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第2页)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第2页)

(一)客观原因

1。生物因素

每个个体在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重型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都与遗传关系密切。明尼苏达大学学者布沙尔领导了一项研究,他与同事们实际观察了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并对他们进行生理检测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此外,生物因素还涉及脑损伤及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问题。

2。早期经历与家庭环境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异常并非都由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早年不良成长经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这些经历会在个体心理上留下痛苦的印记,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处理,这些创伤性经历就会对个体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与经济情况等方面,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前两者。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父母采取的教养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呵斥,开明而非专制,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娇宠的教养态度更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3。环境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对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以往都有很大不同,面临这些改变及由此带来的自我地位变化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4。重要因素的丧失

包括主体性丧失、人际关系丧失、荣誉和自尊的丧失等方面,丧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严重的会给其情感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倾向。所谓主体性就是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等,主体性丧失会导致迷茫、困惑,做事盲目从众、依赖性强、被动、功利等问题。人际关系的丧失主要是指与家人、朋友尤其是恋人关系的丧失,这些关系的丧失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荣誉和自尊的丧失会导致严重的自卑和抑郁,甚至自杀。

5。社会与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使得学生面临多元的价值和文化选择,感到迷茫、混乱和疑虑。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和享乐等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均使得大学生陷入空虚、压抑和紧张的状态。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述冲突。

(二)主观因素

1。心理冲突与矛盾

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存在着多种动机,面临多种选择,当这些动机“不可兼得”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给人造成挫折感和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常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心理冲突类型有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等。

2。价值取向

人生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主义取向和利他主义取向两种,前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后者是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他人、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大学生只以个人为中心,以私欲为目的,必然表现出狭隘自私、人际关系糟糕,个人愿望不能满足的痛苦和挫折感时常伴随的困扰,这样很难达到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而利他价值取向的人,则心胸开阔、豁达积极、充满活力,这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益于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3。道德因素

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品德端正、心态单纯、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胸怀坦**,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心理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态有损健康。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人群。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9。

[2]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