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春风词客相忘于江湖 > 白云重望鹤飞来潘受登黄鹤楼记(第2页)

白云重望鹤飞来潘受登黄鹤楼记(第2页)

海客狂怀忽一开。

芳草空余鹦鹉赋,

残基曾踏凤凰台。

剩携秃笔三生泪,

难写神州万劫哀。

今日倚楼试招手,

白云重望鹤飞来。

诗刚写毕,尽皆喝彩。潘老题上了款,认真地钤上了两方印章,同时将昨日所写的那一幅也补盖上。

潘老很兴奋,说:“崔颢当年题诗《黄鹤楼》,李白叹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日,我这海外归客真是斗胆妄题了。”他说,“昨日听各位说起,才晓得鹦鹉洲连同祢衡墓,都已不存在了,真是沧海桑田啊!所以我这诗中说,芳草空余鹦鹉赋。”接着,又解释下面的诗句。

“残基曾踏凤凰台”一句,有个故事,潘受先生在1946年5月间,从重庆飞南京,小住一些时日,一日出行,至一小山遇雨,避入一户人家。与主人交谈,问及南京凤凰台,想不到就在此处。那户主人还将先世所传的凤凰台图相示。意外之得,潘先生自然十分欣喜。又问及李白诗中“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古丘何在,主人则引领出门走十数步看一古碑,原来是东晋著名的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衣冠墓。潘先生感慨系之,成诗一首,诗云:

李生狂慕阮生来,

不尽浮云蔽日哀。

今喜我行成异遇,

全家避雨凤凰台。

潘老对于题黄鹤楼七律的后四句并没有解释,但诗中那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厚谊力透纸背。是啊!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过去的确有太多的劫难、太多的屈辱、太多的悲哀。我不禁想起潘老为这次应陕西省政府的邀请,参加公祭黄帝陵所作祭文的一段:

我们伟大的始祖啊!当您在五千年前完成了铸鼎工作从鼎湖乘龙升天而去,龙就成为后人心目中您的象征。您传下来的芸芸子孙就成为一条永远飞舞于天地间的民族巨龙。您的子孙之一,唐代诗人杜甫说过:“龙种自与常人殊!”而时至今日,您传下来的龙种就数达十二亿,世界有饮水处都有您的子孙——华人。谁晓得这条巨龙在历史的长河里,竟是一条遍体鳞伤的血淋淋的龙!

始祖啊!我们冷静一思,能不既悲且痛;今后能不痛定思痛,奋起振作!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相传指南针是黄帝发明的。指南针加上造纸、活字印刷与火药三大发明,可以当之无愧地视为人类文明早期最重要科技成果。我们只是在这一两百年落后了。我们身上的确有太多太多的伤痕!痛定思痛,奋起振作!

我能理解潘老“剩携秃笔三生泪,难写神州万劫哀”的深意,我能感受这两句诗中所激**的悲愤情怀!

今日倚楼试招手,

白云重望鹤飞来。

这是潘老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祷祝!

遭受过“万劫哀”的中华民族定然会从苦难中获得教训,从苦难中获得力量。悲哀的历史不会再重演了,曾遍体鳞伤的巨龙痛愈后定将翱翔于九天之宇,这正如潘老在祭黄帝陵祭文中所说的:

我们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将会重光,文化将会重振,所有您的子孙将会龙腾虎跃于即将来临的新世纪。

“鹤归来!”“鹤归来!”自费文炜驾鹤登仙之后,世世代代,人们都在翘首企盼鹤归来!黄鹤一去应复返,兆民千载思悠悠。

黄鹤楼自古就是送别之地,岂能忘李白当年黄鹤楼头送别孟浩然写下的瑰丽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再见吧!潘老。

黄鹤楼企盼您再来!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6月9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