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下联 > 生命至高无上从汶川大地震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第2页)

生命至高无上从汶川大地震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第2页)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

这些言论,都强调一个仁字,仁是什么?是人的社会性生命,是人的角色道德。为了它,人是可以牺牲自己的自然生命的。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孔子学生子张强调的“见危致命”。什么是“危”?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是危;灾难临头是危。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致命”!“命”在这里指什么?指人的社会性生命,即人作为某一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孔子的学生子路在这方面是一个榜样。子路在卫国大夫孔悝处任邑宰,卫国发生内乱时,他不在国内,本是可以逃过这一劫的。然而他不这样,因为他知道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邑宰。作为卫宰,在卫大夫受难时,岂可不来相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卫国。进城后,他英勇战斗,敌人将他的帽缨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把红缨结好,将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好,整理好衣袍,继续战斗,直至战死。子路之死,死得壮烈,死得高尚。子路真个是“见危致命”了,他致的“命”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卫国邑宰的责任;二是作为君子的尊严。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子路这样的英雄。不少已经跑出危险区的人物,为了救人,又毅然决然地冲进余震不断的废墟。他们岂不知道凶多吉少?当然知道,但毫不犹豫地冲进去了。这种行为,就是“见危致命”,就是“杀身以求仁”,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他们才是君子,范跑跑,小人哉!

三、“乐天知命故无忧”

张九龄《感遇》一诗中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运命”在这里指人的造化。人的造化关涉人的寿夭富贵穷通,这中间,不能说没有任何必然性,但亦有更多的偶然性,它有可知的一面,亦有更多的不可知的方面。强调“运命唯所遇”,就是强调生命的偶然性。哲学,多谈必然性,其实,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面对无限的宇宙,人是无比渺小的。所以,我们只能在非常有限的领域谈必然。在人未能完全认识并把握的领域,不能谈必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许多是偶然的力量。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对于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归之于命运。命运有两种解释法:一是有神论的解释,归之于神意;另一是无神论的解释,归之于偶然。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应如何对待运命呢?

人类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两种心理因素来支撑的:

一是忧虑感。忧虑感,即畏。孔子讲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畏天命”就包含有畏偶然。有畏,就要有所警惕,要有预案。这种畏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危险。《周易》第一卦乾卦,自初爻到上九爻,都含有警告义。其中,第三爻最明显,这爻的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发奋努力;“惕”,警惕审慎。既号角长鸣,又警钟长鸣。

二是达观。警惧审慎诚然是必要的,但是,它也未必能让人规避一切风险,也未必能保证人在一切方面取得成功。对于人不能对抗的偶然性,人还得有另一种态度——达观。《周易·系辞上传》云:“乐天知命故无忧。”

乐,是人生的最高宗旨。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受罪的,而是来快乐的。乐不能只理解成享受,乐应包含人的全部生活:快乐地生长着,快乐地工作着,当然,也快乐地享受着。

快乐,是人活着最大的幸福。当然,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快乐必然会有痛苦,需要明白的是,我们绝不是为痛苦而痛苦,而是为快乐而痛苦。

人生有三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谋生、荣生、乐生。谋生,这是人与动物共同的,是基础的层面,即是最简单的活着,让自然性的生命活着。荣生,指人较好地实现其社会角色,受到社会的肯定,因而感到光荣。乐生,指将自己的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来欣赏,也就是说,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谋生,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荣生,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乐生,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孔子是最懂得审美的,虽然他没有建立一门名之曰美学的学科。你看,《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中最重要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人有社会性生命,似乎人是为别人活着的,然而,实实在在地活着的,是你自己,因而,究其实,是为自己活。既然为自己活,别人知与不知,就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自我感觉,自我评价。做了好事,人家给不给光荣,不重要,只要你自己觉得做得对,有意义,就行了。“不愠”不恼,不恼,即是乐,故而“人不知而不愠”我认为也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人生一种很高的境界。

“乐天”的“天”,含意很丰富,首先是指天年,天年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活够自己天年那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快乐的。其次是指“天命”,天命指的是自然责任与社会责任,要为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然责任与社会责任而快乐。所谓自然责任,就是作为自然人的责任,要珍惜自己的自然性生命,所谓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各种不同社会角色诸如父母、儿女、教师、学生的责任,要珍惜自己的社会性生命。

概括起来,乐天,即为自己的生命而快乐。生命怎么乐起来?先让生命燃烧起来。燃烧生命,就是充分实现自己的生命,尽可能完满地成就自己的生命:自然性生命和社会性生命。

造化既有可知一面,又有不可知的一面,因而它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方面要用理性的认识、坚定的意志、智慧的努力,去实现其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要有理性的认识、豁达的态度、完善的预案,去对待其偶然性。这一切,如果你都明白了,也都准备了,就说明你“知命”了。知命的“知”,是理解的意思。怎样才能“知命”?不只在学习中,也在实践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你知道自己有多大造化吗?不知,如何知?去学习,去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汶川地震教育我们很多,它实在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汶川的重建,不只是物质的重建,还有精神的重建。汶川的精神重建,其核心是生命观念的重建。这观念应该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它的回答则只能“生命高于一切”。因此,我们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燃烧生命。

生命的旋律永远是宇宙的最强音。

此文为讲演稿,曾在湖南理工学院作过讲演

[1]报载,5月20日,成都空军在四川彭州龙门山九峰村营广沟,成功救出被埋195个小时,年60岁的王大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