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书籍 > 三第一起班级失窃事件(第1页)

三第一起班级失窃事件(第1页)

三、第一起班级失窃事件

班级里偶尔会出现失窃事件,失窃事件是最考验教师和学生心理的事情,因为处理不好,不但使教师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威信,而且也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还会在班级里形成不良风气。班主任如何解决失窃事件,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艺术活。技术活是因为最终要解决问题,艺术活是引导班主任:因为面对的是学生,所以教育是首要,破案是次要。因此,班主任在解决班级失窃问题时,要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

[案例3-40]

我们班的小浩,一个来自山东的大男孩。从小由文盲的奶奶带大,从一年级开始,你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老奶奶拽着一个小男孩,一边呵斥一边责骂着孩子,小男孩哭哭咧咧地走进了校园”。这就是小浩家庭教育的缩影。同学们也经常嘲笑他。所以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经常发生丢东西的事件,学生的玩具、好文具会不知不觉消失。经过调查发现目标主要集中在小浩身上。究其根源,他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是喜欢拆拆弄弄,还有报复、搞怪心理在作祟。最后由我自己掏腰包赔给丢失的同学才算暂时平息此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班里连续两次丢失苹果手机,一个是老师的,一个是家长新买的手机。怎么办?我很清楚是小浩“拿走的”,继续息事宁人还是以此为契机“教育”他一下,我选择了后者。我找到小浩,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知道是他拿的手机,希望他能主动还回来。小浩也很痛快地承认是自己“拿”了手机,但是并没想偷走不还回来,只是想看看苹果手机的摄像头。为什么像素不高,可拍出的照片效果却那么好。我听后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以后想看手机可以直接和老师或家长要,不要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拿,让他主动把手机还了回去。并且我还送给他一本书——《相机成像原理》,他看后对我说:“王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拆别人东西了,书上介绍得特别清楚,我拆了手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成像原理,一看书就明白了!”

后来我还把他推荐给了学校的科技社团,他在团里学习操纵机器人,制作模型……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此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丢东西的事件,同学们也开始喜欢上这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大男孩了。

此事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大多数还是孩子出于好奇的心理,想探究新鲜事物,还有的小孩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所以我们教师要分清孩子“偷”的是什么,再针对他的所求“对症下药”。

在对待学生小偷小摸行为上教师要主动帮孩子改正错误,不仅仅是说服教育,还要针对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有一个道德的追求。在班里,还要为学生融入集体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总之,要知道孩子在“偷”什么。

案例来源:王锐锋。“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J]。北京教育,2015(7)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慎重对待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出现的“偷”的行为,他们偷窃心理多元复杂,有时是成人难以琢磨的,成人切记不要对班级失窃进行定性评论。寻找关键人物、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对解决问题和教育学生更为重要。

[案例3-41]

课间,小媛焦急地跑到办公室向我“报案”,她那部价值千元的音乐播放器丢了。由于小媛平日里性格开朗,好开玩笑,我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学生搞的恶作剧。可是在询问几个学生之后,我的心里却忐忑起来——班里的确发生了有史以来第一起“失窃案”,且“涉案金额”巨大。调查过程中,几个学生都证实,播放器一直在教室后墙的插座上充电,最有可能的“案发时间”就是课间操时段。然而,短短的25分钟时间,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内,谁会这么大胆呢?

学校的安保记录显示,当天没有任何可疑人员出入。况且,每到课间操时间,值日生都会把教室门窗锁好。这一切都让我心底隐隐的不安得到了印证——拿东西的就是本班学生。

班里失窃的消息以让我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我依然可以嗅到处处弥漫的猜疑。平日里,这群稚气尚未褪尽的高中孩子,常常在课间展现出他们生龙活虎而又冒失莽撞的一面——或恣意桀骜或狡黯顽皮,总让我感到喷薄而出的青春力量。可是,一夜之间,这群面庞青涩的少男少女仿佛以一种令人不安的速度“长大了”——以前喧腾欢快的教室安静了不少。很快,网络中也出现了相关讨论,匿名留言放大了质疑的力量,流言开始在班级中蔓延开来。忙于教学和“破案”的我,原本希望这样的气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的安抚而消退。

……

为了找出“窃贼”,我到学校保安室调出了监控录像:在此之前,种种蹊跷都指向一个猜测——东西是我们班某个学生“偷”的。然而,每次想到教室里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我都不允许自己把这个可怕的字眼和他们联系起来。录像上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着,虽然屏幕上依然空无一人,但我分明听见了真相走近的脚步声,同时也在心里迅速地“排练”那一刻到来时自己的各种反应。10点28分,教室的后门被打开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从监控录像中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紧绷的神经突然断裂的声音——怎么会是她?

拿东西的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小媛的室友小谊。小谊学习努力,为人谦逊,堪称品学兼优,还曾被同学们评为最有品位的女生。可事实摆在眼前,我一时间被错愕、震惊、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弄得不知所措,只有强作镇定。在与保安师傅确认学生隐私不会被泄露之后,我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保安室。

怎么办?学生都在翘首等待真相,而我该怎样揭开这遮挡在学生心间的厚厚帘幕呢?

……

冷静下来之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学生“偷窃”行为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单纯为侵占财务、转移心中的其他情绪。小谊阳光开朗,人缘极好,而且家境殷实,加之寝室和班级里此前从未发生过任何丢失财物的事件,所以前两种可能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了这么不理智的举动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调查要从小媛开始。晚自习时,我主动找小媛谈心,从学习生活聊到个人爱好,师生相谈甚欢。我也再次说明会尽力找回她的播放器,让她不要为此分心。看到时机成熟,我故作随意地将早就准备好的问题提了出来。

“小媛同学,我觉得丢了这东西说不定也是好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呵呵,老师,您可真损啊,和我妈妈说的一样……”她笑着说,“不过也是,室友们这回再也不会嫌我晚上闹腾了,哈哈。

从小媛的笑声中可以听出她的单纯和爽朗,但本能告诉我,她刚才的话极有可能与播放器失踪有关。

果不其然,在调查走访其他几个学生之后,我的猜测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虽然小媛所在寝室的同学关系一直比较融洽,但也难免有些小摩擦。由于小媛经常在熄灯后一边听歌一边哼唱,寝室同学对此都有些情绪,不久前小婕还公开表示了不满。真相似乎呼之欲出,而我也暗下决心,要为事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老师,同学们说你没收了我的镜子!”小谊焦急地跑过来说。

“对啊,有同学反映你上课经常照镜子,镜子反光会影响其他同学!”我的语气十分严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