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歌 >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1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第1页)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1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第1页)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1]——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

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差别。为了缩小城乡的差别,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许多重要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为新农村建设工程。新农村如何建设,主要问题有二:一、新的农业朝何处发展?二、新的农民住宅如何建设?这两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众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笔者仅就环境美学的角度对于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供有关部门和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学者们参考。

一、农业——环境美学之母

从历史来看,人类的生产方式最早是渔猎采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的资料,其后人类不再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物质了,改为种植和豢养。种植和豢养可以看成是人从自然界间接地获取生活资料。人工种植的植物如稻麦、豢养的动物如牛羊,虽仍然是自然物,却不是野生的自然物,而是人造的自然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农业的本质是人部分地代自然司职。

人类另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是工业。工业是在农业基础上的再生产,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业。工业的本质也是人造自然,但是,农业与工业有重要的区别:一、农业是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其中主要是人与大地对话;工业则不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它是人与农业产品的对话。二、农业所生产的作物、畜类均是有生命的,因此,农业生产的这种“对话”不是一般的人与物的对话,而是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的对话。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人与真实的生命物——农作物、牲畜的对话。二是人与被人移情化了的自然界对话。所谓移情化了的自然界即被人情感化了的自然界。农民对于影响农业收成的大自然诸如太阳月亮雨露风霜等都将其情感化了。这种情感化既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也有审美移情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农业劳动在人类所有的劳动中,是最具审美意味的劳动。劳动过程既是人的意志的对象化,更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

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涉及我们所说的环境,环境是人的家。渔猎采集、农业、工业是人类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之相应,人类就有三种不同的家园——自然界、农村、城市。

当人类主要靠渔猎采集为谋生的方式时,人直接生活在自然界中,或洞居,或巢居,基本上不需要盖房子。无山洞可居时,也只是搭建临时的窝棚。那时的人们居无定所,哪里有可渔可猎可采集的食物,就到哪里去生活。这个时候,人们没有家园这一概念。

农业生产就不同了,农业要种植谷类食物,要豢养牲畜,不能不定居下来。定居就要盖房子。汉字“家”上为一个宝盖头,那就是房,中间有一个豕,代表着农业。当然,汉字“家”字只是说明农业与家庭产生的重要关系,房子主要还是让人来住的。人如何住,就涉及社会结构了。母系氏族社会时候,人们主要还是靠渔猎采集生活,氏族中的男女是分住的,当时没有稳定的婚姻关系。部落中的人一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人们主要靠农业来生活了。农业劳动需要男女配合,这时,相对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出现了。一对夫妻共同从事农业劳动,既有所分工,又互相配合,所谓“男耕女织”,这样,就出现了家庭。

在对偶婚姻出现的背景下,“家”的概念产生了。“家”的概念延展有两个系列:一是社会学系列,最基本的家为一对夫妻,它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有小有大,最大的家为家族。家本是血亲关系的联合体,当家的概念突破血亲关系时,家就成为有共同利益的社会了。自古以来,就有“家国”的说法,将国也看成是家。人还将自然纳入思考的视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看成是人类的家。这种家的概念虽然突显的是精神的意义,但因为它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自然作为人的家,并不只是象征性的。

在当代,当我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很自然地将影响我们生存的自然、社会看作环境。自然和社会既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世界,却又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世界,当我们不再将自然与社会看成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世界时,实际上我们是将自然与社会看成是我们的环境了。美国哲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认为“人与环境是统一体”。[2]芬兰环境美学专家约·瑟帕玛也认为“环境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其中的观察者和它的存在场所紧密相连”。[3]而在笔者看来,环境与人的关系具有一种类血亲关系的性质。人类来自自然,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所以,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自然是人类的家。而就个人来说,任何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也可以说社会是人的家。自然也好,社会也好,当我们思考它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均是环境。环境美学作为环境哲学的一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环境与人的情感关系,环境美的本质在家园感。[4]

既然人类最初的“家”是农业的产物,有农业才有家,既然我们将环境的本质看成是“家”,将环境美的本质看成是“家园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定,原始农业实际上是环境哲学包括环境美学的胚胎。现今农业源自原始农业,那么,在当今环境美学建设中我们理所当然要关注环境美学的母体——农业了。

二、作为人类最初的家——农村所具有的审美优质

农村是作为人类的最初的家,目前,尚是主要的家。作为人类最初的家,农村具有四种重要的审美优质:

第一,它能让人比较多地与自然相亲和。农村,举目就是自然,不是原生态的自然,就是农作物的自然。人来自自然,天然地具有亲自然性。渔猎生产时期,人直接住在自然环境中,这固然可以跟自然有最直接的交往,但是,由于人极大地受制于自然,因此,这种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人不都能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和,在许多情况下,倒是会感到对自然的生疏与恐惧。工业社会造成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自然赶出城市,市民远离了自然,人的亲自然性得不到实现,人性在某种意义上异化了,诸多的城市病实根源于人与自然的疏离。农村这个家,一方面,因它与自然有着充足的接触,能较好地满足人亲和自然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这个家,因为毕竟不是安放在原始的荒野上而是安放在田野——人造的自然中,因而可以排斥原生态自然对人性压抑的负面效应,较好地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可以说,农业在满足人性的自然需求和文明需求两个方面均有它特殊的优势,而在强大的工业文明背景下,农业的亲自然性更显得突出。

第二,它能让人直接地与自然生命进行交流。农业生产重要性质之一是人直接地参与培育自然生命的活动。生命是地球上最高意义的存在,地球上的活动最具意义的莫过于生命的活动,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间的交流。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谷物、豢养牲畜,既是人的生命在培育物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在进行着交流。“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还有什么比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更具审美意义呢?

第三,农村有更为丰富的人际交流。众所周知,工业社会中,生产与生活是分离的。生产中,工人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机器。工业化程度越高,人对机器的依附就越强,主体性就越弱。工业生产中,工人与工人的关系均是建立在机器的运转上的,是机器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实质是机器中的部件与部件之间或者说是机器运转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自然,这种建立在机器运转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只能是理性的,绝无感情可言。

在农村,生产与生活虽然也有所分开,但是,生产上的伙伴往往也是生活中的伙伴。农业生产也需要使用机械,机械操作是要讲理性、讲规范的,这方面,它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是,农业生产有着更多的手工活。在手工劳动中,生产伙伴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不仅有工作上的协作,而且有情感上的交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劳动多为家庭性的合作,如杨万里在《插秧歌》中所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因此更具情感性。

正是因为劳动者在生产中有这样的密切关系,使得农业生产较之任何一种生产更审美,更自由,更愉快。

第四,农村的环境特别广阔。现代人对于生活环境,非常看重个人的自由空间,因此,环境的审美评判,疏朗感显得很重要。这方面,城市有许多无奈。太多的建筑、太多的汽车、太多的人,将个人的生活空间挤压到难以容忍之仄。这方面,农村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来说,农舍多散落,不那么集中,环境多恬静,不那么喧嚣。由于建筑不那么密,不那么高,人们头顶的天空就显得特别开阔,而脚下的大地则更多的是树林,是草地,是溪流,是田野,而不都是水泥路面。显然,生活在农村这种环境,人的心胸是易于开阔的,而思维也会更为自由与活跃。

三、新兴农业的审美新质

虽然农村这个家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某些方面更切合人性,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对于人性的满足与实现,均是低层次的。

就满足人的自然性这一面而言,农业生产与大自然有充分的接触,但是繁重的农业劳动以及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让人们不能以轻松的心情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就满足人的文明性一面而言,农业劳动的科技含金量是比较低的。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远比工业严重,“靠天吃饭”的局面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生活在农村这家园里,不能说没有快乐,但那种快乐是有限的。翻检几千年来农业社会所留下的文字资料,人类对大自然的抗争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其实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神灵,迷信与愚昧不可避免地主宰着人类的心灵,而贯穿于整个农业社会的主旋律不能不是绵长的忧伤、迷茫与痛苦。农业生产力的落后,造成了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于是,对于农村这个家,人们的情感态度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是深沉的依恋,另一方面又是无奈的诅咒。

农业的美与农村环境的美,首先是对农民而言的,农民才是农业审美的主体。然而数千年来,赞美农村风光,欣赏农业美的,主要不是农民,而是城里人,其中主要是知识分子。这些人不是农民,不能充分体会农业的艰辛,也不能充分体会农民们对农业、对农村的复杂感受。这种对农业的审美是片面的。要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审美的主体,必须将他们被压抑了的审美需求释放出来,让他们不以唯功利的眼光还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产对象和生活环境。不仅从国富民强的意义来说,而且从释放农民们的审美潜能来说,农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

农业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改造。而农业的改造首先是观念的改造。农业是什么,过去的基本定性是产业,它是人类的一项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具体来说,农业有两项任务,一是提供人类的生活资料,其中主要为食物。二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这两项任务仍然是经典性的,现在仍应该固守,但是,新的时代又为农业增加了两项使命,一是生态使命,二是审美使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