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电子书 > 第二节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第2页)

第二节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第2页)

2。阅读记录

阅读记录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记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同时,阅读记录的撰写能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不要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必须撰写,以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教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事。

3。念读作品

为学生念读故事,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一般地,教师会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建立阅读习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都有给他们念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是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念读作品同样有一个选择作品的问题,要求教师选择音节和谐、篇幅适中的作品,对于稍长的作品可以选择最有趣的章节朗读,只要能激发孩子们自己往下阅读的意愿就可以了。

4。活动安排

课外阅读配合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些手段,如朗读、课本剧表演、画画、唱歌、制作手工书等,同样可以用于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中,但不宜太多,也不能占用太多教学时间。另外,课外阅读的活动安排还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活动氛围应该比课堂教学更轻松活泼一些;活动方式可以更灵活一些,如举行作家见面会、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举办“读书心得发表会”、围绕课外阅读进行知识问答等。总之,这样的活动要重质不重量,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愿。

(三)回应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观点来自接受美学,即认为读者阅读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反映,简单地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能动地参与,积极地创造的过程。小学生同样能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回应所阅读的文本。回应文本的方式可以是自己记下阅读感受,也可以是参加讨论。对小学生而言,后一种方式是教师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积极性,掌握学生阅读情况的常用手段。讨论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在表达过程中,分享阅读心得,归纳与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多元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班级读书会”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同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后,用课内的时间来组织讨论。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但并非是要以自己的看法来替代学生的见解,或者最后归纳出一个“定论”,而是提供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

在讨论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该事先掌握阅读的材料,并拟订大概的讨论方向,如文学作品大致可以从作品内容、精彩赏析、厘清疑惑、延伸思考等方面来设定问题。教师还可以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在讨论中适当地穿插逸闻趣事,增加讨论的趣味。

在讨论中,教师重在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们乐于表达。教师要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即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善意地提醒学生而不是斥责。对于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如冷场、离题、起哄等,教师事先应该有充分的估量,并有应对的措施。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语文教材也是面向儿童编写的。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是实现其专业成长的必备素养。可是,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儿童文学不是十分重视,使得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明显不足。

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因为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在于儿童文学的理念能给语文教育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外的儿童文学史,都有一个由“教育论”到“童心论”的转变过程,即儿童文学由早期的道德训诫工具逐步转向后期的尊重儿童的独特文化。儿童文学理念的转向对小学语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启示:

第一,语文教育中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的群体。历史上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儿童成长的教训主义的儿童文学,但是无疑都遭到了儿童的摈弃。优秀的儿童作家总能从容地把握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经历了“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这样几个阶段。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样的变化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第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能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但是,也必须清楚,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性化的文学,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功能,还须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因此,面对儿童文学类型的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奠定人性的基础。

第三,语文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儿童文学史中有些并非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却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量专门为儿童写的并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却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这一事实可以反观出,儿童有其自身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当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顺应学生的阅读要求,但给予充分的尊重还是必要的。例如,有的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喜欢努力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努力补充帮助理解课文的知识材料。本书以为,这既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又违背了儿童阅读的特点。

从上述启示中可以看到,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不能只是补充阅读材料,还要善于从儿童文学中获得教学思想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一)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儿童文学是人类给予儿童的文学,蕴涵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情感、期望和祝愿;儿童文学同时又是人类给予自己的文学,表达着人类对自身童年永远的留念、怀想和想像,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切渴望。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和谐、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对儿童文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二)对儿童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儿童文学是独立的文学门类。教师需要参加与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师特别需要认识和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体裁及其艺术特征,同时将这种理解运用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并在儿童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体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

教师需要积累,可以和学生分享儿童文学的丰富阅读经验和阅读资源。教师应广泛阅读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随时留意儿童文学热点图书的介绍和指引,经常走访专门的儿童图书馆和儿童书店。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还应注意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文学批评,以便在面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反应时能够有基本公正的判断、态度和倾向性,并尽可能地充实个人的儿童文学资料库。

(四)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组织儿童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包括能够推荐读物,具体指导阅读,帮助学生制定和推行学生文学阅读计划,利用社会的各种图书机构、设施和图书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互动,协调推动儿童的阅读活动。

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即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教师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要以多读经典作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来进行阅读和教学,多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把作品阅读落实到课堂中。

[1]叶圣陶等:《我和儿童文学》,1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2][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16页,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1。

[3]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149页、150页,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2。

[4]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154页、155页,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