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各大卫视频道提出加强版的“限娱令”,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每家卫视黄金档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卫视顺势引进德国同名电视节目模式,推出了《最强大脑》这样一档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的节目。这也成为江苏卫视主打的王牌节目之一。
《最强大脑》第一季在2014年1月3日首播,就创造了收视奇迹。央视索福瑞48城市收视率为1。423%,收视份额为6。308%;总决赛创下了2。74%的高收视率和10。42%的高收视份额,居同时段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全国第一,刷新了2014年省级卫视新办节目的开播收视纪录。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最强大脑》可以称得上是叫好又叫座的最亮眼的科学真人秀电视节目。此节目在推出的2014年,就在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上独揽最佳电视文艺节目作品奖。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成功因素
凭借德国原版节目的成功模式以及《缘来非诚勿扰》的专业制作团队,打造出一档反响热烈的科学真人秀节目是可以预见的。总体来看,创造出收视奇迹的《最强大脑》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1)节目宣传语独特易辨识,借助新媒体实时传播。《最强大脑》是以展示科学与脑力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真人秀电视节目,国内此前还没有同类节目。广泛传播植根于节目定位的宣传语,是让电视观众了解节目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树立节目品牌形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强大脑》节目的宣传语——让科学流行起来,牢牢把握住了节目内容的特点,言简意明,便于观众识记与传颂。
在节目正式开播前一个多月,江苏卫视就在其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新媒体上推广传播节目宣传语等内容。创作团队专业人员实时发布有关《最强大脑》的选手招募、拍摄花絮和节目预告等内容。节目开播后,既利用微博、微信、江苏网络电视等传播节目内容,还利用手机客户端等大力推送节目,并与粉丝们积极互动。多方位的营销宣传,使广大观众得到了关于这档节目的很多资讯,也激发了观众的收视热情。《最强大脑》从第二季开始,在优酷、土豆视频等网络在线平台播出。借助新媒体,该节目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收视效果,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声。
(2)科学与娱乐和谐相融,激发选手“秀”个性。通常人们会认为,科学类节目是神秘、深奥和高端的。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怎样“秀”才能避免节目走进曲高和寡的窘境,又如何将科学与娱乐和谐相融,让观众破除“科学枯燥”的刻板印象,从而提升收看热情。邀请知名人士加盟节目是其重要方法。《最强大脑》曾邀请陶晶莹、李永波、周杰伦、李彦宏、章子怡、孟非以及韩国明星金秀贤等做客节目,担任嘉宾或观察员。“明星们面对台上‘不可思议’的脑力展现,一方面,他们和我们绝大多数观众的反应是高度类似的,带着他们的疑虑和好奇,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大众眼光去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另一方面,明星元素的偶像效应,也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科学、爱上科学。”此外,节目在赛制安排、选手对阵、舞台背景及道具华美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与娱乐和谐相融的理念与特色。
对于科学真人秀怎样“秀”这一问题而言,选手能力也非常重要。为了找寻选手——科学“天才”、能人,节目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或查阅媒体多年前的报道及文献资料,或直接派编导去全国各地寻找,或通过多种媒体进行线索征集等。像“火眼金睛”郑才千、“心算神童”葛韵霖、“魔方狂人”贾立平、“中国雨人”周玮、“闪电速配王”王峰……这些脑力神人都是节目组通过大海捞针式的搜寻而找到的。为了保证节目的科学性,还特别成立高水准中外专家顾问团。科学顾问在选手上台前,对他们进行多项智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推荐选手参加相应的挑战项目。正因为加强了对选手参赛条件的考核,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选手“秀”的内容的独特性。
(3)节目贯通人文关怀,舞台道具吸引眼球。《最强大脑》作为一档科学真人秀电视节目,其本质决定了它必须融入人性,必须具有人文关怀。融入了人性的科学节目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展示和考量。在《最强大脑》第一季第三期播出之后,患有智障但却具有数学天赋的周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连《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都称赞他是“奇迹”。江苏卫视在节目播出之后也特地带周玮去做了脑力检测,并请语言专家对他提供帮助。“中国雨人”周玮引爆了媒体关于电视收视与人文关怀的大讨论。[1]在《最强大脑》第一季第十期节目中,李云龙迎战同为12岁的来自意大利都灵的选手安德里亚(Andrea)。李云龙只花了1分18秒便记住了51对新人的随意排列顺序,而安德里亚花了2分41秒。然后,两人共同按照记忆顺序在桌上摆放新人玩偶。起初,李云龙以为自己摆错了,当场号啕大哭。尽管李云龙赢得了比赛,但他在比赛中因误以为自己马虎出错而号啕大哭的表现引起了网友对中国式教育的质疑。有网友指出,中国的家长为求孩子成才,往往给予孩子过大压力,令孩子的抗压能力过低、好胜心过强。
《最强大脑》中绚丽的灯光、合乎节奏的配乐以及高端大气的“最强道具”,构成了节目的亮点。例如,2500个魔方组成的密集高大的“魔方墙”,让人眼花缭乱的101只斑点狗,长23米、宽3米的3D版《清明上河图》,32对同卵双胞胎,油画墙,激光隧道……都令人惊叹不已。节目中的这些道具既新潮,又具有科技感,大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2。节目不足与争议之处
任何一档节目都伴随着各种争议的存在。《最强大脑》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节目中科学元素与娱乐元素的搭配比例以及公众对节目科学性的考量上。
(1)节目中科学元素与娱乐元素的搭配比例失当。《最强大脑》比较成功地突破了以前歌舞选秀类节目的娱乐模式,开创了“科学+娱乐”的新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科学”与“娱乐”两种元素的配比上,娱乐元素超过了科学元素的比重。所以,“尽管《最强大脑》确实使一些脑科学术语进入了普通人的关注视野,但科学的原理与机制并不是这档节目的表现重心,相反,在一系列娱乐元素的包装裹挟之下,科学的本体价值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架空与放逐。”这是需要反思与改进的。
(2)明星观察员可能会打感情牌而忽略科学公平性。《最强大脑》节目设置了科学助理周杰伦,嘉宾陶晶莹、梁冬、李永波,X观察员李彦宏、孟非、范冰冰等,大多是文艺体育界的明星或网络名人。这些嘉宾、观察员在一个脑力竞技的舞台上出现,确实让人捏了把汗。有些观众担心,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明星观察员会打感情牌而忽略科学公平性并影响公平评价。当然,也有观众认为,节目中明星嘉宾、观察员起到了两大作用:一是代表大众的反应,带着他们的疑惑和好奇,会更好地以大众眼光去解释这些科学现象;二是明星元素的加入,能够发挥明星们的偶像效应,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科学、爱上科学。
(3)节目时长安排带来对科学性的影响。节目中设计的项目是对挑战者眼力、记忆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的挑战,因此大多都耗时较长。时间及现场录制等因素,或多或少会对选手的现场表现产生干扰。此外,对有些挑战项目的原理的解释,也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而被剪辑掉,电视荧屏很难原汁原味地呈现出现场观众所看到的效果。对于一档录制时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节目来说,精剪至一个多小时确实会影响其科学性的呈现。
《最强大脑》引起争议或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指望仅凭一档节目就为科学正名,也不苛求一开始就十全十美。但是我们期待,节目创作团队能牢记媒体责任,把握科学制作底线,使节目越办越好。
五、阅读延伸
[1]佚名。广电再推限娱令益智类节目走俏[N]。羊城晚报,2013-10-24。
[2]网易娱乐。周杰伦综艺首秀《最强大脑》担任“科学助教”[EBOL]。[2013-12-10]。http:ent。163。131210079FNG17EL00031GVS。html。
[3]隋笑飞。“最强大脑”“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EBOL]。[2014-09-10]。http:news。xi。local2014-0910。
[4]李响。《最强大脑》:“创新的内容”为王与“差异化”品牌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
[5]谢金华。从营销角度看《中国好声音》≥20个亿[J]。新闻研究导刊,2013(11)。
[6]毛慧敏。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创新途径——以《一站到底》为例[J]。青年记者,2013(14)。
[7]罗茜。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营销——以《一站到底》为例[J]。新闻世界,2013(4)。
[8]殷海晴。《中国好声音》热播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3(2)。
[9]邓艳昕。新型益智类节目的娱乐元素——以《一站到底》为例[J]。新闻世界,2013(1)。
(王雅,孙宜君)
[1]林台。论科学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处——以《最强大脑》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5(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