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品牌栏目名词解释 > 互动求证探究真相(第2页)

互动求证探究真相(第2页)

传播到达,可以说是所有传播形式的终极目标,评价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在其中。优秀的电视节目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节目对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致力于与受众的多渠道互动。《是真的吗》可以说将与观众及网民的互动贯穿于节目始终,从选题来源、求证调查到真相传播都紧紧借助观众和网民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节目中来。这种全民互动的形式有效实现了传播到达的目标。这一点可以通过节目极具竞争力的收视率得到印证。自2013年4月28日第一期开播起,节目稳居央视财经频道收视第一的宝座,收视率绝对数字节节攀升,就是与同档期其他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相比也毫不逊色。

2。厘正——回归媒体本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指出:“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

从国人关注的民生话题到关乎生命的健康资讯,从众说纷纭的行业内幕到扑朔迷离的网络流言,在网络上引发公众热议却从无权威验证的话题层出不穷。为解开广大网友的困惑,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通过专家采访、真相调查、现场验证、专业实验等方式求证事实真相,正好符合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工作要求。

节目尝试用纪实的手法、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流言的真伪,这既可以让公众意识到科学真相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又可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唤起公众对真相的探索欲。当然,无论是观看新闻调查和科学实验层层剥离,揭开流言真实面目的过程,还是亲自置身于真相求证的情境中,都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目的。节目对流言真实性的求证过程,既是对媒体宣传庸俗化的一种厘正,也是媒体本质的回归。

3。混搭——传递正面能量

为了改变往日真相揭露和科学求证节目大多反映社会负面信息的不良形象,《是真的吗》节目组尝试通过时下最流行的幽默脱口秀形式,加上明星竞猜环节,增添节目的娱乐性,来平衡这种负面效果,传递正能量。

节目邀请对美式幽默心领神会的脱口秀达人黄西做主持人,以“黄西·开场秀”“黄西·我相信”以及“黄西·有说法”的流程设置将节目的各个环节串联,用轻松调侃的方式保证节目流畅性和娱乐性,旨在传递给观众面对真相时应该有的态度,即笑对笑谈。例如,面对国内节节攀升的房价问题,黄西曾这样调侃道:“最近有一位据称是国家发改委经济学教授的人说全国的大中型城市的房价将会崩盘。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讲,他说希望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多一些选择。”

四、阐述与评价

关注和喜欢《是真的吗》的观众,总是为节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元素所吸引。接下来,我们将对节目中的一些亮点进行阐述,并针对节目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说到《是真的吗》这档节目,不得不提的是节目主持人黄西以及他的美式幽默。黄西尽管长相平平,却着实与节目的腔调合拍。尤其是在说幽默的话语时,他总是带着一本正经的表情。这样的一板一眼也许并不讨喜,却一定会使观众对他印象深刻。美式幽默一贯抛出的是“长包袱”,需要观众注意前后联系,这恰好符合央视财经频道对“三高”收视群的定位。在节目一个小时的录制过程中,每隔十几秒观众席就会爆发出笑声。正因为融入了时下火热的脱口秀元素,不免要与郭德纲和周立波的节目进行对比。黄西的脱口秀,既不同于郭德纲的相声风味,又不同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人笑过之后还有回味的空间,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种冷幽默也为许多网友所诟病,传统文化的植根使得公众对美式幽默的接受度大大降低。这种磨合需要时间,也需要实践者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精雕细琢,将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

求证类节目让观众带着疑问去探究话题的真假,这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因此,话题的选择就成了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求证类节目在话题选择上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丰富知识和贴近生活为导向,积极捕捉和挖掘新闻热点。在贴近生活上,《是真的吗》曾经报道过某些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利用职位之便,将客户隐私随意买卖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节目组还通过官方微博在“双十一”网购节到来之时提醒广大网友将用过的快递单据销毁,保护自己的隐私。再如,对于白头发拔一根长十根的传言,《是真的吗》也进行了求证,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节目首先说明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每个毛囊中最多会长两根头发,拔去白发时并不会对其他毛囊产生影响;然后指出最好还是将白发齐根剪掉,以减少对毛囊的破坏。在有效捕捉新闻热点上,节目组也不断更新,如围绕“免费港澳游不免费”这个话题曾展开过全方位的调查。《是真的吗》节目现场曾请来一位参加过“免费港澳游”的受害者讲述其被强制性购物的经历,再通过节目真相小分队的实地调查在观众面前完整呈现“免费港澳游”的利益链条。这种对事情本质的全面解读,使得日益火热的“免费港澳游”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事件,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在节目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下,互动性应该是《是真的吗》区别于其他求证类节目的一大特色。在与电视观众、广大网友携手的基础上,《是真的吗》将互动贯穿于节目话题选择、流言验证到公布真相的全过程。但在互动形式和互动程度上,节目目前还没有做到十分成熟。节目可以增加一些现场互动的环节,使得播出效果更加生动真实;也可以更多地采纳网友提供的证据,包括照片或者视频,让观众融入节目的制作中去,从而使节目价值最大化。

最后,回到节目自身定位上来,《是真的吗》始终是一个集科学实验、新闻调查、现场访问于一体的求证类节目。科学的严谨性和新闻的真实性,才是节目能够真正长远发展下去的灵魂。节目组在真相调查和科学实验上应该多下功夫,展现出面对流言时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确保流言验证结果的真实性,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为观众解疑答惑。

五、阅读延伸

[1]李翔。《流言终结者》与电视科教类节目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2(5)。

[2]王雅。《是真的吗》——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J]。西部广播电视,2014(8)。

[3]李翔,吕萌。央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互动形式初探[J]。电视研究,2006(10)。

[4]石长顺,姚洪磊。电视策划与节目创新三步曲[J]。新闻与写作,2010(7)。

[5]吴瑕。为网络流言“把关”——从《是真的吗》看互动求证节目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4(11)。

[6]宋彬,沈鉴宇。“科教+脱口秀”的杂糅与共赢——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4(17)。

[7]丛一。那些无胫而走的谣言……——“是真的吗”与“就怕万一”[J]。中国质量,2014(1)。

[8]蔡骐,刘毅。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以果壳网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9]万嘉懿。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世界,2015(4)。

[10]张希。电视节目《是真的吗》的融合与创新[J]。名作欣赏,2015(9)。

(王雅,孙宜君)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