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忘于江湖风约湘裙全文 > 生命至高无上从汶川大地震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第1页)

生命至高无上从汶川大地震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第1页)

生命至高无上——从汶川大地震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灾难的情景仍然让我们惊心动魄,它所揭示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反思。地震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现象,让我联系到中国文化中有关生命的一些言论,借此让我们来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一、“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德曰生”,此话出自《周易·系辞上传》。所谓天地之德曰生,即是说大自然最大的功德是创造了生命。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生命是大自然最为伟大、最为神奇的现象。生命太伟大了,生命可以创造奇迹。

按科学,人超过72小时,不吃不喝,生命就达极限了,然而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者超过100小时而得生还者不只是一两个,其中,有一老太太年龄达60多岁,被埋时间为195小时[1],虽然,被埋者各自的情况不一样。但不管哪一种都堪称生命的奇迹。

“生生之谓易”,这也是《周易》中的话。生命是一条大河,滔滔不绝,就个体生命来说,它是有限的,而就生命的繁衍来说,它是无限的。地震过后,活着的人们当好好地活着,让生命接力。

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赴现场指挥救灾,他的第一道指令,就是救人。连续一个星期,救人压倒一切。重视生命,这是人类最高的准则。《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生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已经终止的生命。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布店老板,见死者无布包裹,冒着生命危险,上店铺二楼取了匹红色毛料,以包裹死者。《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礼;祭之以礼。”生与葬为何都要以礼,为了生命的尊严!

生与死是不能并提的,基于此,我对庄子的“齐死生”说法有所保留。虽然庄子说这话,只是为了表明物均来自自然,在自然层面上,生与死是平等的,但是,这个观点仍然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肯定,因为从价值意义上来看,生与死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无须做更多的论证,生岂能等同于死?

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来自《论语·卫灵公》。仁是中国儒家主张的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前提是承认人的生命不只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作为自然性的生命,生命是个体的;作为社会性的生命,生命是群体的。这么说吧,作为单个的人,的确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人又怎能是单个的人呢?至少有父母,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儿女。人在社会上总得有一份职业吧,比如,教师、商人、医生、工人、农民……人有许多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生命。

作为自然的人,生命指的是肉体的生命,即自然性的生命;作为社会的人,生命是他在社会上的所承担的角色,即社会性的生命。两种生命均重要,但自然性生命是社会性生命的基础,是社会性生命的载体。

爱惜肉体生命是必需的,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活着,首先指这肉体生命活着。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他还有另外一种生命——社会的生命,对于这种生命,也有个爱惜的问题。

一般来说,作为社会的人,其生命只具精神的意义。比如说,你是教师,将教学育人的工作做好,就表示你爱惜作为教师的这一份社会生命。

社会性的生命与自然性的生命是相关的,在某种情况下,社会性生命与自然性的生命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两者不可调和,只能选择一种。这就有一个人的自然性生命与社会性生命孰轻孰重的问题。比如,汶川大地震,许多教室顷刻间轰然倒塌,在死生一瞬之间,作为教师,你首先选择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命,还是先保全学生的生命?

这里,涉及人性、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人性来说,人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是这二者的统一。如果只是就人是生物即一般生命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生命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在这点上,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人不是动物,人是高等生物,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不在自然性,而在社会性。就这点而言,人的社会性生命又高于自然性生命。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谈。

(一)就一般意义而言,人作为社会的人应有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是做人的底线。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最高表现则是:在必要的时候,为别人生命的保全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指出的是,这别人,可以是不相识的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这里,不存在地位的比较,在同是人这一点上,达官贵人与普通百姓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汶川大地震中,是人都应救。就一般的人道主义而言,不存在谁地位高就先救谁的问题。某被埋之人大呼我是某书记,快来救我。其荒谬在于他将自己命看得比别人的命更重要。

(二)就人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言,每人应具有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应的角色道德。社会角色不同,角色道德不同。医生有医生的角色道德,教师有教师的角色道德。汶川大地震出了一个名人“范跑跑”。其出名在于地震来时,他将学生丢下,率先跑了。如果他不是教师,或者说虽是教师,丢下的不是他任教的学校的学生,而是别的学校的学生,他不应受到谴责。

在人道主义这一层面上,范跑跑不应受到谴责,因为人道主义所要求的关心人,帮助人,只是在别人需要你帮助而你又有能力帮助人时。诚然,在当时,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范跑跑自己生命也存在危险,故他在这一层面,是无过错的,当然,也不值得赞扬。

教师的这一角色,他的道德原则是约定俗成的。教师这种角色,有些类似父母,但又与父母不同。大难当头,作为教师,首要是保护自己的学生,这是天经地义的。范跑跑正是这一点上,违背了老师的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看重在危难之际考验一个人的。《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言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