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歌词 > 前身多半是梅花八指头陀咏梅诗的意境(第2页)

前身多半是梅花八指头陀咏梅诗的意境(第2页)

二是思友。《赠吴燮堂》云:“我如野鹤孤云,君似梅花一样。一朝春信到来,开在百花头上。”梅之所以能成为思情之媒,是因为梅有信。

(二)孤洁之情:

孤洁之情是八指头陀咏梅诗中表达得最多的一种情感。《梅》诗云:

和羹怕作帝王师,生就冰霜雪月姿。甘住溪边与林下,青松翠柏是相知。

此诗可以看作八指头陀人生观的自白。“和羹”典出《左传》,晏子对齐侯说治国的大道理,说“和”与“同”不一样,“和如羹焉”。八指头陀说自己不愿像晏子那样去做帝王的谋士,生就的是梅花的品格,宁愿住在溪边与林下,与青松翠柏为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有两种人生观,一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目的是获取功名利禄。另一种是甘于清贫,坚守气节,不愿与帝王为奴。这后一种人生观,虽然在知识分子中,不占主流,却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钦敬。八指头陀持的正是这种人生观。

在《答夏公子二绝句》中八指头陀借咏梅更为明确地表白这种操守:

公子前身绿萼华,樊山应是赤城霞。老僧自抱冰霜质,朱尘碧雾少一些。

虽然绿梅、红梅、白梅就其自然本性来说,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八指头陀将它们的色彩从梅中的脱离开来,专意从色彩独立的文化意义上,来标榜他的操守。“冰霜质”在诗中是用来形容白梅品格的,八指头陀用来表白自己的人格。

在八指头陀的咏梅诗中,见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冷”:

霜钟摇落溪山月,惟有梅花冷自香。(《感事二十截句附题冷香塔》)

北斗横天夜欲阑,梅花睡鹤冷相看。(《月夜不寐》)

应笑白梅甘冷淡,独吟微月向溪桥。(《答夏公子二绝句》)

……

不管是冷看,还冷对,冷笑,冷淡,体现的均为孤洁之情。这种孤洁之情,作为出家的禅僧来说,是对红尘的决绝;而对于具有正直品格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对流俗的对抗;而作为爱国主义者,则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层忧患,于国事无可奈何,又心犹未甘,只能寄希望于革命者,这梅花的冰霜质既是八指头陀自身气禀的表白,也是革命者崇高气节的写照。

中国的咏物诗均是借物来写人的,八指头陀的咏梅诗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咏梅诗首首写梅,也首首写人,梅即是人,人即是梅。人既是具体的人物,也是抽象的人格。如果细加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八指头陀咏梅诗中的具体所指。

其中之一是梅咏志士,这又可以分成几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将梅与志士等同起来,梅就是志士。如《题孤山林典史墓》:“报国损躯义已成,来陪梅鹤一先生。孤山自此不孤也,处士忠魂如弟兄。”这首诗中的梅鹤一先生,当是指林和靖。林和靖以隐而著名,不过,此诗强调的是“报国损躯”,所以,疑为同葬在孤山的秋瑾。

另一种情况是不直接将梅与志士等同起来,而是写梅与志士为伴,此伴与人虽为二身,但精神是相通的,因此仍然可以理解为以梅咏志士。如《平山堂谒史阁部墓》:“荒草萋萋掩墓门,杜鹃啼断月黄昏。欲知亡国当年恨,万树梅花是泪痕。”梅为史可法哭,此哭也可以理解为歌,梅与志士如此惺惺相惜,那梅也就是志士之象征了。

在更多的情况下,八指头陀是借梅来咏自己以及与自己一样的高士。

《为净业上人题白梅》:

绝壑无寻处,高寒是我家。苦吟终见骨,冷抱尚嫌花。白业宜薰习,清芬底用夸,却怜林处士,只解咏横斜。

诗中,“绝壑”“高寒”“苦吟”“白业”“清芬”,均是重要的修饰词。八指头陀以这些词来表达梅的品格。“绝”也好,“高”也好,“苦”也好,强调的均是与流俗的对抗与隔离。八指头陀诸多以梅自喻的诗中,多营造寂冷苦凄的境界,如《书怀》:“十年瓶钵走天涯,两鬓萧萧感岁华。老去身常如槁木,寒来骨欲变梅花。”《寄梅坡上人故宅》:“雁叫霜晨不可听,凄凉月色满宫庭。嗟君一入梅花梦,直至于今尚未醒。”《为见闻禅友题枯梅》:“甘心冷淡住林泉,历尽冰霜节更坚。莫道枯枝生意少,开来还在百花前。”

但也有极少的一些咏梅诗所表现的境界不是这样,如《过天竺林和翠云长老原韵》:

草鞋踏破为谁忙,一锡飞来满面霜。

长老不须重说偈,梅花犹在鼻头香。

此诗似是偈语,却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梅花一改苦寂的形象,而像少女一般的可爱。那嗅在鼻头的梅花传达的是怎样一种信息?显然不是冷寂,不是苦寒,而是欢快,是自然的春天,也是生命的春天。“身如槁木”的躯体中,藏着这样一颗处子般的心。这才是八指头陀最为本质的地方。他有一首《暑夜访龙潭寄禅上人》,与此诗异曲同工,诗云:

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

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

“一瓶”“一钵”“一诗囊”,三个概念准确地概括了诗僧的生活品格,这三个词,见出禅修之苦,然而下一句“十里荷花两袖香”,却完全是另一种意味,粉红色的荷花在这里不是状佛境之高,而是显红尘之美,从“两袖香”三字中可以看出诗僧心中充满着喜悦。虽然出家为僧,却难掩对生活的热爱,这正显出佛禅的本色!最后两句是近乎宣言。诗人明确地说,他的心中其实涌动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已经不再为世俗的炎凉而动心了。从这些地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八指头陀与我们这些俗人其实很近,我们的心其实可以相通。这大概是八指头陀诗歌最为可贵的地方。

八指头陀离开尘世已近百年,读他的诗恍然真有隔世之感。但是,隐约间,我们仍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些侧影。八指头陀并没有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他的诗作中不时闪现着那个时代的烟云和呼喊,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苦难与痛楚。八指头陀虽然没有做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以爱国僧人固有的善良、正直默默地关注着支持着那些进步人士的活动。他的诗作谈不上合时代的主旋律,却仍与时代的脉搏相和谐。他的诗的确视野不够宽广,但诗中精致的情感不仅悄然温暖着我们的心,而且让我遥思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有一颗僧家的心在怎样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祖国的未来。诚然,国势如此衰颓,人的生存只能是艰难的,然而虽然艰难,却绝不放弃,而且愈是艰难,愈见坚贞,亦如寒梅,傲霜迎冰。而祖国,这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故国,在历尽劫难之后,定然会有一个如同红梅般的灿烂的未来。

2011年5月30日

原载《书屋》2012年第1期

[1]《八指头陀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402页。以下引诗均见此书。

[2]《八指头陀诗文集·诗僧八指头陀遗事》,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2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