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品牌栏目名词解释 > 新生态纪录影像(第2页)

新生态纪录影像(第2页)

到了2014年1月6日,《变形计》第七季已经回归湖南卫视晚间档,改为晚上10点播出。同时,腾讯视频也与湖南卫视同步,全网独播《变形计》。《变形计》的社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变形计》的出现,突破了真人秀节目娱乐功能与社会责任不可兼顾的悖论,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它之前的真人秀节目,大都因为过度追求娱乐体验而忽略了电视传媒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变形计》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在传统的真人秀节目往娱乐的路上越走越远之时,敢于在电视制作经验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表现出湖南卫视以梁瑞平为首的相关制作人的魄力和勇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国情之下给予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容忍度的大小。

三、主要社会影响

电视节目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乃至人们传统的感知方式和文化心理。现代社会中,电视节目极大地影响了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优秀的电视作品正是凭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先进的理念及超前的思维,而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变形计》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以及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团委在第一期节目播完后,就通过电话对《变形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湖南卫视也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各期节目的播出质量。《变形计》于2006年获得《新周刊》年度节目创意奖。在2007年新加坡亚洲电视节上,《变形计》获得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在亚洲电视节上,《变形计》打动了众多评委,他们纷纷称赞节目形态新颖、情感动人;许多国外电视台也纷纷对《变形计》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购买版权或者合作拍摄国内外少年互换,扩大《变形计》的平台。2007年暑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引进《变形计》的前两季剪辑版并进行编排播出。对于这样的安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解释是:放在这一阶段播放主要是考虑到暑期中小学生有大量休息时间,更有实际的教育指导意义。

《变形计》带来的后续社会效应是连锁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参加节目的贫困少年得到了社会的关注。2007年6月,《变形计》节目组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成立了“希望工程·湖南卫视快乐成长基金会”,青基会将全权受理捐赠,并负责将捐款送到《变形计》中贫困主人公的手上。目前,青基会针对“快乐成长基金”的“爱心通道”已经开启,《变形计》中生活困窘的孩子陆续获得了资助。《变形计》最大的成就便是沟通了沉默的人群。社会环境、个人经历所造成的隔阂与陌生正扭曲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扭曲将亲密变为疏远,将热情变为冷酷,将理解变为猜疑。诚如《变形计》特邀心理专家张怡筠所说,情绪上的触动远比认知上的触动来得更有效。

《变形计》播出后,节目组收到大量信件,其中尤以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反馈居多。对于参与《变形计》的众多主人公来说,变形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曾是《他乡有爱》主角之一的叛逆少年张寓涵在参加完《变形计》后写下了这样的日记:“刚开始的体验我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只是把它当作是一种任务吧,所以不觉得有太大的困难。可是当我回到家以后才发现,我以前真的很无知,很幼稚。在这次旅行当中我也认识到,自己认为值得交的几个好朋友,他们也都是真心地对我好。我觉得这次心灵的旅行不但让我改了坏毛病,还使我有了重新上学的冲动。”

四、阐述与评价

《变形计》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小的异议。如何从这些质疑中汲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变形计》走得更远,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导演意识与纪实是对立的,即使在真人秀节目中也是如此。虽然真人秀节目是具有“秀”的成分的电视节目,但同样也要遵守真实原则,否则,真人秀节目就会沦为电视肥皂剧的变体。

其次,中国国情研究会的一项“中国新中间阶层生活调查”是这样描述与国外中产阶级有着类似地位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培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以工资薪金谋生;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当的影响力;拥有体面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从《变形计》早期的节目名称、内容和用语中,都可以看出这种中间阶层的城市视角。

最后,互动形式的多元,原本是真人秀节目的特色之一,但《变形计》却因为其定位而不得不舍弃。没有冠名权使得节目运作束手缚脚,节目创作失去了个体的活力。节目的拍摄经费也必须完全听从电视台的调配安排,使节目缺少一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五、阅读延伸

[1]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

[2]张收鹏。“变形计”节目背后的变形解读[J]。今传媒,2008(2)。

[3]谢耕耘,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

[4]王永利。电视纪录片一抹亮色:真人秀[J]。电视研究,2003(10)。

[5]陈明。《变形计》之辩[J]。视听界,2006(6)。

[6]宋维才。2004中国“真实电视”发展述评[J]。电影艺术,2005(3)。

[7]庞玮。电视叙事中的悬念意识[J]。传媒,2007(2)。

[8]彭锴。《变形计》中计——关于《变形计的思考》[J]。商界,2012(15)。

[9]周也君。浅析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创新与争议[J]。华中人文论丛,2012(1)。

[10]郭俊。从引导中实现蜕变——《变形计》的教育意义探析[J]。电影评介,2014(3)。

[11]丁晓旭。浅析城乡少年间的跨文化传播——以《变形计》为例[J]。新世界,2013(4)。

(吴竞韡,孙宜君)

[1]百度百科。变形计[EBOL]。http:baike。baidu。link?url=A4LPvK1sRgsqfKQIl2JBelrJBaO5dsAsRr_zss5X6ItZ2IGGOIvT0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