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下联 > 峨眉山记游(第2页)

峨眉山记游(第2页)

转过华藏寺,来到悬崖边,这就是著名的舍身崖了。不敢太靠近崖壁,恐有不测。此地曾经发生过舍身跳崖的故事,让人心悸魂动。听小沙弥说,20世纪30年代,有一尼姑坠崖,武僧名永晖的,为寻小尼下落,手持短锄,背着草席,从岩顶飞身而下。人们都以为他非死无疑,不承想,第四天他安然归来了。

有人可能认为,小尼肯定死了,去找一具尸体,值得冒这样大的险?这就要看对生命如何理解了。生命是有尊严的,尊严的生命,即使死了也不应该抛尸野外,任野兽践踏。永晖肯定是这样认为的。

金顶以佛光而著名。从诸多人的游记中我想象着佛光的辉煌与奇异。据说,从无比绚烂的佛光中,可以见到自己的形象,不少人认为那就是真正的自我——成了佛的自我,于是扑了过去。自然,只能是命丧山崖了。这也是有名目的,名为“舍身成佛”。

舍身救人者,未必救得了人,但成就了人,如武僧永晖;舍身成佛者,未必成了佛,但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我相信佛所希望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我没有看到佛光,但我不感到遗憾。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登上了金顶。

金顶,多好的名字!登上峨眉山的金顶,是吉祥的预兆,但它并不是吉祥本身。在人生的道路上,金顶永远在我的前头。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变亮了,云散了,太阳出来了,金色的普贤像焕发灿烂的光辉。

朝拜完金顶,下山去朝拜万年寺。

万年寺在半山腰。我上次来访是从山下登上去的,这条路还在,但开辟了一条索道,为游人省却些许力气。我们这次是坐索道去的。下了索道,行不多远,就来到万年寺。

第一印象是人山人海,烟雾缭绕。从人缝中穿插着前行,一座别致的寺庙显露出来了。

这是一座怎样别致的庙!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方形,形似蒙古包。顷刻间想起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这万年寺的造型莫非来自于它?

殿壁、殿顶,甚至门楣、额枋、斗拱、窗棂皆为砖砌。中国的寺庙一般为木结构,此庙则为纯砖结构,这亦显得与众不同。

细细打量:重檐雕甍,绣棂琐窗。全蜀山川形势、云栈剑阁细细地刻在门楣上,真个美丽无比。

万年寺的来历是这样的:宋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命大夫张仁瓒携黄金三千两来蜀地成都购铜,为的是铸造一尊普贤铜像。有皇上之命,有国库之助,此事顺利地完成了。这是峨眉山最早的普贤铜像。它原是置于露天的,后来,松月禅师为它做了一座木质殿堂。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住持福登和尚奉旨重建。为了防火,就给盖成砖石结构了,因为它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建,故敕名“圣寿万年寺”。后人对“圣寿”二字不感兴趣,将其省掉,于是,就成了“万年寺”。

据说,此寺是请一位曾经游历过缅甸、印度的僧人设计的,此僧人结合缅甸、印度的佛寺,给做成这种风格了。中国的佛教寺庙,汉族地区的,风格基本上一致。大抵上,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寺庙,风格比较轻灵,喜用明亮色彩;北方和中原一带则多庄重,威严中透出亲和。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汉族地区的寺庙极少采用异域风格。正是因为如此,万年寺的建筑就显得特别可贵。能让寺庙建成这个模样,从一个侧面说明佛教是比较宽容的。

进了寺门,一尊高达七米多的铜像呈现在眼前。普贤面目庄严,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趺坐象背。整座造像精致严谨,尽管寺里寺外,人流如织,但只要注视这尊佛像,心就静了。

关于此尊佛像,还有一个让人极为震撼的故事。1949年,高僧能海法师来到万年寺,要为普贤骑象“装脏”。这是极为庄严盛大的法事!具体做法是;将经书一页一页地装成小件,再用红蓝白青紫五种丝线依次缠绕,最后依次放入普贤骑象的内脏。这次“装脏”用了经书120部,按每部800页计,共96000页。

真不知费了多少工夫!

宗教就是这样,不管是做什么事,都超出常规,让人震撼。不要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要的不是实际的功利,而是精神上的震撼。一路看来,大佛禅寺如此,金顶如此,万年寺也是如此。

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这一路参观,朝拜的也是普贤菩萨,在佛教的体系中,普贤和文殊号称如来佛二协士。文殊以狮子为坐骑,在如来的左方;普贤以大象为坐骑,在如来的右方。文殊主智慧,普贤主德行。

普贤主的德行,一在德,强调理想,愿望;二在行,强调实践,行动。普贤,普济众生,贤德为怀。极高明之愿心,极坚实之行践。作为一种精神,普贤是全人类的良知,是人皆需要培植的精神目标。它的价值与意义远超出佛教。

在返回住地的路上,两旁的翠色再也引不起我的注意了,满脑袋闪耀的是金色的普贤:大佛禅寺的普贤、金顶上的普贤、万年寺的普贤、报国寺的普贤,全是金色的,在我头脑中迭次出现,融为一体。

打开车门,步履轻松然而坚定。阳光在我头顶,普贤在我心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