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歌 > 中国古代对美的理解1(第2页)

中国古代对美的理解1(第2页)

美在境界。境界理论的来源是很多的,主要是道家与佛教。道家并没有用“境界”这个概念表述人生或审美的极致,它常用的概念是“道”“天地”“自然”。当然,它说的“道”“天地”“自然”,其哲学的和美学的意蕴是完全可以归属到境界中来的。我认为,道家的贡献主要在三点:

第一,提出了“无”与“有”的理论。

《老子》开篇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

在老子,这话当然不是在讲美学,他是说这宇宙的本体——“道”非语言所能把握。道是由“无”与“有”构成的。“无”是天地始基;“有”是万物之母体。前者虚空、灵动、精微、通向无限;后者具体,有边,应是有限。两者同出一门,同谓之“玄”。这玄是难以把握的,故谓之“玄之又玄”。“玄之又玄”是众多的“妙”即美的总出处。老子这个说法,直接启示了境界说,境界理论的核心就是“有”与“无”的关系或者说实与虚的关系。

唐代学者司空图讲“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境界有内外之分,内为审美意象已表现出的“象”与“意”及它们的统一。外为审美意象未表现出的“象”与“意”及它们的统一。前者相当于“有”,后者相当于“无”。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有无、实虚相互作用,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通向无限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境界。

第二,道家提出了“自然”理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按照此种说法,“自然”是最高层次。何谓“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这一点对境界理论同样影响很大。在中国的有关艺术的品评理论中,有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诸等级,逸格最高。逸格之所以为最高品格,就是因为它“得之自然,莫可楷模”。[6]

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最高追求的,道是什么?道即是自然,自然而然。在中国美学中,“妙造自然”不能理解成摹仿自然,而是按照艺术家的理解,创造出一个最具自然而然品格的艺术世界来。

第三,道家提出了“贵真”的理论。

道家疾伪崇真。真在老子那里,即为朴,为素。在庄子那里,即为精,为诚,他们都强调真。真在境界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深入论述了境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境界的本质是“不隔”。他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7],也就是真实感。

道家哲学切近美学,几乎不需要加以改造,就成为美学。与儒家哲学相比,儒家哲学对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礼乐文化上,为美学奠定伦理学的基础。而道家哲学对美学的贡献主要在境界理论上,它为中国美学构筑了本体论的基础。

中国的佛教哲学经过中国文化的长期洗礼,已与印度佛教大不相同。它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主要也在境界理论上。首先,境界最早用来描述人的精神世界是在佛教经典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吸取了不少道家、儒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走向中国化。

道家讲的“有”“无”理论悄然进入佛教的“空无”理论,使得佛教的空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道家化了,因而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道家“有”“无”理论中所包含的境界说也就自然成为佛教境界说的源泉。

佛教境界虽然只出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但在想象中它是感性的,甚至它还可在头脑中形成美妙动人的图像。佛教境界这种特点,使得它很近于审美中的境界。佛教的境界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明丽的,仿佛就在眼前,但它毕竟是精神的,有几分抽象性。从本质上来看,佛教的象不是实象,而是虚象,总有几分模糊,几分动**,给人以灵动感、变异感,从而难以把握,如南宋严羽所说“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8]佛教禅宗的公案中许多偈语所描绘的禅境其实也是审美之境。

儒家学说对中国美学境界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它的“天人合一”说。理学家的天人合一说集儒道佛三家之大成,它是境界理论中情景合一说的哲学基础。

在境界理论上,中国近代大学者王国维(1877—1927)是集大成者,他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9]并且认为境界是词之本。[10]

境界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评论文学艺术作品,是艺术意象的最高评价。境界也可以移用来说人的思想修养,其中包括审美的修养,因此,可以分别有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境界标志着人的思想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层次。

笔者认为,境界这一概念具有当代的意义,经过重新解释,注入新内容,可以成为当代全球美学的本体论范畴。笔者的专著《当代美学原理》就是以“境界”为审美本体,构建了一个新的符合当代的美学体系。[11]中国古代美学具有丰富的内容,许多内容并未过时,它可以作为新的营养参与当代全球美学的构建。

2011年10月2日

[1]此文为2011年10月19~21日出席在土耳其安塔尼亚召开的“艺术设计美学国际理论”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稿。

[2]《石涛画语录·山川章》。

[3]《老子·第一章》。

[4]司空图:《与极浦书》。

[5]《老子·第二十五章》。

[6]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7]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四十条。

[8]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9]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条。

[10]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九条。

[11]参见拙著《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6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