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电子书 > 第三节 文学与舞台 儿童戏剧(第3页)

第三节 文学与舞台 儿童戏剧(第3页)

三、中国儿童戏剧的现状

(一)历史追溯

中国儿童剧的现代传统始于五四。虽然中国戏曲从元代起便开始兴盛,但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剧却是在五四之后,随着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而诞生的。

以艺术发展的程度为依据,可将整个现代儿童戏剧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粗略地从时间上来划分,则大致分别对应为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五四时期)、30年代(主要是抗战前期)、40年代(主要是抗战中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早期的儿童戏剧大多以童话的内容和歌舞的形式呈现。1919年11月,郭沫若的第一个剧本、儿童独幕歌剧《黎明》拉开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初,黎锦晖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则是中国早期儿童剧的代表作品。20年代的儿童剧在内容题材上大多为童话剧,人物多为拟人化的动植物或仙人,现实人物较少;从艺术形式上看,多为诗歌剧、歌舞剧且多为独幕剧。受五四的影响,此时期的儿童剧格调轻快,多为喜剧,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且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乃至唯美主义色彩。进入30年代,受到抗战时代的影响,儿童剧从活泼的歌舞剧转向凝重的现实剧,写实精神大大加强。当时的一批颇具文名的成人戏剧家也加入到儿童剧的创作之中,创作了一批艺术性较强的优秀作品,如于伶的《蹄下》、陈白尘的《两个孩子》、许幸之的《古庙钟声》等,有力地推进了30年代儿童戏剧艺术的发展。他们选择的题材多为战争中孩子的苦难生活,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进入40年代中期,30年代兴起的儿童剧团继续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如石凌鹤的《乐园进行曲》、董林肯的《小主人》和《表》、包蕾的《巨人的花园》、张石流的《小小马戏班》等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儿童剧,情节容量扩大,三幕以上的多幕剧逐渐普及且多为正剧,戏剧性进一步加强,戏剧冲突更加复杂,儿童形象更加立体,呈现出成熟的戏剧形态,达到了30年代以来儿童剧现实主义的高峰。在短短的30年间,中国儿童剧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完成了儿童剧形态的初步完善。

(二)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儿童剧经历了发展,也面临着困境。市场经济给儿童剧团带来的冲击。儿童剧人才的流失等问题使中国儿童剧一度陷入了窘境。儿童剧创作者一方面要坚持为儿童而作的儿童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市场带来的压力,在儿童性上做出让步。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中国儿童剧工作者努力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寻找在儿童和市场之间的平衡点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取得了新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文化艺术总体架构向着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多元化局面发展并日趋繁荣的时代,出现了文化消费者分流的现象。比较严肃的传统戏曲、话剧观众日渐减少。改制后的儿童剧重新引人瞩目,成为能够帮助戏剧解脱困窘的一个亮点。少儿文艺和长篇小说、电影一起成为中央重视的“三大件”。美育教育写入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儿童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专业的儿童剧院(团)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批久享盛名的话剧院也加盟进来,或演课本剧,或演校园剧等,其中有的干脆另挂一个牌子兼为正式的儿童剧团,以至不少戏曲团体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从总体来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儿童剧的演出队伍壮大了,剧种多样化了,剧目更丰富多彩了,演出地点更广阔了。许多孩子是第一次欣赏到真人而不是银幕或屏幕上影像的戏剧艺术,感受到活生生的与演员交流的审美愉悦。更多的少年儿童从儿童剧中受益。中国儿童剧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1。儿童形象的多元发展

随着儿童剧的不断发展,更为新颖、丰富的少年儿童形象出现在了儿童剧的舞台上。

滑稽戏以滑稽取胜。滑稽通常和鞭挞落后、讽刺愚昧系在一起,因此喜剧效果常落在反面人物身上。但儿童剧一反常态,将滑稽的品质用儿童天真活泼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轻松、夸张、幽默的特点。辽宁儿童艺术剧院《潇洒女孩》中的迢迢、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享受艰难》里的韩慧姑、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小宝贝儿》中的丁放等形象,给小观众以新的启示,也让成年观众担忧焦灼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和慰藉。

写实儿童戏剧正在走出直接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小圈子,不再单纯地把孩子置于被转变、被指责、被教育的境地,既反映社会、民族、国家大环境以及成年人对儿童的影响,也描述新一代对长辈的启发和催促。以往被保护,被教导的单一的少年儿童形象由此改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们凭借他们的天生乐观,直面着各种挑战。勇敢、坚强、具有责任感和独立能力的少年儿童形象不断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是领袖儿童形象在儿童剧舞台上的适时出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之伢子》并不平铺直叙少年毛泽东在韶山冲的成长历程,而是匠心独运地从晚年伟人的视角展现戏剧情境。毛泽东晚年和童年自我频频交流呼应,似是以孩提时的所作所想为领袖性格作注释,也像是以伟人的追忆强化之伢子幼稚的向往、追求。剧作包容了极丰富的思想含量,形成了韵宇弘深的气度。

2。舞台表现的精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舞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作思路的不断开阔,备受儿童喜爱的幻想题材儿童剧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大型的剧目借鉴国外的制作方法,投资增多,制作队伍精良,增强了儿童剧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元素,逐步涌现一批精品剧目。儿童剧因此更加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受到儿童观众和成人观众的欢迎。

精品化的儿童剧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增添创新的元素,贴近当下的时尚生活,让儿童观众耳目一新,却又备感亲切。《福娃》采用民族、爵士、摇滚等舞蹈形式和音乐风格,把中国儿童口口相传的儿歌用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配以杂技和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这些新元素,使小观众受到了艺术熏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质。在《Hi,可爱》剧中,舞台元素也异常丰富。首先,剧作具备了音乐剧的元素,融会了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街舞、探戈等多种舞蹈样式。其次,三首主题歌的风格各有不同。《可爱之歌》单纯清朗不失活泼;《拍手歌》抒情恬静,颇能打动人心;第三首则是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Rap。而精品儿童剧《魔山》的导演孟京辉把他的导演思路定位在“宫崎俊+迪斯尼”,即超现实主题加传统的人文关怀,再融合传统戏剧的一些导演手法,由此产生了人们想像不到的爆炸式的狂欢效应。

在儿童剧中,除了精彩剧情和炫目的舞台,明星的号召力也不可小视。卡通情景剧《梦想乐园》中不仅有孙悟空、黑猫警长、鲤鱼泡泡、肥鲶鱼等卡通明星,还有鞠萍、董浩、金龟子、月亮姐姐等孩子们喜欢的主持人。在《Hi,可爱》中,著名音乐人齐秦担纲音乐制作并亲自演唱剧中曲目,歌手叶蓓及“北京人艺”的岳秀清、冯远征、梁丹妮和影视明星张静初也加盟其中。这些孩子们和家长们眼中的明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剧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家长乐于领着孩子走进儿童剧场。

3。题材范围的开拓翻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剧在题材方面不断拓宽范围,使儿童剧获得了更加充分的表现空间,而一些已有的题材也经过翻新,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的《白马飞飞》,运用浪漫主义幻想描绘反侵略战争,以拟人化的动物象征抗日英雄,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童话戏剧形象。该剧讲的是抗日战争时一匹战马的经历,以马喻人,以马喻民族魂,匠心独具。剧作展现了白马飞飞与罗成的生死友情,也展现了主人公与小红马的温馨恋情,既有白马飞飞因辛苦劳役磨脱鬃发时的颓丧,也有它口衔破碎战旗唤醒并隐蔽昏死的罗成,而自己奔向早已垂涎于它的敌军司令的勇敢牺牲。白马飞飞以血肉模糊的身躯撞击牢门,它昂着高贵的头绝食九天而亡。这匹聪明、智慧、有灵性的战马,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和不屈的人民的写照。《白马飞飞》的创作拓宽了童话题材的疆域,为儿童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创造性戏剧教学

(一)创造性戏剧教学的概念

创造性戏剧(creativedrama)是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的一种艺术教学方法,由美国的戏剧教育家温妮弗列德·瓦德(WinifredWard)率先提出。这种教学方法以经过设计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根据群体的需要,以戏剧或者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来丰富课程的内容,使其愉快地参与具体活动。

美国儿童戏剧协会为创造性戏剧教学下的定义是: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兴的、非展示性的,以程序进行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引导之下,去想像、实践并反映出人们的经验,以人类的**与能力,表现其生存世界的概念,以使学生了解世界。创造性戏剧同时需要逻辑的与直觉的思考,个人化的知识,并产生美感上的愉悦。[2]

创造性戏剧教学的方向在于达到对课程或者主题的认知,促进人格的发展及对戏剧与剧场艺术的体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将儿童的演出呈现给观众。创造性戏剧其实是一种有趣而愉悦的学习过程。为了促进儿童愉悦地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必须有创意地组织戏剧教学活动,必须先有完整的计划与结构,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使创意活动按程序来进行,这样才可以让学习者在创造的经验中获得正确而完整的信念。

(二)创造性戏剧的主要课程项目

创造性戏剧包括基础的和高级的课程项目。肢体动作是基础性的创造性戏剧项目;故事戏剧是高级的创造性戏剧项目。

1。肢体动作

由于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多是通过感觉与动作进行的,因此,许多戏剧专家在进行戏剧活动时,也以此作为儿童进入创造性戏剧的基础课程。肢体动作多半以简短的方式呈现,为促进参与者肢体或声音的感受力及表达而设计。

肢体动作可以包括韵律动作、模仿动作、感官动作等。

韵律动作是指随着特定的韵律而创造的肢体表达动作。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音韵”的刺激来引发“肢体创作”与“戏剧想像”进而体验自我身体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