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春风词客相忘于江湖 > 访康有为梁启超故居(第2页)

访康有为梁启超故居(第2页)

车子已经离开了南海,直向新会驰去,车窗外,绿野如海,一片片崭新的居民住宅区,点缀其中,悦目爽心,锦绣江山啊!车上,我还在想着康有为,康有为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并不保守,他晚年游踪遍及世界,对西方世界的那套生活方式很能接受。在当时能这样,也是很可贵的,至少说明他开放。我知道国内许多地方有康有为的居所。那年访问青岛,我去拜访过他的故居,也寻访过他的墓地。我只是不知康有为的墓地为何选在青岛,也许因为青岛临海,且海水极洁,极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听潮,听那来自大洋彼岸的潮声!

下篇

新会这名字真好听,梁启超是新会人。

在中国近现代文人中,我最崇拜的是梁启超了。按中国儒家的内圣外王说,梁启超两者均达极致。就内圣来说,他的道德修养、他的学问文章均是第一流的,外王那更不消说了,作为晚清改革派首领之一,他与其师康有为名字并提,号称“康梁”。我在写《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一书时读过他的一些著作,叹服不已,经常推荐年轻学子读梁启超,写梁启超,学梁启超。

车子开到新会,天色不早,智彪说,看来得先在新会县城住下来,明天去访梁启超故居了。于是,我们找了一家宾馆住了下来,此处风景甚好,小溪迤逦而来,石桥如月,楼台楼阁隐映于溪旁树荫之中。古色古香,风流儒雅尽在其中。梁启超当年肯定来过,是否留下诗文?以后查查。

兴致甚好,我们乘兴夜游新会。新会城不大,没有太大的街,然而那些小街风情却是极为浓郁的。南国特有之骑楼列成两排,隔街而立,楼下店铺灯光辉煌。此种骑楼,广东一带原是很多的,现在少了。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倒是看到不少,很亲切。新会也有一些精致的欧式现代建筑,不甚高峻,与骑楼相和谐。在返回宾馆的途中,我对智彪、春华说:“这新会城兼容并包,自成和谐,倒有些像梁启超。”智彪说:“不过,梁启超在当时其实很前卫,很时髦的啊。他是领风气之先的先锋派。”此说很对!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梁启超的纪念馆,从大门进去,穿过玄关,嗬,一面小池悄然出现,显然这是精心修饰过的水池,岸与水衔接,近岸的水底铺上小卵石,浅浅的水,失脚入水或有意踏水均是好玩的。对面是一座半悬在水面上的小楼,透过大玻璃可以看见二楼的大厅恢宏敞亮,这是一座西式建筑,精巧,雅致。显然是新修的,应该是游人接待中心吧。眼光向左边一扫,发现一个小坪,小坪上有一立着的雕像,小坪的左边,则是一幢中国的旧式建筑,青砖立面。哦,那才是我们要去拜访的梁启超故居。

从水池往左走,不几步就来到梁启超雕像前。没有常见的伟人雕塑那种气宇轩昂的风姿,更没有指点江山的气概。眼前的梁启超亲切随和,气度从容,其眼光似乎并不投向天空或者远方,而是关注着大地。我被这雕像感动了。梁启超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之伟人,但他的远见、他的卓识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雕塑将梁启超设计成西装革履的样子,然而那一副中国学者的脸仍然在告诉我们,这位伟人的胸腔盛放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我一直认为,梁启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我们的榜样,他的中国文化根底很深那是不用说的,然而他也通晓西学,西学方面之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是他关注的重点。不管是中学还是西学,他都立足于用。虽然他没有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张,但他的实践的却是这一主张。梁启超是近现代最具创新精神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智慧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来,也从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根本的从他海纳百川的胸怀、洞明世事的眼光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来。

梁启超故居是一栋青砖屋。墙一侧开有一门,门上有匾——“梁启超故居”。奇怪,正门在哪?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正门。进去一看,格局与康有为故居差不多,堂屋两旁是卧室,梁启超的卧室在堂屋的右边,卧室陈设简单,只是略较康有为的卧室好。

出了厅堂,发现有一个花园,花园四周有敞开的围廊。这座小花园倒是很精致,花木扶疏,青草萋萋,雨雾中倍见青葱。这园应是早就有的,它给予幼年的梁启超多少欢趣,多少灵感!我忽然想起,鲁迅的老家也有一座小花园,名为百草园。鲁迅晚年专门作文回忆在百草园度过的童年,那捉蟋蟀、捕知了的情景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人的成就其原因涉及的因素极多,其中童年是不可忽视的,也许还是很重要的。童年不妨有苦难,但童年不能没童心;童年不妨少读书,但不能少天趣。

天正下着细雨,我执意在园子中淋着雨走来走去,我在尽力体会着梁启超当年在这园子中所获得的快乐。雨水从我的头顶沿着脸流了下来,凉津津的,然而我的心很热。我想,当年的梁启超肯定在这园子中淋过雨,也肯定在雨雾中看过花。

梁启超是一个很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说:“我生平的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趣味里头就包括对自然的兴趣。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极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学问之趣味》)。是啊,这世界上许多事情是可以让别人代做的,许多享受也是可以让别人代享的,唯独这趣味是个人的,别人代替不来的。人在这个世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趣味呀!

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您觉得您做的学问有趣吗?我总是回答,当然有趣,没有趣,我为什么做它?我曾读过一个材料,说到居里夫人做关于镭的实验,极为艰苦,但她为什么要做?也是因为有趣啊!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经说,如果科学研究中没有乐趣,那任何科学研究均是坚持不下来的啊。

梁启超说他平生信奉的是趣味主义,我也是。

在追求人生的情趣上,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似是不太一样,康有为似乎过于功利一些,而梁启超却在功利之中又超越功利。趣味,真正的趣味不就在这超越之中么?

说到康梁,他们的师生关系也很有意思,均为广东人,均爱国,均有世界眼光,清政权尚存时,二人的政治观点基本一致,均主张变法维新。然而中华民国成立后,两人就不一样了,康有为保皇,力主君主立宪制,张勋复辟,他实为主谋,复辟短暂成功,养心殿上宣统再次登上宝座,旧朝元老弹冠相庆。因复辟有功被溥仪赐头品顶戴的康有为,感恩至极,向着十二岁的小皇帝,山呼万岁,连连磕头,以至将头都叩出血来了。而梁启超则坚决反对复辟这一丑剧。他在《反复辟通电》中,不仅声讨张勋这班武夫倒行逆施之罪,而且明确指出“且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而大言不惭之书生”。这不是批了他的老师康有为吗?叶恭绰看了这篇文章,对梁启超说,康有为可能再也不会认你这个学生了,可梁启超说:我永远都是他的学生。这段记载见之于《梁启超之路》一书,想来是有根据的。

古往今来,师生反目之事有之。远的不说,近代除了康梁外,还有章太炎与俞樾。俞是经学大师,章是他的学生。俞在政治上是忠于清廷的,而章反清。不为学问,而为这事师生反目了。中国的神龛上,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师生关系是仅次于父子关系的一种关系,所以,尽管梁启超、章太炎均是因政治而与老师反目,而且二人对老师一直均存有尊敬之心,然而这事在二人的心灵深处仍留下重重阴影。这其中也有道不尽说不清的苦衷、烦恼和遗憾。我们且不必去说他了!

一边与智彪、春华说着这事,感叹着,一边在回廊上走着,不经意,来到一间展厅,这里展出的全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事。这儿,梁启超政治家的身份淡化了,学者的身份也淡化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却突出了。人们常称好父亲为严父,梁启超是严父吗?是又不是,说是,他对儿女要求的确严格,而且寄予期望,说不是,他对儿女的态度绝不是严肃的,更不是严厉的,你看那些家书,充满着柔情蜜意。他在给次女思庄的信中说: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谁读了这信都会心柔发笑的!他让我想起鲁迅,鲁迅对于他的儿子小海婴,也是这样温柔得像只小绵羊的。“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啊,英雄、伟人,其英、其伟,只是在事业上,在人性方面,在儿女之情方面,与普通人无异。如果要寻找出异,那就是比之一般的人更懂得爱。梁启超的儿女个个成材。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思诚,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思永,著名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三子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为卓越军官,惜英年早逝;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思宁,投身革命,是梁家第一位革命军人;五子思礼,著名科学家。这些人之中,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有思成、思永、思礼三人。

在中国历史上,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出人才很多,但似乎还没有哪一家在同一代中出了这么多人才的。梁家了不起啊!不凭梁启超,就凭这一家五位优秀儿女,都值得歌颂。

梁启超的著作等身,涉猎甚广,且不说具体观点,他的每篇文章均是性真情真。他的《情圣杜甫》《中国美文学史》真是美极了,我这做美学学问的,读过之后,只能是崇拜到五体投地了。其实梁启超的著作不只是他的书,他的生平事迹,他的交友,他的婚恋,他的育儿,全是书,合起来,就是一本大书。真希望有那么一段充裕的时间,好好地读读这本大书。

出了梁启超故居,天放晴了,新雨后,一切都显得清新爽目。这屋后的山更青了,这水池的水更亮了,这屋宇更清爽了,打量这纪念馆内故居与接待中心这一中一西、一旧一新的屋子,我似乎感悟到一点什么。太阳透出云层,金光四射,抬头看,天边隐隐现出彩虹,架在远方与梁启超故居之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