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拓宽广告市场价值。在差异化的媒体竞争环境下,《超级演说家》覆盖了最核心消费群,观众流失率低,收视的黏合度较高,品牌记忆度强,广告投放回报率高,备受广告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的青睐。节目开创了国内首个“双国际品牌冠名、多品牌共建”[2]的广告合作新模式,和广告客户共同寻找内容上的契合点、互动上的结合点以及组合上的匹配点,成功实现了广告品牌整合传播的晕轮效应,助力广告合作伙伴拓展市场价值。
在《超级演说家》研讨会上,喻国明教授认为:“作为一档语言类节目,《超级演说家》显然在好看上做足了功夫,节目很好看,很有料,观众可以轻易在节目当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见或观点透过演讲者的口传达出来,获得共鸣,同时还可以在观看过程当中得到很多的启发,这是一档电视节目很难得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智慧。”[3]
四、阐述与评价
尽管《超级演说家》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在口碑与收视率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该节目也存在些许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
1。选手多为小众群体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提出的口号是“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但它的参与选手多为小众群体,大多经历坎坷,经历过人生低谷的摸爬滚打之后振作起来改写人生。这类群体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可与观众分享,在短时间内会显得比较吸引观众眼球,但他们把自己异于常人的故事与人分享殆尽以后还能够在各类话题上侃侃而谈吗?所谓演说家,应该擅长各种类型的主题,能够吸引和打动各类群体,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演说技巧,还能够自如地支配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2。导师无法给予专业指导且对自身言行约束不够
中国选秀节目中“导师”这一角色的出现,发端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此后,各类导师频频出现于选秀节目中。导师,一般被理解为能够在专业领域给人以指导的学者。在《超级演说家》中,导师大多无法在演讲专业领域给予选手相应的指导。
导师乐嘉凭借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犀利的点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他连任三季《超级演说家》导师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第三季节目接近尾声之时,他耍酒疯爆粗口的“不羁”言行不仅损害了自己原有的形象,同时给节目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将演讲等同于脱口秀
在《超级演说家》的第一赛程,选手演讲的内容多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体结构及演讲方式多为脱口秀形式。但脱口秀就是演讲吗?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演讲,指通过讲话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脱口秀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此节目将两者混为一谈,着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节目组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到第二赛程时减少了搞笑的成分,但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泪崩的畸形演讲形式。
4。选手演说题材较为单一
初赛阶段的演讲稿是选手自备,其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由于人人经历不同,所以选手们的演讲看起来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赛制是现场选题,并由导师点名对战,在限制选题的情况下,选手演讲的内容必然显得贫乏和单一。
5。赛制设置缺乏创新
除了部分环节的形式感太强外,《超级演说家》的赛制设置也存在着硬伤。“演讲不同于唱歌跳舞,后者需要厚积薄发,而前者既有积累也有即兴,而且即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4]并非选手将一些准备好的稿件完美地表演出来即是演说家了,而更应该通过随机抽题现场发挥来证实这一点。恰恰该节目的赛制并不适于演讲者的选拔,虽然第二赛程的比赛看似是现场选题,但演讲内容是选手们早已准备好的,只在迎合选题的时候稍作调整。
《超级演说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都值得我们总结,它引发了我们对电视节目发展路径的深思。目前国内的电视节目制播中,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良之风日加盛行,尤其是盲目跟风,模式盗用。当一个节目火爆的时候,紧接着就会有不计其数的类似的节目充斥荧屏。我们的媒体人应该大力提高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探索;要牢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自我约束,做好节目的把关人;还要合理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电视氛围,创作与传播更多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新意,既积极向上又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
五、阅读延伸
[1]胡鑫。《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和社会价值[J]。声屏世界,2014(1)。
[2]胡继超。《超级演说家》的传播价值探析[J]。传媒,2014(6)。
[3]徐波。从《超级演说家》看真人秀节目的多维度发散[J]。新闻世界,2014(10)。
[4]向前。打造全媒体跨屏营销推广新模式——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新闻世界,2014(9)。
[5]李洪才。符号学视野下《超级演说家》的创新发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
[6]王一星。探析《超级演说家》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4(10)。
[7]王译萱。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浅析《超级演说家》的栏目品牌创意与经营[J]。神舟,2014(18)。
[8]兰甲甲。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如何抓住受众眼球——以《超级演说家》第一季为例[J]。青年记者,2014(26)。
[9]高灵新。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数字的妙用[J]。当代电视,2014(11)。
[10]邱天。细数选秀节目“七宗罪”——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青年记者,2014(6)。
(王雅,孙宜君)
[1]高灵新。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数字的妙用[J]。当代电视,2014(11):40。
[2]胡鑫。《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和社会价值[J]。声屏世界,2014(1):36。
[3]王晗。《超级演说家》研讨会喻国明:好节目需要有吸引力[EBOL]。[2013-10-24]。http:evnewszoail_2013_102430610056_0。shtml。
[4]邱天。细数选秀节目“七宗罪”——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青年记者,2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