帮》之所以“接地气”,原因也在于此。例如,在巧用肥皂头的实验中,节目组就提供了三种可行性方案。一是将废弃肥皂头放入微波炉加热后,制成天然皂粉;二是将肥皂头和水一起放入锅中加热,直至肥皂头融化,待肥皂水冷却后装入瓶子,制成洗手液;三是充当马桶清洁剂,即将废弃肥皂头装在丝袜里,把丝袜打结后放在抽水马桶的抽水槽中,以用来冲洗马桶。这样的方案,不仅每一种都方便易行,而且使得观众有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的余地。

4。颠覆传统的健康理念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现代人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与此相伴随,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提高。针对总是存在的一些健康误区或者传统理念,《生活·帮》进行了探寻和验证。我们都知道红外线光疗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改善血瘀。例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等都能通过红外线疗法来改善。但《生活·帮》告诉人们,这种疗法并非人人都适合,类似高热患者、出血倾向者、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切忌红外线疗法。这种对传统健康理念的关注与提醒,能够使人们避免长期的慢性伤害,而这种颠覆也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随着《生活·帮》这匹黑马的出现,此节目的效仿者也接踵而至。例如,扬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就推出了一档《生活办》的节目,从节目名称到内容制作上都与《生活·帮》如出一辙。而事实证明,这种近乎复制的移植,使节目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可见,节目的制作模式和版块设置是易被复制的,在产生影响的同时,节目组也应在原节目设置基础上推陈出新。

四、阐述与评价

《生活·帮》作为贴合民生的调查服务类节目,让四位主持人分别作为享受生活、智慧生活、实惠生活和时尚生活的代表,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妙招。节目形式的有机组合及“主持群”的概念打造,成为节目区别于其他调查服务类节目的两大特色。

1。节目形式的有机组合

《生活·帮》的成功,源于它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多元的节目看点,能够满足观众好奇心,探寻生活真相。节目中,市场调查大约30分钟,包括生活方式调查、产品调查、生活调查以及话题调查等。生活实验则需要20分钟,一般对流行的、有特殊效果的产品,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常识进行现场实验。例如,冬季羽绒服热销时,节目现场检验各档次羽绒服的含绒量。新鲜资讯信息提供会占据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要介绍湖北民生政策、天气预报与穿衣搭配、食品种类与数量选择等内容。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成就了《生活·帮》这档节目的综合竞争力和观赏性。

2。“主持群”的概念打造

从主持人喜子、小熙、小勇、向颖到生活调查员小艳、洪洋、向颖、馨逸、胡雨歧,《生活·帮》罕见地融入了将近十人的庞大主持团队,希望借此建立“主持群”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主持人应当说是各有千秋:小熙无疑是《生活·帮》的最大主角,所有角色的配定、服装的安排、剧情的设计以及台词的规划等都围绕她来展开。而拥有当地知名度,类似丑角的喜子,虽然其话语缺乏内涵,但非常有表演天赋。小艳和搭档小勇无疑是剧中的配角,但两人绿叶衬托功能发挥得极好,有个性有特点,却没有突兀感,低调但容易让人记住。四个有特点有个性的主持人在录影棚里相辅相成,两个形象靓丽的外景主持在录影棚外让人大饱眼福,满足了各种观众的观看需求。“主持群”的概念打造为《生活·帮》贴上了鲜明的个性标签,但是一定要注意“主持群”内部的配合搭档,否则会使节目产生割裂感并缺乏整体性。

从《生活·帮》到《金装生活·帮》,加大了养生保健、危机处理、深度调查、体验式生活试验等内容的力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选题资源、实验资源和专家资源,尤其注重寻求一线城市的实验资源和专家资源。为了拓宽收视群体,在当前35~55周岁的女性收视群体基础上,选题适当向男性观众与年轻观众倾斜。新版《生活·帮》在包装上启用全新模板,全面提升节目品质。在专注自身节目内容和品质的同时,跳脱出地方卫视的局限,通过贴吧和微博、微信等打造一个真正的全媒体的生活服务平台,这也许才是《生活·帮》节目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五、阅读延伸

[1]石永军。从《生活·帮》看实验调查类节目的中国化生存[J]。南方电视学刊,2013(6)。

[2]邱燕,张凡杰。打造地方电视媒体强势品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6)。

[3]郭玉真,张冠文。真人秀栏目的中国化、本土化——兼评湖南卫视《快乐男声》[J]。电影文学,2008(6)。

[4]黄志祥。探索中国化“媒体融合”新路径[J]。中国记者,2009(11)。

[5]赵晖。科教类纪实性娱乐节目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9)。

[6]黄慧。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湖北卫视《生活·帮》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2(4)。

[7]陈华峰。电视节目播后评价体系探析[J]。电视研究,2001(7)。

[8]刘智。类型化电视节目发展趋势[J]。电视研究,2001(9)。

[9]方健文。电视节目的突围与创新[J]。当代电视,2001(11)。

[10]李陈。电视节目主持“六忌”[J]。当代电视,2001(11)。

(王雅,孙宜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