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文学教程第三版电子课本 > 第一节 文学与美术 图画书卡通读物(第3页)

第一节 文学与美术 图画书卡通读物(第3页)

图画书一般一页展示一个场景或画面;卡通读物则通常在一页中分成若干画格。怎样分格由作者确定,但需符合总体上协调美观,有利于充分表现情节的原则。

在分格中,如果是两个人在对话,而为了突出讲话人的正面形象,一般是把两个人分开,各画一格,以便使他们都能面向读者,但有的画家却不把他们分开来画,而是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只是在他们中间加上一条小小的空白格。而这些表达方式在图画书中是不常见的。

2。动感的营造

图画书的故事有时也很强调动感,但大都属于温馨浪漫的风格;卡通故事则更强调动感,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这些主人公似乎处于无休止的追逐打闹之中,它们都是儿童快乐好动的天性的象征。卡通读物动感的营造,除了故事情节需编得紧张生动,在画面处理上也有一些技巧。

气流线,也叫速度线、风线。这种方法在早期的漫画中已有应用。事实上,这种线是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只是感觉中的一种气流现象。气流线常见的方式是,在某个动作的后面加上流动的线条,用来显示这一动作的由来和轨迹,犹如武打中的招式或某种飞行体行进的路线。比如给汽车加上气流线后,就给人一种飞速行使的感觉;如果去掉气流线,则表示汽车已经停止了。

多重曝光,这是一种来源于照相的手法。照相时,如果被拍照的物体正在移动,移动的部分会在照片上出现模糊,但如果采用多次曝光,模糊就没有了,而出现近似重复的清晰画面。每曝光一次,重复画面就出现一次。卡通读物使用这种手法表现动态也是比较早的。画家有时候把这种手法引申夸大,在画面上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重叠画面,以显示动作的快捷和多变。

瞬间图像,有些快速动作是瞬间即逝的,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过程,但很难捕捉它在每一瞬间的准确图像。如运动场上一个足球队员在射门,砰的一脚,球出去了。在没有照相机以前,画家想要把最精彩的射门动作画下来,只能凭印象做速写。自从有了照相机,只要用高速快门就可以清晰地拍摄下来。卡通读物就是运用高速快门拍照的方法把运动中的瞬间图像画下来。这样的图像即便没有气流线等辅助手段,也一眼就能看出是在运动中。有了这种方法,对许多用速写难以捕捉到的图像,如追逐的野兽、激流中的浪花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表现出来。

模糊图像,这是和瞬间图像相反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借用照相机快门拍摄的原理,使图像模糊,给人一种快速运动的感觉。一般来说,模糊的程度越大,表明运动的速度就越高。有时候让运动的物体清晰,把背景虚化模糊,也能营造出动感。

3。感情和心理描写

感情和心理描写在图画书的画面中不容易表现,一般使用文字来表述,而卡通书中一般用对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

人的眼睛像一面凸面镜,可以把看到的景象反映在上面。画家正好利用这一特点在眼球上做文章。眼睛的映像可以是当事人实际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是依据作者的意图映出的某种特定的东西,这是卡通独有的表现手法。有时也可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如眼泪横飞的大哭,汗水像雨点一样被甩出来,用身体的180度大翻转来表示大吃一惊等。

卡通还可以用人物身后的背景气氛来表示某些心态,如用星花四溅来表示大惊或震动,用火焰来表示怒火中烧,用放射的光芒来表示柳暗花明或豁然开朗,用鲜花表示心花怒放,用某种气团表示特殊的心情等,至于用问号和惊叹号表示疑问或感叹,则更是常见的。

身后的背景还可以反映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人们的思索、回忆、幻觉、梦境、联想以及某些下意识活动,可以采用组装、叠印的画面或某种抽象画面来表现。

4。画面中的文字

图画书中的文字一般都集中固定于画面中的某一位置,是图画的补充;而卡通中的文字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位置也不固定。卡通读物中的文字至少有6种用法:对话、独白、内心独白、旁白、音响和表意字词。

对话和独白是画中人说的话,通常用对话框圈起来,并且甩出一个尖尖的小尾巴对着说话人的嘴,表示话是谁说的。对话框多用气球形的,常被形象地称为“语言气球”。话框的形状和线条的画法还能表达出说话的声调和语气,如震怒或粗暴的说话用爆炸形的话框或粗犷的线条,害怕或颤抖的声音用抖动的话框或线条,而电话、广播等非直接从人的口中说出来的话用一种特定的话框。话框形状和线条的变化,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意会这些话的声调和语气,增强逼真感。

内心独白是画中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用框框起来,不是表示从什么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而是标明是从什么人的头脑里显现出来的,常常用类似小气泡的形状和画中人的头脑相衔接。

旁白用于画面以外的解说,类似电影中的字幕或画外音。一般用来说明时间、地点、背景或不适于用画面表示的事物,也用于画外人的讲话。旁白只是卡通画的一种补充,一般的画面不宜多用。

音响是人或物的某些行为、作用所产生的声音,通常用“象声字”来表达。画家们有时在美术字上加工,按照模拟声音的含义,把“象声字”画成某种质感的形状,从而增强音响的效果。有时候用字符大小的变化表示声音的强弱变化。

表意字词也叫象意词,就是把某些既无声又难见形的现象用文字表示出来。比如,一个人走在万籁俱寂的森林中,十分安静,画面上横空出现一个“静”字。一个人的头摇晃着,旁白加上“左顾右盼”字样,作为摇晃的一种注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卡通书同图画书是有一定区别的。卡通书在图画上大量借鉴了动画片的表现方法,多采用“镜头”,以推、拉、摇、移来布置画面。在内容上,卡通书受动画片的影响也较大,一般情节十分紧凑,人物动作性很强,镜头的转换也很快。在人物形象方面,卡通读物的形象大都具有高科技色彩,富于动感。卡通读物通常会围绕几个核心人物,用多集故事来表现,形成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卡通明星”。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卡通读物比图画书更好,这是两种各有特点的艺术种类,自然也各有优势。

七、卡通读物发展概况

卡通读物的普及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尽管讽刺漫画早在17世纪就已出现,但那时的图画印刷需要用铜版雕刻,工艺复杂,大都要靠画家本人动手。后来改用木版刻印,难度减少了一些,但木版精确度较差,容易使原作失真。19世纪末,照相制版和彩色印刷的应用,为卡通读物的印刷开了方便之门。1895年,一个叫《黄孩子》的故事漫画出现在美国《纽约世界报》星期日副刊的笑话版上,连续刊载。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形态的卡通读物。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卡通读物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个卡通“明星”相继问世。1914年,英国《镜报》首次发表《老虎提姆》,持续达20年。1926年,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在报端崭露头角,4年后出版了单行本,畅销不衰。192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米老鼠”卡通形象,接着,米老鼠的伙伴唐老鸭、古菲狗、小鸭休伊及美国华纳公司的猫和老鼠、兔八哥等形象陆续走红。后来,美国的小狗史努比、加菲猫、兔宝宝等一系列新星相继成为世界各国小朋友的亲密朋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卡通图书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新宝岛》《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机器猫》《龙猫》等儿童熟知的作品。

在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为人们熟知的张乐平漫画“三毛系列”,曾被几代孩子喜爱。20世纪80年代,诸志祥的《黑猫警长》,至今仍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卡通读物从诞生开始,就把少年儿童作为它的主要读者并在孩子心目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后来,随着读者群的不断扩大,成人卡通读物不断出现,甚至还出现了针对老年读者的“银色漫画”。

[1]傅林统:《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技巧》,97页,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