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教育史纲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第1页)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第1页)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武装起义,逐步建立起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苏区教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到1934年红军长征,苏区教育获得了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施了抗战教育政策,教育为战争服务。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后三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早期共产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围绕着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劳动人民受教育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以寻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真正出路。这是旧民主主义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的发端,中国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形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在教育方面,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22]。这个教育纲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普及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23]从政策上明确了苏区教育的性质,规定了苏区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方向。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概括和总结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经验,并正式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事业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报告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24]苏区教育总方针符合苏区的实际,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为以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抗日民主根据地本着“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抗战教育政策。1937年,毛泽东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25]。1938年,毛泽东又在《论新阶段》中进一步详细论述了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26]这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教育为战争服务的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依据。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问题。他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7]因此,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所谓“民族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且不是狭义民族主义和闭关自守,而是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所谓“科学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一致”。所谓“大众的”,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主的,“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新文化”。[28]

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抗日民主根据地制定了相应的文教政策,包括“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实行生产劳动”;实行“民办公助”;等等。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新的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这就要求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1946年,陕甘宁边区公布《战时教育方案》,指出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战时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1947年,东北解放区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首要的是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来为战争与建设服务”。“应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其觉悟与文化,支援自卫战争,深入土地革命,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民主建设。”[29]可见,解放区的教育以争取和培养革命知识分子为首要任务,一切围绕着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服务而展开。

二、干部教育

(一)苏维埃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在苏区,干部教育主要分在职培训和干部学校两大形式。在职干部教育主要通过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专业人员。干部学校教育则是在1931年后根据地逐步稳定的条件下建立起来,有培养高级干部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也有培养各部门中层干部的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干部教育基本目标明确、课程精简、学制灵活、形式多样,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1)苏维埃大学。1933年创办,是中央苏区最高学府。毛泽东、沙可夫、林伯渠为大学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任校长。学校开设特别工作班和普通班。特别工作班开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8个专业班,后又增设外交、粮食两个班。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学习时间为半年。普通班属于预科,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学员进行文化补习,学习时间不定。1934年并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2)红军大学。1933年创立。学校分设指挥科、政治科和参谋科,培养营级以上干部。还单独成立高级班,培养军以上干部。学习8个月。办学原则是“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除上课教学外,重点总结作战经验和军事演习。1934年学员随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重点,旨在为抗日战争培养军政干部,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中级干部学校。高级干部学校大多集中在延安,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其他根据地也陆续建立了不少高级干部学校,如华北根据地有华北联合大学等;华中根据地有华中党校等。中级干部学校包括中学、师范、短训班等。如鲁迅师范学校、延安师范、陇东中学、米脂中学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干部学校,成立于1936年,总校设在延安。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后来徐向前为校长。先后办了8期,建立了12所抗大分校,主要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干部,共培养了20余万革命干部。其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为毛泽东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程设有政治课、文化课、军事技术课。遵循“少而精原则”“理论与实际联合”“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教学原则,采用“集体研究讨论”、“互相帮助学习”等教学形式与方法。1943年3月,总校迁至陕北绥德县。1945年10月入东北,组成东北军政大学。

(三)解放区的干部教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