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文学教程 方卫平 > 第四节 科学诗(第2页)

第四节 科学诗(第2页)

第二,创作手法不断创新。高士其在《科学诗》序言中他坦言:“我写‘科学诗’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土壤妈妈》,这首诗不仅把科学与文学融合得十分自然巧妙,还充分注意了儿童的心理。

郭沫若的诗集《百花齐放》写了101种花,其中的许多首也可看做科学诗。作品描述了每一种花的形态、特征、用途、性能等,这对科学诗是一次可贵的探索。

(四)新时期以来的两波**

1。第一波**

新时期以来的科学诗有过两波小**:一波从“**”结束到80年代末;另一波则始于1995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1976年至1986年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科学诗自有史以来第一次呈现繁荣景观。

科学诗这种空前的繁荣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者阵容空前壮大,一大批专业诗人和科学家自觉加入进来。1984年10月,湖南省创办《科学诗刊》,使大批“居无定所”的科学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该刊还招收学员,每期以“蓓蕾初开”栏目登载学员优秀的作品。这对于培养科学诗创作后备军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创举。1986年,在高士其的倡导下,中国科学诗人协会也正式成立了。在科普作协和科学诗人协会的推动下,科学诗创作一时间呈现出兴旺之势。在此期间,《诗刊》《星星诗刊》《十月》《解放军文艺》《上海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也纷纷刊载科学诗。至于发表在科学文艺类、科普类科技报刊和少儿报刊的科学诗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时期,尚有《中国科学诗选》《中国科学诗人作品选》《飞跃吧a》《中国科学家诗词选》《现代化和我们自己》《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作品选》《奇怪的病号》《奇怪的“邮递员”》《飞吧,科学之鸟》《森林里的讨论会》《云帆》《地球,谜一样的诗》《大自然之歌》《美走向心灵深处》等数十本科学诗选本和专集陆续出版。

第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创作空间大大拓展。这一时期,科学诗人将灵敏的触角伸向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如此包罗万象,大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气概。与此同时,科学诗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第三,作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这一时期,科学诗人积极探索科学诗的创作规律,不再满足于图解科学,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追求科学诗的审美价值,使科学诗以它的科学美、诗意美共同去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和征服人,在主题、构思、形象思维、意境、语言到题材等各层面,都努力推陈出新。其中,张锋的《化石吟》就是一首将智慧、哲思、诗味三者融合的上乘之作。

2。第二波**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新时期科学诗的第二波小**也乘势兴起。科学诗这波**也和一些美籍华人科学家、诗人的热心扶持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沈致远在1997年第8期《诗刊》上发表《科学诗——诗与科学相结合的尝试》一文并附科学诗两首《量子情侣》与《圆周率》。1998年他又在《诗刊》第4期上发表科学诗三首《电脑与人脑对话》《年轮》《黑洞》。紧接着,在他及其他一些海外华人科学家、诗人的大力倡导和赞助下,1998年第6期《诗刊》正式推出由老诗人臧克家题写栏目名的“科学诗园地”,专刊科学诗。该栏目一直坚持至2001年7月才告停。但自2001年7月起,四川《星星诗刊》又接过了这一接力棒,从第7期起每期开设一固定栏目“科学诗苑”。此外,中国最老牌杂志之一的《科学》(1915年创刊)也在2002年新辟出一块“百草园”(副刊),专刊科学散文、科学小品、科学漫画和科学诗。总之,这一时期科学诗的发展尽管不像新时期之初那样红火,但毕竟又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平台,也正是缘于此,科学诗才在创作与理论上均有了一个较大进步。

三、科学诗创作方法研究

一般认为,在科学诗理论方面贡献最多者为高士其。他的科学诗论主要散见于《谈谈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问题》《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加强少年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力量》《怎样写科学诗》《〈科学诗〉序言》《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滋养》等文章中。

高士其的科学诗论涉及语言技巧、儿童心理及科学、文学、哲学修养与时代性等许多方面。在《怎样写科学诗》一文中,他总结道:“要写好‘科学诗’,必须善于运用诗的语言,要通过形象化和故事化把科学的语言变成诗的语言,每一个用词造句都要十分正确,每一个夸张和比喻都需要用得十分恰当。写给孩子们看的科学诗,还必须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熟悉儿童的语言。”

新时期开始后,不仅科学诗创作渐趋活跃,科学诗理论探讨也开始活跃起来。《科学诗刊》每期都刊载若干“科学诗话”。其他报刊也常见有关科学诗的评论文字。在一些科学诗选中,也能读到相关论述,如在给《中国科学诗人作品选》写的短序中,高士其先生乐观地预言:“我们的时代,不仅是科学的时代,同时也是科学与文学更加紧密结合的时代。科学诗的发展,恰恰代表了这一业已开始的历史进程,它必将在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中,起到一种新的带头作用。”而在科学诗选集《飞跃吧a》的序言中,编者也给出了科学诗的新界定:“显而易见,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三者是有机的统一,缺乏或离弃其中之一,便会使科学诗大为逊色。就内容而言,它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知识;就感情而言,它必须是热烈的、积极的、进取的;就艺术而言,它必须是诗的,富有诗意、诗味。知识、感情、诗美三者的巧妙组合,则是我们理想的科学诗。”1991年《中国科学诗论》的出版,更是适时地填补了中国科学诗缺乏理论专著的空白。该书系统阐述了科学诗的源流和发展、属性和特质、基本原则、遵循的规律以及各种诗体及其作用等。

在新时期科学诗第二波**期间,沈致远、谢冕、吴思敬、屠岸等人相继撰写论述科学诗的专文,强调科学诗求真爱美、启智娱情的作用。此外,如何把科学诗教学更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甚至是其他课程中,使得学生一学而多得,也是科学诗与科学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科学童话的概念?

2。试列举科学童话的创作方法。

3。如何理解科学诗的概念?

[1]吴思敬:《科学诗:真与美的宁馨儿》,载《诗刊》,1999(3)。

[2]谢冕:《诗和科学随想》,载《诗刊》,2001(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